发鼓〈隐〉旧时山西等地理发业指生气。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裹束 > 簂 > 髮鼓 髮鼓 fàgǔ 即簂。《正字通·巾部》:“幗,婦人首飾,猶今之髮鼓。”《通雅·衣服》:“簂,即髮鼓。”參見本類“簂”。 发鼓fāgǔ省称“鼓”。妇女衬托发髻的一种饰物。以金属丝编成圆框,形似网罩,使用时扣于头顶,外覆假发,以提高发髻的高度。流行于明清时期。明张自烈《正字通·竹部》:“簂,旧注同簂。按妇人首饰,犹今之发鼓……用铁丝为圈,外编以发,名曰鼓。”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今留都妇女之饰在首者……以铁丝织为圜,外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方以智《通雅·衣服》:“簂,即发鼓。”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服饰·发鼓》:“《正字通》:簂,妇人首饰,犹今之发鼓。《周礼》注:若今假紒。即假髻。用铁丝为围,外编以发,名曰鼓。鼓,平声,在汉曰簂。” 发鼓 发鼓明代妇女的衬发饰物。张自烈《正字通·竹部》释“簂”字谓:“妇人首饰,犹今之发鼓。”顾起元《客坐赘语》也说:“今留都妇女之饰在首者,……以铁丝织为环,外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这种发鼓实物在江苏无锡、扬州明墓中曾有出土。 ☚ 貂覆额 花子 ☛ 00005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