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叔于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叔于田 叔于田《诗经·郑风》篇名。此为赞美猎人的诗,与《大叔于田》是姊妹篇,诗的主旨相似,但表现上有不同侧重。全诗三章,章五句。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猎人的技艺超群、品格高尚。《诗经》中用伯、仲、叔、季的表字,多半是女子用以称其情人或丈夫的,是敬语,也是爱称,可见该诗是以女子的口吻,着重抒写其对猎人的爱慕之情。《毛诗序》以为此诗和《大叔于田》都是写郑庄公之弟太叔段的,朱熹《诗集传》亦沿袭此说,今人多以为是附会,不足信。 ☚ 将仲子 大叔于田 ☛ 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①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② 叔于狩,巷无饮酒。③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④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⑤ 【注释】 ①叔:人名。一说,叔,兄弟排行第三。于:往。田:打猎。②洵(xun旬):确实。③狩:冬猎。④适:往。野:郊外。服马:驾驭马。⑤武:勇敢英武。 【译文】 我叔打猎出了门,巷里空空似无人。不是真的没有人,都被我叔比下去,他是那么漂亮又慈仁。我叔冬猎出了门,巷里没了饮酒人。不是真的无人会喝酒,酒量没有我叔行,他是那么漂亮又宽宏。我叔打猎到郊外,巷里无人来驾马。不是真的无人会驾马,本领都比我叔差,他是那么漂亮又潇洒。 【集评】 《毛诗序》:“《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悦而归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唐·孔颖达:“此皆悦叔之辞。时人言叔之往田猎也,里巷之内全似无复居人。岂可实无居人乎?有居人矣,但不如叔也,信美好而且有仁德。国人注心于叔,悦之若此,而公不知禁,故刺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宋·朱熹:“言叔出而田则所居之巷若无居人矣。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辞也。”(《诗集传》卷三) 清·崔述:“大抵《毛诗》专事附会。仲与叔皆男子之字。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乃称叔即以为共叔,称仲即以为祭仲,情势之合与否皆不复问。然则郑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复字叔,郑有祭仲,他人即不得复字仲乎?”(《读风偶识》) 近·吴闿生:“次句奇极”,“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诗义会通》卷一) 【总案】 这是一首颂扬男性阳刚之气的诗篇。诗的作者故作惊人之语:只要主人公“叔”出去打猎了,他所居住的里巷就仿佛没有了人。这当然不是实写而是一种夸饰,目的在于突出“叔”的出类拔萃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说明在春秋时代,关于“人”的观念已达到了很高的美学要求,这就是既要有外表的俊美、潇洒、孔武,又要有内在品质的仁慈与和善。而善猎、豪饮、制驭则是二者结合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力。不具备这些,则如同非人,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被认可。可见当时已经把完整的人格美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而阳刚之气则是这种人格美特别是男性人格美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叔于田
【注释】①叔:代称男子。于:语助词。田:打猎。②洵(xún):副词。的确,实在。仁:指态度温和。③服马:驾驶马车。④武:刚健英武。 【鉴赏】这是赞美猎人之诗。 全诗三章。一章说:叔去野外打猎,闾巷之中便空无一人。难道真的空无一人?不是的,是因为其他人都不如叔俊美而温和。二章说:叔去野外打猎,闾巷之中便无饮酒之人。难道真的无饮酒之人?不是的,是因为其他人都不如叔俊美而豪爽。三章说:叔去野外打猎,闾巷之中便无驾车之人。难道真的无驾车之人?不是的,是因为其他人都不如叔俊美而勇武。诗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极力形容叔的举止超凡出众。运用这种烘托法,比直接叙述或描写要高明得多。 《诗序》说是“刺庄公”。并断定诗中之“叔”就是指共叔段。这不可信。以伯、仲、叔、季称呼男子,是春秋战国时的惯例,岂能断定这里的“叔”就是共叔段呢? 叔于田
《叔于田》是写一位女子对情人热烈称赞的情歌。 第一章 “叔于田,巷无居人”,是说叔去打猎,巷里没有居住的人。第一句语意甚明,第二句 “巷无居人”,是巷里的人都跟随他去打猎?抑或是倾巷而出去看他打猎的高超技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意识得到,那就是 “叔”其人,出类拔萃,不同凡响。接着作了交代: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这三句是说,难道巷里没有居人吗?谁也赶不上叔长得英俊而且讲仁德。“巷无居人”是说巷里居住的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叔的。头两句来势突兀,如异峰突起,开头就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觉。诗人正是以其极度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一个英俊青年既有外部仪表美,又有内在品德美的美好形象。这个形象,正是这位痴情的女子所爱的情人。正因为如此,才把他夸说得无与伦比,这是合乎情理的普遍心态。 第二章中写道:“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这章大意是说,叔去打猎,巷里没有饮酒的人。难道巷里没有饮酒的人吗?他们都不如叔,他确实长得英俊而且品德高尚。在饮酒方面,“不如叔也”,是说在酒量方面不如叔酒量大。如果说一般人是斗量,叔则是海量了。在古人眼里,会饮酒,酒量大,是豪放的象征。这里正是以酒量大说明叔的宽宏大度、豪放不群。 第三章中写道:“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大意是说,叔到郊野,巷里没有驾驭马的人。难道巷里没有驾驭马的人吗?赶不上叔,确实英俊而且勇武。在古代,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英勇无畏,也被视为英雄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这方面,叔也远远超出了众人。 总之,全诗三章都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通过叔的仪表、打猎、饮酒、骑马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英俊、豪迈、勇武,以及性情和善、品德高尚的描叙,把一个出群超众、无以伦比的英雄形象勾画出来。女主人公对叔倾注了无限敬仰和爱恋之情。在她看来,叔从外貌到心灵无一不美,而且都远远超过了巷里的人。三章反复申述 “不如叔也”,实乃发自肺腑之言,真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了。越是写 “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越是说明她爱得深,这就把一个少女对情人真挚而专注的爱充分表达出来。 诗中虽只是概括叙写,不曾作具体描绘,但叔的超凡出众形象和女子的一往深情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与诗人巧妙地运用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叔于田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叔于田》是《诗经·郑风》中的一篇。它塑造了一个名叫“叔”的青年猎手,赞扬他的英俊、仁德,善于驭马,豪放好饮;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慕、倾仰之情。 《毛诗序》说:“《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军治兵,以出乱国,国人说而归之。”认为诗中之“叔”即《左传·隐公元年》所载之共叔段,他是郑庄公的弟弟,善于治军带兵,后反叛庄公,被击败而逃往他国。但是,这种看法可能是一种臆测,细究这首诗,可以看出并没有讽刺意味,而所谓“叔”也未见得必是共叔。正如崔述在《读风偶识》中说的:“仲与叔皆男子之字,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怎见得“郑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复字叔。”可见《毛诗序》中的解释,并没有坚确的根据。“叔”者究竟是谁? 已难于详考,我们只能从诗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把他当作一个青年猎手。 《叔于田》 的结构比较简单,全诗共三节,是以联章的形式写成的。 “叔于田,巷无居人。”于,往; 田,打猎。这句话的意思是:“叔去行猎,巷里没有居住的人。”诗的一开始,就造语警拔,起势突兀。一个人去行猎,竟致巷里都无人居住了,是因为人们都跟着他去出猎呢? 还是别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不难想见“叔”是何等为人注目,何等出类拔萃而非同凡响了。旧译云:“次句奇极”,(引自《诗义会通》卷一)实为精辟之见,句之奇,就奇在它的极度夸张上,夸奖得有些出人意外。 然而,“叔于田”,里巷何以会空无一人?何至于空无一人? 诗允许夸张,但这里的夸张是不是多少有点悖于生活常理,以致影响它的可信性? 应该说,丝毫没有。 在运用了极度夸张之笔之后,诗又就此作了巧妙的补充和申明:“岂无居人? 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洵,确实; 美,英俊; 仁,宽仁或仁德。这三句的意思是: 岂是没有居住的人,赶不上叔呀,真是英俊而又仁德。原来“巷无居人”一句,并非“实赋”,而是“虚写”。朱熹解释说:“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诗集传》卷四) 作者“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诗义会通》卷一) 的写法,使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这样,诗的夸张,不过是用于突出作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主观感觉,表现其对于“叔”的异常专注的敬仰之情。夸张愈甚,愈显得作者感情的深挚浓烈; 描写愈奇,也就愈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接着,诗有按《诗经》反复沓诵的特点,写出了后面意义相近,而用词不一的两节。“叔于狩,巷无饮酒。”狩,指打猎; 饮酒,指饮酒的人。叔去打猎,巷里没有饮酒的人,又是一个奇特而又夸张的句子,作者对它的解释跟前一节几乎一样,“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好,指品德好。意思是说,并不是巷里没有人会饮酒,而是酒量赶不上“叔”; 即使酒量可以匹敌,但长相和品德则是无论如何没法相比的。在古人眼中,酒量与豪气成正比,会饮酒,是作为英雄的基本条件之一,作者要赞扬“叔”的英雄本色,当然要写到他的豪饮。 第三节写“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适,往; 野,野外; 服马,指驾驭马的人; 这里又换了一种角度来赞扬“叔”的英俊,勇武。采用的方式仍是夸饰,作者说:“叔去野外行猎,里巷没有骑马的人。不是没有骑马的人,赶不上叔呀,真是英俊而又勇武。”驭马之术,在古代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弓马娴熟,控马自如,是武人良将的必备之技,“叔”在这方面也比所有人强,作者自是更加钦佩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 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乘。”成功的夸张,总是在于能抓住作品中值得突出的要点,能够成功地表达或渲染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而夸张的大胆,从根本上说,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叔于田》在这方面很出色。 纵贯全诗,还可以发现一个艺术特点,这就是衬托手法。作者在歌颂“叔”时,并不是一味的正面描写,以把他的人品、相貌、饮酒、骑术披露得淋漓尽致为满足,相反竟是绝口不提。正如《荷马史诗》中状写海伦之美,并非正面形容,而是通过一群守城的老兵情愿为她打十年仗,来表现她的明艳无俦,秀美绝伦,这比正面描写她如何如何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更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叔于田》中表现“叔”的出类拔萃,就是通过“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这三句话来完成的。我们不能具体细致地了解“叔”的各种才能美德,但可以确信,他所具备的一切,都是常人所难以具备的。这样写,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调动自己的经验,为自己塑造一尊理想的“叔”的形象。 此外,《叔于田》在传达作者的感情方面,也做得十分成功。作者采用“即事以偶情”的写法,既客观地描写“叔”的才能和美德,又伴随着自己真切的抒情,使全诗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读者透过具体的诗句,能够看到作者那颗诚挚、钦仰之心。 《叔于田》《叔于田》
《诗经·郑风》篇名。《毛诗序》说:“《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清崔述《读风偶识》说:“大抵《毛诗》专事附会。仲与叔皆男子之字。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乃称叔即以为共叔,称仲即以为祭仲,情势之合与否皆不复问。然则郑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复字叔,郑有祭仲,他人即不得复字仲乎?”姚际恒《诗经通论》: “篇中绝无刺庄公之意。”方玉润《诗经原始》:“刺庄公纵弟田猎自喜也。”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只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此篇与《大叔于田》是基于同一母题而写成的姊妹篇,均为赞美猎人之歌。诗以“巷无居人”极度夸张之句,颂扬“叔”的“洵美且仁”。“巷无居人”被誉为“奇极”之句(吴闿生《诗义会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