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胜1120—1164南宋名将。字彦威,淮阳军宿迁(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初为弓箭手,善大刀,能左右射。曾化装渡淮,打探军情。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侵宋,他率义士三百,渡淮取涟水军、海州,权知海州,继派人收复邻近各县。自兼都统制,召募忠义数千,分为五军,以待金兵。金主亮分兵数万攻海州,与李宝拒战,大败金兵,授閤门祇侯、知海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广结山东、河北忠义,扼守海州,再败金军十万之众。金人每见“山东魏胜”的旗号,即望风而逃。都督张浚询以军务,差充山东路忠义军都统制兼镇江府驻扎御前前军统制,仍知海州、镇抚一方,民安其政。隆兴二年(1164年),因议和撤海州戍、南调知楚州。金兵趁和议未决,突然进攻,与金人激战于淮阳,因淮东安抚使刘宝坐视不救,敌众援绝,力战中矢坠马战死。谥忠壮。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辆,炮车数十辆,宋廷曾推广于诸军。 魏胜1120~1164南宋将领。字彦威,淮阳军宿迁(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侵宋,他率义士300人,渡淮取海州,继派人收复邻近各县。自兼都统制,召募忠义数千,分为五军,以待金兵。金主亮分兵数万攻海州,与李宝拒战,大败金兵,授閤门祗侯、知海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都督张浚询以军务,差充山东路忠义军都统制兼镇江府驻扎御前军统制,仍知海州、镇抚一方, 民安其政。隆兴二年(1164年),因议和撤海州戍、南调知楚州。金兵趁和议未决,突然进攻,与金人激战于淮阳,因淮东安抚使刘宝坐视不救,敌众援绝,力战中矢坠马战死。谥忠壮。 魏胜1120—1164南宋抗金义军领袖。字彦威。宿迁(今属江苏)人。多智勇,善骑射。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攻宋,他聚义军三百人渡淮,攻取涟水、海州,自任都统制,蠲免租赋,释放囚徒,开仓赈济。在海州大败金兵,全军每见“山东魏胜”旗号,即望风而逃,因功授阁门祗侯,兼山东路忠义都统。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因朝廷议和撤海州戍兵,知楚州。时和议未决,金人乘其无备突然袭击,他于淮阳仓卒出兵,孤军作战,中矢落马而死。 魏胜1120—1164南宋义军首领。字彦威。宋淮南宿迁(今属江苏)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南侵,他聚义土三百,渡淮取涟水军、海州,权知海州事。抚谕附近各县,皆定。蠲租税、释罪囚、发仓库、犒战士。分忠义士为五军, 自兼都统制,立志恢复故疆。金兵渡淮,分兵数万攻海州,他与李宝迎敌,大败金军,众至十万。旗揭“山东魏胜”四字,金兵望而生畏。金主亮死后,金又以十万之众攻海州,他与李宝又大败之。后接受南宋官职, 知海州。隆兴二年(1164),宋金开始议和,改知楚州。和议未前,金兵来犯,他迎战于淮阳,救兵不至, 中矢身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