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武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武帝 魏武帝155~220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 (今安微毫县) 人,父太尉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操少好飞鹰走狗,任侠放荡而心怀大志。二十岁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黄巾起义后任骑都尉,讨颖川黄巾。又迁济南相,征为西园典军较尉。中平元年 (189),起兵讨伐董卓,逐渐发展了自已的武装力量。初平三年 (192),曹操占据兖州,并诱降青州黄巾,选其精锐组成 “青州兵” 使兖州成为曹操的根据地。建安元年 (196),曹操迎献帝都许 (今河南许昌东),并在许下屯田。采取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的两项策略,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袁绍等,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并率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但在赤壁 (今湖北蒲圻西北)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建安十八年,曹操进三女为献帝夫人。两年后操中女曹节立为皇后,使曹操进一步控制了朝廷内外。建二十一年,封曹操为魏王。曹操在秉政期间,抑制兼并,大兴屯田,发展生产。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严明法治,唯才是举,使北部中国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于延康元年 (220)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还精通兵法,著《兵书接要》等,又是建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擅长诗歌、散文。 ☚ 汉献帝 魏文帝 ☛ 魏武帝即“曹操”。 魏武帝155-200wèi wǔ dì《本草纲目》虫部第41卷荧火(8)。人名。即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破袁绍统一中国北部。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了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魏武帝集》。 魏武帝见 曹操 魏武帝见“曹操”。 魏武帝(東漢·永興二年——三國魏·黄初元年155~220)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姓曹氏,諱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少機警有權術。漢季政衰,群雄割據,操起兵滅董卓,擁立獻帝 (劉協),都許昌,𢸄平北方諸侯。建安十一年 (206),戰孫權、劉備於赤壁,大敗,遂定三足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 (216)封魏王,一統華北。整河渠,行禁碑,止厚葬,可謂治政有方。招納文人、學士,於“建安文學” 之興隆,厥功卓著。黄初元年 (202) 追尊武皇帝,廟號太祖。善臨池,尤工章草,雄逸絶倫。西晉張華《博物志》 評云:“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實、弘農張芝、芝弟昶,并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唐人書評》曰:“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荆玉分輝,瑶岩璀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