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黄河文化南播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文化的向南传播。从汉末至隋朝(220年~580年)建立,中原历史上出现了持续长达300余年的空前的社会大动乱。种族和民族成分复杂,阶级矛盾尖锐及北方连年天灾,迫使中原地区在3世纪至4世纪初,流徙人口见于史籍的就有约30万户。其具体流向是: 由秦、雍等州迁往梁、益、荆、豫等州,由并州迁往豫州,冀州迁往青、兖等州; 此后又由益州迁往荆、湘地区和宁州(今云南),进而至交州。自西晋 “永嘉之乱” 之后,移民南下更是此伏彼起,大体上由黄河下游和淮北迁移到中国西、南部,具体说来,江苏南部、中部接受来自山东者为主,河北次之; 皖南、赣北、鄂东接受来自河南者为主,河北次之; 鄂中、湘北接受来自山西者为主,河南次之; 汉水流域以陕西、豫西为主; 四川以陕北为主。据估计,从晋建兴三年至南北朝太平真君十一年(313年~450年),北方南移人口已超过90万,相当于北方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汉族广泛南下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麦菽等北方农作物也带到了南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方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