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渠阁会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渠阁会议西汉宣帝时“平定”五经同异的御前会议。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以后,说经者日众,经说或详或省,且异说分歧,形成“虽曰师承,亦别名家”(《后汉书·章帝纪》)。为“平定”五经同异,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前51),曾在未央宫石渠阁让诸儒讲五经异同,然后由他亲自作结论,史称石渠阁会议。此次会议中形成的一些共同结论,对以后白虎观会议建立统一的经学,起了铺路作用。 石渠阁会议西汉宣帝时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西汉自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前51年)召集著名儒生萧望之、刘向等,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主持裁定。会后将讨论的奏疏汇集为《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共155篇,今佚,唯杜佑《通典》保存若干片断。 石渠阁会议西汉宣帝时讨论五经同异的御前会议。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以来,说经者日众,经说日繁,异说纷起。为充分发挥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统一经学成为客观需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在未央宫石渠阁“召诸儒讲五经同异”,参加者有施讐、梁丘临(梁丘贺之子)、欧阳地余(欧阳高之孙)、戴圣、刘问等五经学者22人。由肖望之记录各种分歧论点,奏呈宣帝亲自裁决。结果增立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和《穀梁春秋》学博士,又分立大小戴两家《礼》学博士。至此,立经学十四博士,使今文经学各派全部成为官学,并形成一此共同结论,为建立统一的经学铺平了道路。但由于讨论内容陷于枝节问题,思想方法受师法、家法限制,会议未能充分说理,最后借皇帝权力裁定是非,没有能够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高度出发提出根本原则,没有建立起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体系,统一经学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书类》有《奏议》42篇,《礼》类有《奏议》38篇,《春秋》类有《奏议》39篇,《论语》类有《奏议》18篇,都是石渠阁会议形成的文献。 石渠阁会议西汉宣帝时讨论儒家经学的御前会议。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以后,说经者日众,解释渐详密;由于师承不同,多有异说纷歧。宣帝甘露三年(前51)在长安未央宫石渠阁(皇家图书馆)“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参加者有施雠、梁丘临(贺子)、欧阳地余(高子)、戴圣、刘向等。由萧望之等评奏其议,宣帝裁决。结果,增加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汉代博士经说的分家,除《诗》等原有《鲁》、《齐》、《韩》三家外,其余都始于此会议。会后汇集议论,编成《石渠议奏》一书,亦称《石渠论》,今佚,仅杜佑《通典》中保存了少数片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