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魏学洢《核舟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魏学洢《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有苏东坡泛舟赤壁,乃有《赤壁赋》,乃有“核舟”,乃有《核舟记》。一条红线贯穿几粒明珠,这在中国文艺史上实属鲜见。

这种“记”,容易写成平铺直叙的“说明文”。魏学洢并不回避这一点,他确实是平平稳稳、一板一眼地写来的,似乎只要把核舟介绍清楚了便万事大吉。他犯了文章家的一“忌”,却又“特犯不犯”,通篇显得充实而有光辉,美得很。何以至此?这是因为他构思落墨时,胸中有赤壁的如画江山,有苏东坡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审视和赞赏“灵技”的灵感,有把这一切浑沌起来加以升华,融入自我的那股子创造力。否则,此《记》便仅仅是一“记”了。

作者面对的是小小核舟,不比苏东坡置身赤壁、无限风光尽归已有,他必须展开想像的羽翼由此及彼地进行心灵的远游,仿佛看到了小小核舟正在横江白露间随意飘荡,凌万顷之茫然。不信请看:他着意叙写的是核舟小窗上刻写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特别强调的色彩是“石青”、“墨”以及篆章上的一点“丹”。这一种有意注意,不能不说是作者内心感受的外现;他在观赏核舟时体察到了一种氛围,故在叙写时有选择地突现了以上字句。这样一来,核舟便有了自己的大背景和小环境,便真的如一苇放纵于水光接天的情境之中了。

当然,人对于“人”才是最感兴趣的。王叔远创作核舟,其匠心主要在于舟上的五个人物——东坡、佛印、鲁直以及二舟子。这不仅使《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之“客”具体化了,而且巧妙地暗示了苏东坡游赤壁时的心境。东坡与鲁直均在政治上不得志,他们在艰难仕途上萌动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退避思想,相当自然地与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心扉互叩,故王叔远发挥艺术想像将他们三人请到了一起,这实在是读透了《赤壁赋》,读透了“苏东坡”!更何况,两个配角(二舟子)的一文一野的神态,又从另一侧面烘托与渲染了三位游客的独特心境——胸中有多少块垒之气,眼前有多少恬静与淡泊!作为雕刻艺人,王叔远在表现以上这些时只能捕捉与刻画瞬间的人物形象,为人物造型,让人物的组合形式、人物的外在姿态默然无声地“说话”。魏学洢在审视核舟时侧耳倾心地聆听了这种奇妙的“说话”,并且用文字媒介传神地再现了这种灵魂的语言。他借助的主要是一系列动词——执、抚、指、语、矫、视、卧、诎、竖、倚,等等。这些动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并由此去透视人物的心底波澜:东坡和鲁直是那么亲密地靠在一起,他们“共阅一手卷”,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佛印和尚到底更为超脱,他的整个架势几乎与弥勒佛毫无二致。这里,魏学洢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过细地鉴别了苏、黄与佛印的微妙差异,苏、黄二人毕竟徘徊在退避与进取之间,故研读起手卷来不免执著痴迷,云“空”未必“空”;佛印却是“袒胸露乳”,放浪形骸,“矫首昂视”,目空一切,其神情自然“与苏、黄不属”。这是《核舟记》作者的独到领悟,王叔远在刻舟时可能有此含意,但经过魏学洢的妙笔点染,其内蕴就更为醒目了。至于对二舟子动态的描述,作者看来也有所寄寓。他们一个倚衡木任小舟随波荡漾,一个执蒲葵扇默默地烧茶,都很“静”,都有点“飘飘乎”;但二人的个性表露却很不相同,一个是“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另一个是“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看来,无论是仰天长啸,还是心清如水,只要能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便都能得其所哉,享受人生的乐趣啊!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魏学洢向苏、黄、佛印三人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呢?

本文叙写和赞叹的是巧夺天工的微雕艺术,故行文清晰,条理井然,笔墨精工,犹如执放大镜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地对小小核舟做极其认真的检视。最后,“通计一舟”,连用九个“为”字,表面上是“算总账”,实际上流露了作者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诚而热烈的赞叹。我们简直可以想见:魏学洢是怎样扳着指头,如数家珍地一一点算啊!

〔注〕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语出苏轼《前赤壁赋》。佛印:即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苏轼的朋友。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弥勒:弥勒佛。天启壬戌:天启,明熹宗年号。壬戌为1622年。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指代常熟。须麋:同“须眉”。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人报告燕王自己能在“棘刺之端为母猴”,于是受到优厚待遇,却推三托四,迟迟不动手,后来燕王要他先出示工具,他拿不出,骗局被揭穿。


魏学洢《核舟记》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魏学洢《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谈概》一书,其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人顾四以核桃刻小船,“篷、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不历历分明”。这与本文所记载的核舟颇为相象。“雕刻绝艺”条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以其条理明晰,记述细致真切,而又颇有情趣见长。文章对核舟的描述可谓精巧入微。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介绍明代王叔远的微雕技巧。王能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各种东西,而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径寸之木”极言其小,“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等等,又极言所刻东西之繁多,几乎无所不能。不仅能刻,而且刻则必精、刻则必象;不仅形似,而且“各具情态”,贵于神似。通过这些简括介绍,读者对王叔远的微雕技巧已有所了解,但这毕竟较为抽象,于是举一个送给自己的“大苏泛赤壁”的核舟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二段进入对核舟的详细介绍。核舟究竟什么样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正印证了文章第一段所说的“径寸之木”,这是一只多么精微细小的船啊!令人更为惊叹的是,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面竟还刻有许多人、物。中间刻而为舱,居然还能给人以“轩敞”之感,上面有“箬蓬覆之”,并且还能“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甚而小窗还可以自由启闭,打开可见里面的雕栏,闭上“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副十六字的精巧对联,平添诸多雅趣,表现了东坡《赤壁赋》的意境。不须多言,可以想象仅“八分有奇”的核舟,上面所刻的船舱该有多小!而船舱两边一分为八刻就的小窗又该有多小!小窗上再分别刻上十六字的对联,那么每个字又该有多小呢!微雕之“微”,真令人叹为观止。对核舟作总体介绍后,接着将它分成头,尾、背几个部位分别予以介绍,人们的观察眼光随之转向逐个细部。

第三段记船头,笔墨全化在描述舟上所刻的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三人身上。三人所在的方位以及外貌、穿戴、神情、姿态等各不相同,介绍细微之处无一遗漏。居中的东坡“峨冠而多髯”,佛印、黄庭坚一右一左。苏、黄两人“共阅一手卷”,各以一手执卷一端,“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之念珠竟也历历可数。如按比例求之,佛印身上的念珠该细微到何等惊人的程度,而竟然还能历历可数,其精细的雕刻本领也就更惊人了!这里是用显微镜式的笔法进行描述。第四段介绍舟尾,紧承上文,主要着墨于两个舟子,又附带写出横木、蒲葵扇、烧茶之炉、煮茶之壶等各种器物。这两段介绍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情态。所刻的五人是静止的,但其姿态、神情无不带有强烈的动作性,充满了动感。苏、黄正在阅手卷,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极象弥勒佛,“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大不相同,带有多么强烈的个性特征!舟子一个“若啸呼状”,另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读之下,其情景如历历在目,其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两段介绍生动而富有情趣。第五段记船背,主要介绍所刻文字。十四个字刻在船背上,“细若蚊足”,但却“钩画了了”,墨色清晰。最可惊叹者,在如此细小的地方,居然还能刻上一方篆章,章中四字一样笔划清晰,朱色灿然,令人倾倒!

最后一段将核舟所刻的全部人物、器具、文字等作了一番统计:“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具体的数字,足以说明雕工之精细绝伦,高超如神!

全文三大段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按人们观察事物的逻辑顺序,从大到小,由精到细地逐步对核舟进行介绍。文章开头记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结尾又强调“计其长曾不盈寸”。中间分别介绍以后,最后一段又将全舟作一番总结,这既是前后呼应,又是反复强调,读者因此对核舟有了具体而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微雕技艺有了更深刻具体的了解。


魏学洢《核舟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魏学洢《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 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 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 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 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 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 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 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 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 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 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列》所载,称惊犹 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 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 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注释】①因势象形:顺着木料原来的形状态势来构思所创作的形象。②核 舟:骨桃核刻成的船。③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盖……云,表推测 之意。泛,泛舟。④箬篷:用竹叶做成的船篷。⑤佛印:即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 老。苏轼的朋友。⑥鲁直:即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他是苏轼的弟子与朋 友。⑦天启壬戌:指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年号(1621—1627)。 ⑧须麋:也作“须眉”,胡须和眉毛。

【鉴赏】《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虞初新志》,是一篇说明性的 文章,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灵怪”作品: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上,刻而成舟,生动细腻地刻画出“苏轼泛赤壁”的故事。苏轼的文学名篇 前后《赤壁赋》,通过王叔远神奇的雕刀化成一件立体的造型艺术品。而 魏学洢的《核舟记》,又通过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把这件艺术精品再现在读 者面前。

魏学洢用最简洁的语言对核舟作了生动的说明。全文依照总—分— 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精巧而又具丰富内涵的核舟。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 的精湛的刻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引出核舟,点出雕刻主题。接着详 细介绍核舟的情况:概貌和细部。这是全文的主体。最后总计核舟中的 人、物雕像和数字,赞叹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核舟首尾大概八分长,只有两粒黍的高度。核舟上雕刻了船舱,用箬 篷遮盖;还雕刻了左右共八扇、可开启的窗户;左右刻着“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文字。魏学洢通过列举的方式生动地描 述了核舟的整体,展现出王叔远过硬的雕刻技术。

舟上的人物神情各异,生动真实。苏轼“峨冠而多髯”,与鲁直共阅一 手卷并右手拿着卷端,左手扶着鲁直背。佛印被雕刻得像弥勒,敞开胸怀 露出乳,昂头直视,和苏黄不同,他卧着右膝,弯曲着手臂支撑船,左臂挂 着的念珠,竟然每一个都可以看清楚数出来。还描绘了核舟上的两名“舟 子”的神情动作,简直如亲眼所见。右边的“舟子”椎着髻发仰着面,倚着 横木,右手攀着右边的脚趾,好像在呼叫的状态。左边的“舟子”则负责烧 茶,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安静地看着火炉上的茶壶,好像要听 茶是不是烧开了。两个“舟子”神情动作轻松悠闲,整个核舟上都充满了 一种随水波飘荡的宁静、轻松、悠闲的氛围。

魏学洢观察细致,对核舟上众多的人、物雕像,即使“细若蚊足”的文 字,也细致描绘,领悟出刻者的精妙构思。而且,在客观介绍核舟时,魏学 洢也展开想象。例如,苏黄共阅一卷,黄“如有所语”,这就是魏学洢的想 象。通过想象,苏黄亲切交谈的情态,跃然纸上。


 马丽玲,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20-422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