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鬼神学词典︱前言 前言 鬼神信仰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原始时代,灵魂不灭的观念就已产生,恩格斯说: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 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 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同时,原始人还相信灵魂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由此就产生了灵魂崇拜 (包括祖先崇拜) ,他们还把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与活动附加给鬼魂,构成一个扑朔迷离的鬼魂世界。伴随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原始人也相信世界万物皆有精灵,这两种原始信仰正是生发出形形色色鬼神的渊源。阶级社会的出现,原始的信仰形成了宗教,许多鬼神被纳入了宗教信仰之中,然而仍有各类精怪和鬼魅游离在宗教范畴之外、汇集在非宗教性的民俗信仰里,遍布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俗节日和人类习俗中的主宰,这种属于原始形态的信仰,与宗教一样,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 最早出现在岩画上的种种画面,都反映出鬼神崇拜与早期巫术的关系。法国、西班牙、苏联、中国都有诸如此类的岩画,它们多数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整个新石器时期。中国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反映了先民从狩猎转向农耕时,对超自然的鬼神的信仰。世界各国的鬼神都有极久远的起源,它们的消长过程与人类社会的进程有着密切关系,许多原始的信仰融合到人类不断发展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中,如此,便反映到文学和艺术创作里,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艺术都出现了奇谲瑰丽的鬼神形象,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无疑中国的 “鬼文化” ,比起自然神话的发育,有着更完整的体系,也有更丰厚的沃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是一个殊异的现象。而欧洲的鬼神信仰,则构成了中世纪宗教史中最黑暗的篇章,反映了人们在宗教桎梏下的抗争与精神寄托。这在本词典的第二部分,有较为完整的反映。 关于中国的 “鬼文化”,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个精辟的论断: “中国之鬼神谈,似至秦汉方士而一变,故鄙意以为当先搜集至六朝 (或唐) 为止群书,且又析为三期。第一期 自上古至周末之书,其根柢在巫,多含神话;第二期秦汉之书,其根柢亦在巫,但稍变为 ‘鬼道’ ,又杂有方士之说;第三期六朝之书,则神仙之说多矣。……内容分类,似可参照希腊及埃及神话之分类法作之,而加以变通。不知可析为(一) 天神,(二) 地祗,(并幽冥界) ,(三)人鬼,(四)物魅否? 疑不能如此分明,未尝深考,不能定也。此外则天地开辟,万物由来 (自其发生之大原,以至现状之细故,如乌鸦何故色黑,猴臀何以色红) ,苟有可稽,皆当搜集。每一神祗,又当考其 (一) 系统,(二) 名字,(三) 状貌性格,(四) 功业作为,但恐亦不能完备也。” 这一论断,无疑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我们编辑这部词典的准则与目的。 本词典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古代文献与民间传说征引编成,主要采用原文作词目释文内容,使内容出处一目了然,便于读者作深入的考证与研究,这部分由范茂震同志编著;第二部分是参考法国弗雷德里克·康宁著,西班牙版的《鬼神学词典》,由杨德玲、蒋梓骅编译的。出版这部词典,仅是一个尝试,我们期望它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人对中外传统文化中鬼神信仰的现象作以研究并探求出其中尚未揭示的文化意义。编者 宋晓 |
☚ 鬼神学词典︱凡例 鬼神学词典︱四个女巫 ☛ 0001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