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翥《晓出黄山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翥《晓出黄山寺》高翥《晓出黄山寺》
高翥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高翥是南宋江湖派诗人。作诗浅畅如话,时露才情。这首七律具有纯朴自然的美趣,富有生活气息。 首联“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第一句破题——晓出黄山寺。“篮舆”就是竹轿。“宝坊”是对寺庙的尊称。诗人清早从黄山寺出来,乘上竹轿,准备下山。第二句点春光。那时天刚破晓,诗人坐在轿上,只觉空气新鲜,春风扑面。乍离那庄严佛寺,忽领略这一片春光。野塘、山路,秀美怡人,不免兴起游春的情致。 颔联“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上联写出寺; 此联写下山。轿行甚速,在蜿蜒的山路上,穿过松林密叶,迤逦行来,不觉已到山脚。诗人目不暇接地领略着明媚春光,根本没有注意行程。忽然听到钟声隐隐,才意识到黄山寺的晨钟声已在很远的上方,而自己已不知不觉地登上平陆了。这一联不直述山行,却从“穿松影”、“觉钟声”,侧面写出“上方”与“平陆”的长距离。文字酣畅,联对流转,把诗人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了。 颈联“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这时的诗人已经从竹轿下来,自己拄着藜杖闲步了。他尽情地、专注地欣赏那春天的田野,溪水是绿的,溪畔的春草也是绿的。地面、水面,绿成一片,畦上的菜花是深黄的,路边的杨柳是浅黄的,深黄浅黄互为映衬,绿色、黄色、色调鲜明,呈现了春之活力与生趣。 尾联“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用诗人的思想活动作结,一面表示他对春光的眷恋,一面为我们留下久远的回味。“杖藜”就是以藜茎作杖。这是倒叙法,上联的观赏春光正是杖藜闲步的收获。诗人还诚恳地告诉我们: 观赏春光,只宜下轿步行,慢慢体会,不能忙忙赶路,走马看花。他珍惜春光,嘱咐“切莫匆匆”。他热爱生活,最好“有伴行春”,强似独自。 值得注意,这首诗调动了各种手段描摹春光: 次句点出“春光”二字,“野塘山路尽春光”是概写春光。颔联拟不及春光,只写诗人为领略春光而忘情,不觉已到山下,这是暗写春光。颈联描摹春日田野,色调美艳,是正写春光。尾联写诗人谈如何领略春光,结束了诗人行春的这段经历。 结合春光的描写,诗人表现了健康的意绪,爽快的心情,这和诗的美趣同样地感染读者。 高翥《晓出黄山寺》高翥《晓出黄山寺》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①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②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③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④ 【注释】 ①篮舆:竹轿。宝坊:寺庙的美称,此指黄山寺。野塘:荒野的池塘。②平陆:平坦的陆地。上方:佛寺中的方丈,通常为住持僧之居处。③高下碧:高处和低处一片绿,即草在岸上(高)绿,水在岸下(下)绿。浅深黄:菜花黄得浓(深),杨柳黄得淡(浅)。④杖藜:拄着藜茎做的拐杖。泛指扶杖而行。行春:汉代制度,太守于春季巡视所管辖的州县,督促民众耕作。此指游春赏景。 【译文】 清晨,我坐上竹轿出了山寺,寺外池边、山路处处是明媚的春光;沿山而下,穿越竹林来到平地,便觉寺庙的钟声在山顶飘荡。溪岸的春草和溪中的流水一高一低,一片碧绿呵;烂漫的菜花和初绽的杨柳深深浅浅,一片金黄。下轿扶杖,纵情漫步,切莫匆匆离去;与人结伴来观赏春景,就不应匆匆忙忙。 【集评】 今,钱钟书:“(五、六句)句法仿唐鲍溶《春日》:‘径草渐生长短绿,庭花欲绽浅深红’(《全唐诗逸》卷上)。(七、八句)参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七《闻傅氏庄紫笑花开,急棹小舟观之》:‘漫道闲人无一事,逢春也似蜜蜂忙。’”(《宋诗选注》第277页) 今·沈时蓉、詹杭伦:“这里既流露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情,又谈出了一种生活中审美的经验:在观赏美景时,应该保持一种高度闲适的心境,细细观摩,慢慢体味,才能深入认识美的事物的真谛,而不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宋诗鉴赏辞典》第1158页) 【总案】 诗人多写登山入寺,这首诗却写出寺下山,构思角度已颇新颖。写下山路上所见春景,移步换形,极得画家经营位置之法;又能观察细致,表现出景物色彩的深浅浓淡。中二联对仗工整而自然,一联流水对,一联正对,有变化,颈联与尾联虽模仿前人句法或句意,却也有自己的独到感受。整首诗给人以景美情畅之感。尾联不过是抒发对美好春光的流连不舍之情,似不必求深说其中暗寓审美经验之揭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