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栽培史history of sorghum cultiva-tion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粮食作物,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1 700多年。高粱早期称蜀黍或蜀秫,以后又有木稷、荻粱、稻黍、芦穄、芦粟等别称。高粱的称呼始见于明代。 高粱原产西部非洲,每到一地很容易和当地的野生种或杂草型亲缘杂交,从而产生变异种。中国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种。中国高粱有密穗型和散穗型两种,后者脱粒后其穗轴和分枝疏散,可作扫帚,故又名帚高粱。中国还有茎秆含糖可榨糖的甜高粱和糯性可酿酒的糯高粱(蜀秫),因此是高粱的次生中心。 近年在甘肃民乐县六坝乡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五种炭化籽粒,其中一种被认为是高粱。该遗址距今约5000年,如果鉴定可靠,表明高粱在中国有悠久历史。但和文献记述,存在3300多年的差距,是否可信,仍需进一步研究。 有人以古代的“粱”、“稷”、“秫”为高粱,也有人以先秦地名“高粱”作为有高粱的证明,均不足为据。蜀黍之名最早见于魏张揖《广雅》释草部,到晋张华《博物志》有“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的记述,但没有栽培内容。《齐民要术》也未收蜀黍。 从高粱原名“蜀黍”来看,表明最早的高粱是散穗型的,故称“黍”,又因最早栽培于四川,故名“蜀黍”。似有可能通过印缅陆路传入。最早栽培于西南的云南、四川一带。 高粱的栽培技术历代农书记述都较简单,古代常将高粱种在低涝地或高地,这是与其耐旱耐涝性强有关。同时也宜于碱地瘠地种植。如《农政全书》说“秦中碱地则种蜀秫”,《救荒简易书》说高粱“性耐碱,宜种碱地”,而且也“宜种沙地”、宜种“水地”、“虫地”、“草地”等。古代还强调高粱不宜连作,如清代《农桑经》说“地无连年重种”,因“前年有落种,则隔年复出,误留之,则未熟即落,熟时已空”。《马首农言》也说“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山西农家俚言注解》中介绍了清代朔县以豆类为中心的五年轮作制中就有高粱。可以说古代常以高粱和豆类轮作换茬。同时《救荒简易书》中还介绍了在高粱行间种植豆类的经验。但该书又说根据河南老农的经验,“落花生茬种高粱,高粱皆不茂盛”。另外清代《增订教稼书》介绍了高粱密植可增产的方法,《救荒简易书》还介绍了“冻高粱十一月种”或“十二月种”,可在“明年麦后即熟”的高粱冬播而致“旱蝗俱不能灾”的方法。特别是《救荒简易书》谈到清代有一种“再熟快高粱”,又名“七叶糙高粱”,因“其科只生七叶”,是“三月种者,五月底熟。刀刈其种,七月再熟”,“若能五月初种,熟期绰绰有余”,清代河北《安肃县志》也说“一种名关东高粱,生七叶即熟,一年可收两次”,实际上这是一种再生高粱。 中国古代对高粱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除了食用及作饲料外,主要用来酿酒,茎秆则用来织席、作篱、作燃料。《本草纲目》还说“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高粱还有药用价值。王祯《农书》指出高粱一身“无有弃者,亦济世之良谷,农家不可阙也”。所以中国古代常把高粱视为一种旱涝保收的救荒作物而广泛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