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以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地,主要培养高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同时承担科学研究和医疗、预防任务。高等医学教育一般可分二级,即大学时期的医学教育与大学毕业后教育。大学时期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已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这是基础水平的医学教育。大学毕业后教育的对象是已完成大学教育的医科或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包括住院医生训练和研究生教育,有些国家则将实习医生训练期也列入大学毕业后教育。
中国大学时期的医学教育由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承担专修科教育为目标的医学专科学校;另一类是以承担本科教育为目标的医学院校。在国外,高等医学院校多数属于大学,但也有独立于大学的专科院校;有的则建立教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由医学院、大学医院和各研究单位联合组成的医学中心或卫生科学中心;还有少数国家,如英国、缅甸等,有由大型医院为基础的医院医学院。在苏联和东欧各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便于对医疗、教学、科学研究实行统一管理,医学院校受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领导,而以卫生部为主。欧洲、北美诸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则隶属教育部,内部管理实行自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计划均由教育部负责,医学专业教育,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教材等则主要由卫生部负责。同其他高等学校一样,在国家统一领导和计划下,除少数重点和部管医学院校,直属卫生部领导外,多数医学院校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有关业务厅局管理,医学院校内部管理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
医学教育的专业与学制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视本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定。中国主要专业有七种,即医学、卫生、儿科、口腔、中医、药学、中药。部分院校建立了跨系或跨学科的少数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放射医学、航海医学等。有的院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民族医学专业。专科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本科教育除药学和中药为4或5年外,其他专业均为5~6年,个别院校为7~8年。
国外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两种类型: 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大学时期即对学生实行专科化教育,通常分为医疗、儿科、卫生、口腔和药学等专业,其他欧洲及北美的医学院则在大学毕业后再进行专科培训,大学时期的医学教育通常只分医学、药学、牙科学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为6~8年。
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本国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定。
中国高等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在教育、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药卫生人才,在业务教育方面,强调常规训练打好基础。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是为培养合格的医师打基础的过程,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业务教育外,还有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政治理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合专业特点用少量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和医护劳动,以加强劳动观点,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军事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
医学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以后,根据教学原理,对教育过程所作的有计划安排。教学一般按阶段来安排。以五年制医学专业为例:第一阶段为基础课(包括普通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第二阶段为临床课,这两个阶段各为二年左右,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年,即第五年进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为了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体育锻炼均按有关规定和比例安排。
医学教育课程 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
❶按学科定向的课程。这是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传统性课程,各门课程均按学科分设 (如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临床科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
❷综合性课程。这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课程形式,已不同程度地为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和亚洲某些国家的医学院校所试用。中国在1960年和1972年两次教学改革中也进行过试验。这是一种以跨学科综合教学为基础来组织的课程,按照器官系统在各基础学科或临床学科之间实行横的综合,或者在前后期各学科之间按照问题实行纵向综合。
❸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这种课程是根据特定条件下医疗卫生实践所必需的能力来组织的,通常是以社会问题定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均要结合当地条件,适应当地需要来组织,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由卫生部统一制订和颁布,各院校在执行时,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各专业的课程均以学科为基础来开设,包括普通基础课、基础医学课和医学专业课。各专业共同的普通基础课有政治、体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医学课视各专业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医学、儿科、口腔和卫生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基本相同,主要有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医学专业课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定,除共同开设的中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核医学、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等课程外,儿科专业尚有儿童保健、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小儿传染病等专业课; 口腔专业尚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学与病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矫形学等专业课;卫生专业尚有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营养卫生和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专业课程。除最后学年的专业实习外,各专业总教学时数约4000~5000,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的比例约1:1。
中医专业除共同的普通基础课与上述各专业基本相同并学习一些现代医学知识外,为了保持中医的特色,重点加强有关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产科学、中医眼喉科学等课程。五年制中医专业的总教学时数约4,000,理论课同实验实习课的比例约1.7:1。
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学基础。主要专业课有药物化学、生药学、植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总教学时数约3,000,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的比例约1.4:1。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药学专业基本相同,主要专业课有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和制剂学。总教学时数3,000左右,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的比例约1.2:1。
医学教学方法 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上课、实验、实习和讨论。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现代化视听教具的广泛应用,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基本特征是: 在加强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注意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小组教学;强调基本问题的学习,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发展和加强医学同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注意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实践,扩大教育过程同社会的联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学过程同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提倡启发式教学与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医学院校还十分重视现代化视听教具的研制与应用,多数医学院校均建立了电化教育部门,包括闭路电视、教学电影、录音、录像、模拟器等。少数院校还把电子计算机用于医学教育,使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为了加强对医学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卫生人才,医学院校在各教学阶段都建立了必要的考试评价制度,许多国家还在国家一级建立了以授予从业证书为目的的资格认可考试制度。
中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者,均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参见“医学学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