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塞山怀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唐诗篇名。七律。刘禹锡作。见《刘禹锡集》卷二四。题一作《金陵怀古》,误。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地势险峻,为长江中流要塞之一。作于长庆四年(824)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途中,有感于西塞山地形之险而咏晋、吴兴亡事迹:“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写史事,后四句发感慨,强调险要地形不足凭恃,兴废关键在于人事。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此诗借古讽今,警告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且表现对国事的隐忧。全诗结构严谨,气势流畅,语意精警,为唐代怀古名作。传说白居易把该诗赞喻为“骊龙之珠”(《鉴诫录》卷七《四公会》)。清薛雪评此诗曰:“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一瓢诗话》)施补华称赞“‘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岘傭说诗》)。汪师韩曰:“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诗学纂闻》) ☚ 再游玄都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中作。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一说在今湖北黄石)长江边,山势竦峭,为六朝著名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浚率水师从益州(今成都)出发,沿江东下,向东吴发起凌厉攻势。东吴曾在西塞山所在江中以铁锁横截,又暗置丈馀铁锥于江心,以为江防。晋军探知此情,以筏先行扫除铁锥,以油船烧熔铁锁,建业即金陵(今南京)随即失守,吴主孙皓肉袒(读坦)请降,三国由是归晋。诗即咏其事。 前四咏史。首联曰“下”、曰“黯然收”,皆具功力。“下益州”既符合地理态势,晋国水军乃从上游(益州)往下游(金陵)进军;又符合历史事实,这次战争之顺利,给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感,于是引出下句“金陵王气黯然收”。“黯然收”的“金陵王气”指东吴,细想来又不局限于东吴,自东吴开始,以后建都金陵的几个王朝,东晋、宋、齐、梁、陈,哪一个当初又不以“虎踞龙盘”之地为可恃?哪一个不是以丢失江山为结局?由此可见,长江天堑不足恃,“金陵王气”不足恃。这里的咏史中已包含着价值判断。 次联妙在用一副工整的对联,把晋军灭吴的经过作了形象描绘。这两句就关系言,是一因一果,一胜一败;就形象言,是一横一竖,一下一上;就著色言,是一赤(火光)一白。这种具体描写,对比鲜明,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后四句抒感寄意。“人世几回”句可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将“人世”解为人生在世,则意味诗人不只一次思考过六朝亡国之殷鉴,而为之黯然神伤;二是将“人世”解为世上,则意味着相同的历史悲剧曾多次发生,即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封建朝代的兴亡更迭,似乎有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起作用,相形之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是说江山依旧,越发显得南朝亡国之匆促;又是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即挑明金陵王气之不可恃的意思。多义性使诗句更加耐味。 末联由古及今,表面上是说眼前四海一家,即国家统一,没有战事,所以西塞山江防故垒久已废弃不用,秋来满目蒹葭芦荻,一派萧瑟景象。然而作者通过这片景象,又像要告诉人们些什么。远的安史之乱不说,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也曾多次发生过叛乱与平叛的战争,分裂的因素依然存在,唐王朝又岂能高枕无忧,它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西塞山会不会再度变为前沿阵地呢?诗人通过怀古,目的在于警告当局。 虽然有着借古鉴今之意,但表达含蓄深沉,是此诗的主要特色。清人薛雪称赞道:“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 西塞山怀古〔1〕这首七律写于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顺江而下,过西塞山即景咏怀。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长江边,山势陡峭,形势险要,三国时代是吴国西部的江防要地,晋、吴水军曾在此激战。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历官至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转任夔州、和州。文宗时召回,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又外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他的诗以怀古诗和民歌体的诗成就最高,有《刘梦得文集》。 〔2〕“王濬”二句:王濬,西晋大将,晋武帝太康元年率水师八万顺江而下,进攻吴国都建业(今南京市)。楼船,高大的战船。据《晋书·王濬传》:“……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益州,州治为今成都市,当时已属西晋。王濬水师自益州出巴蜀而下。金陵王气,古云天子所在之地上空有“王气”,其在与失是一国兴亡的朕兆。金陵王气,借指东吴的国运。 〔3〕“千寻”二句:寻,古代计量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千寻铁锁,是说东吴凭借长江天险,在西塞山要塞用铁锁链封锁江面,以为万全之计。王濬派人用大数十围的火炬烧熔铁链,铁锁链沉入江底。降幡,降旗。石头,即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内清凉山。王濬水师到达石头城下,吴王孙皓出城投降。 〔4〕“人世”二句:往事,指以金陵为国都的六朝亡国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的形势。枕,靠、贴。二句说长江天险依旧,而拥有天险的六个朝代都一个接一个灭亡了。 [5]“今逢”二句: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统,指天下统一。故垒,旧时战垒。二句说现今天下统一,旧时的战垒只有秋风萧萧摇动的芦苇了。 这首怀古七律回忆西晋大将王濬灭吴战争的史实,指出天险不足恃,兴亡全在于人事。诗人咏叹恃险割据一方的六朝都归于破亡,天下统一是大势。这对当时唐王朝藩镇割据的现实政治,有讽喻意义。前四句按史事发展顺序写王濬灭吴的过程,把史实用简洁的笔法交待清楚,而且气势雄壮,对照强烈,力重万钧,突出“险不足恃”的主题。后四句感叹兴亡,俯仰千古,寄寓了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理想,而江水滚滚,芦荻萧萧,吊古伤今,含蕴着不尽的感伤。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
诗歌篇名。唐刘禹锡作。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长庆中,元微之、梦得、韦楚客同会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罢唱。”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此诗昔入皆入选,然按以杜公《咏怀古迹》,则此诗无甚奇警胜妙。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挫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清方世举《兰丛诗话》:“前半专叙孙吴,五句以七字总括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局阵开拓,乃不紧迫。六句始落到西塞山,‘依旧’二字有高峰堕石之捷速。七句落到怀古,‘今逢’二字有居安思危之遥深。八句‘芦荻”是即时景,仍用‘故垒’,终不脱题。此抟结一片之法也。至于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下只以‘几回’二字轻轻兜满,何其神妙。”清纪昀说:“第四句但说得吴,第五句括过六朝,是为简练。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此诗怀古慨今,寄寓针贬。唐穆宗长庆四年(842)秋,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的局面,写下了这首政治抒情诗。诗从晋灭东吴统一中国的历史写起,以雄壮豪放的笔墨,生动地描写了西晋水师在王浚率领下沿江东进,势如破竹,直下金陵的历史场面;并以“铁锁沉江”、吴主出降,揭示出地势险峻本不足恃、“金陵王气”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和立国在德不在险的历史规律,由此总结历史教训:山川依旧,人世沧桑,偏安一隅、割据称王终逃不掉覆亡的历史命运。最后以故垒荒凉破败的景色描绘和四海归于一统的抒情作结,直点现实,批判与警告封建割据的藩镇势力,表现了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割据分裂的主题。全诗将历史的兴亡与哲理的沉思,融铸入苍茫雄阔的景象中,词意流转而气象宏大;以事起,以景结,驰骋古今,纵横跌宕,结构谨严,构思巧妙,言简意赅,寓意遥深,是一首怀古佳作,“当时号为绝唱。”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西塞山怀古
【释词】 ①楼船:巨大的战船。下:顺流而进。 ②金陵:即吴都建业。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山筑金陵邑。史载熊商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黯然:暗淡无光。 ③寻:古代长度,一寻八尺。千寻:极言长。 ④石头:金陵,又名石头城。 ⑤枕:坐落。 ⑥故垒:旧时的堡垒。萧萧:象声词。指芦荻在秋风中飘动的响声。 【赏析】 毛宗岗修定《三国演义》时,在东吴灭亡的情节中,借用了一首唐人刘禹锡的名作《西塞山怀古》,使小说情节里的诗文辉映,情趣横生。 司马炎决计兴师伐吴,水陆六路大军,在东西长达千余里的战线上同时进击。西路水军王浚,时为益州刺史,被晋武帝任命为龙骧将军。王浚率军从益州顺江东下,进军气势,颇为壮观。先时吴主孙皓听信宦官岑昏之计,企图利用长江天险,打造环索百余条,长达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在沿江横截险滩峡谷内的战船。谁知王浚造数十方大木筏,上缚草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望风而逃。暗锥着筏,尽被提去。又在筏上作巨型火炬,烧毁铁链。于是顺流鼓棹,破浪向前,直抵金陵。孙皓只得“备亡国之礼”,乘着素车,驾起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士大夫穿起丧服,抬着棺材,请降于王浚营门之下。刘禹锡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写下了这首咏史佳篇: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短短四句,交代了水路伐吴的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特点及战争的结果。西晋水军一“下”,其摧枯拉朽之势,不可遏挡,铁锁沉江,声势赫赫,何其威武,何等豪迈! 东吴鼎足局面便“收”,闻风丧胆,降旗出城,灭吴之举,何等神速! 何其壮观! 简捷的叙史一停顿,笔锋就轻轻地转向眼前的景物上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往事”,指历代统治者利用山川险峻称王割据,自东吴建都于此,以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秦淮河畔,楼台舞榭,朝歌夜曲,依红卖绿;千帆林立,万船竞发,南来北往,商贸繁荣;梵刹佛寺,香火缭绕,钟罄之声,不绝于耳……这真是纸醉金迷,繁华热闹的都市,随着六朝最后一个王朝陈的灭亡,隋将“城邑宫阙,并荡耕垦”,顿时成为废冢荒台、一片废墟。以至唐代,仍一蹶不振,那繁荣一时的都市景象,已如过眼烟云,一去不返,而西塞山依旧如故。其“伤”只是在历史前进车轮后面留下几声悲叹,几声抽泣。现在正逢四海为家、国家一统的大好形势,那群雄割据的残迹“故垒”,只能在秋风阵阵、芦荻萧萧中冷漠地标示着过去,启迪着未来。此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堪称绝唱! 人们把此诗比喻为骊龙之珠。毛宗岗将此篇设置在三国归一统的情节之中,表达出深沉的感情,阔大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将骊龙之珠定位在艺术大厦的上空,烁烁发光,辉映情节。 西塞山怀古[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①本篇选自刘禹锡《刘梦得集》。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六朝时是军事要塞。②王濬,晋代人,字士治,官益州刺史。楼船,战舰。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据《晋书·王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③金陵,今南京市。王气,帝王之气。此处指东吴国势。④寻,古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椎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皆被王濬设法破之。⑤降幡,投降的旗帜。石头,指金陵城,即南京。⑥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分析〕 中唐诗人刘禹锡,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诗人。为改革弊政,振兴社会,他不顾当时的重重压力,毅然加入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后来又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无论境遇有何变化,刘禹锡始终不改初衷,对社会改革、振兴朝政倾注极大的热情。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诗中抒发的,正是这种借怀古感世而抚今伤时的深沉感叹。 当刘禹锡坐船沿着长江东下和州赴任时,滔滔江水一定勾起他对历史的沉思。尤其是长江岸边峭壁陡立的西塞山,仿佛让诗人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激烈的战争场面。西塞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各朝扼守长江中游的要冲。当年三国时代,东吴的西部江防要塞即为此地,晋吴水军曾在这里的江面上展开激战。 诗歌一开头就展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面。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决定起兵攻打东吴。当时,他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统率全军。处于战线最前锋的王濬,受命在益州大造战船,摆出了咄咄逼人之势。第二年正月,战船从益州(成都)出发,向东吴挺进。这即是刘禹锡诗中所写的“下益州”。一个“下”字,居高临下,气势盖人,其必胜之势已在不言之中。果然,同年三月,东吴国君孙皓便在金陵宣布投降。“黯然收”三字,写出东吴失败之惨。“下益州”与“黯然收”也形成了因果关系的强烈对照。 当王濬的船队浩浩荡荡开来之时,东吴不是不想抵抗,他们用巨大的铁链在长江险要处修成拦江工事。然而,这一切只是徒劳,“千寻铁锁沉江底”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东吴徒有虚表,不堪一击的本质,而统一之势已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当王濬的船队冲到石头城下的时候,孙皓不得不“一片降幡出石头”了。这里,“沉江底”与“出石头”,形象生动地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一沉一出,让人体会到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 东吴灭亡之后,南朝时,又有好几代君主把金陵城作为国都。但是,他们都先后步东吴之后尘,相继亡国。今天,当刘禹锡经过西塞山这片古战场时,时值深秋,宽阔的江面上,正吹拂着瑟瑟秋风。西塞山犹如不老的历史见证人,依然耸立在长江岸边。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是从历史的借鉴中汲取了教训的呢?恐怕很少很少。这正是刘禹锡深深忧虑的。一个“寒”字,不是让人触目惊心吗? 正是这种忧虑,让刘禹锡把沉沉思绪从历史的回顾拉到现实之中。如今,“四海为家”,大唐一统,尤其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似乎一切太平。但是,刘禹锡认为,切莫掉以轻心。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故垒”,虽然掩没在芦苇荻草之中,一片荒凉,但它仍然给人以警策,以启示。 刘禹锡这首诗,前四句以咏叹史迹为主。写西晋王濬的战船顺流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投降的史实,笔端充满赞许的豪迈情调。五、六两句,进一步联想到东晋以还,南朝宋齐梁陈的相继灭亡,实质上是提示唐代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与刘禹锡主张的变革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启迪时人。全诗层层深入,由古涉今,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结构十分严谨。结尾“故垒萧萧芦荻秋”,呼应了诗题,既是作者途经西塞山所见实景,又是诗人心中之情,使全诗在深沉的意境中作结,留下耐人寻味的无尽余蕴。 〔评说〕 何光远《鉴诫录》:“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时梦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聘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前四句先写‘西塞山古’四字,后四句单写一‘怀’字。” 钱朝鼒《唐诗鼓吹笺注》:“劈将王濬下益州起,加‘楼船’二字,何等雄壮。随手接云‘金陵王气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惨淡! ……看他前四句单写吴主孙皓,五忽转云‘人世几回伤往事’,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兴废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云‘山形依旧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 末将无数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结构! 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 薛雪《一瓢诗话》:“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西塞山怀古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刘禹锡 ←上一篇:蜀先主庙 下一篇:和乐天春词 → 诗词简介: 唐长庆四年(824)作者调任和州刺史,沿长江东下,途经六朝军事要塞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以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这里诗人直接写了当年晋统帅王濬率领大军,顺江东下,讨伐东吴的战事。一“下”一“收”,两字对举,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于江中暗置铁锥,再以千寻铁锁横锁江面,结果让王濬以火炬烧了铁链,大败投降。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后四句紧扣“怀古”之旨,由古及今,虽系感慨,但也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寄寓无限忧国之思。第五句简明小结。第六句借“山形依旧”抒发感慨,对上句“伤”作了补充。第七句,宕笔直写“今逢”之世,末句展出往日军事堡垒已经荒废,如此怀古慨今,收束全诗。 这首诗,作者善于剪裁,以西晋灭吴之事,来寄寓居安思危、警惕藩镇割据的深意。重点写吴之失败,强调这一主旨,历史的感喟与哲理的沉思融入写景之中,切题怀古,健笔雄才,代表着刘禹锡简练圆熟的独特风格。
西塞山怀古
【释】 1.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是长江中流要塞之一。题一作《金陵怀古》。 2.王浚: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案此上句写晋伐吴事。《晋书·王浚传》:“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航,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太康元年(280)正月,浚发自成都(攻吴)。”下句说吴国国运告终,《太平御览》卷一七○引《金陵图》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 3.降幡(音fan):表示投降的旗帜。石头: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城。建安十六年,吴大帝修筑,以贮财宝军器,有戍。”案此二句写王浚水军突破吴国江防,直抵金陵,孙皓投降事。 4.“人世”句:意谓建都金陵,雄据江东而终于亡国的,不仅东吴一个王朝。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陈叔宝和孙皓一样,也是一片降幡出石头。 5.四海为家:意谓全国统一,归一个朝廷统治。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天子以四海为家。”故垒《元和郡县志》卷二六:“贺若弼垒在(上元)县二十里。……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隋平陈,树碑。” 【译】 当年王浚率领着楼船水军, 浩浩荡荡地驶出益州, 金陵的帝王之气黯然而收。 千里长江的横江铁索顷刻 被烈火烧断,沉入滚滚的江流, 一片投降的旗帜升起城头。 唉!人生能有几次伤怀往事? 倒是西塞山枕卧大江,形势依旧。 现在我生逢四海为家,天下一统的时候, 看这些旧日的营垒,已长满了芦荻, 在萧萧的秋风里瑟抖。 【评】 此诗之作,如宋人计有功所载:“长庆中,元微之、梦得、韦楚客同会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罢唱。”(《唐诗纪事》卷三十九) 刘禹锡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显然是高论在胸,妙意在腹,故一气呵成,使元白等一代巨子缩手,遂成千古绝唱!反言之,千古绝唱者,也多是如此创作得成,非苦吟无句者所可同日而语。 此诗前面先写金陵怀古,铺陈历史,后面写意抒怀,然前中有后意,抒怀中也有景物,全篇结为一有机整体。 入手便写“王浚下益州”事,直入“怀古”主题。王浚为西晋益州刺史,以统帅名代大军,更合于战争实况,也更为真实。与今称“我刘邓大军”相若,但诗写“楼船”就比“大军”更具体形象,更觉声势之盛。使“其上皆得驰马来往,沿江而下”之历史画面如在目前,后接一动词“下”字更使画面富有动感,渲染出沿江而下,浩浩荡荡、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的气势。“金陵王气黯然收”,“收”字妙,“更不多费笔墨,而当时面缚出降,更无半策,气色如画”(金圣叹语)。“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沈得潜语) 颔联承“收”而来,将“收”字具象化。“千寻铁锁”承“金陵王气”,皆写金陵险阻。“千寻铁锁”何其沉重、何其险要,却应以“一片降幡”,飘动的白色降旗何其轻飘,吴氏数代之基业败亡何其轻易!何其惨烈!形成重与轻的逆反对比。如金圣叹所为耻笑:“看他又加‘千寻’字,‘一片’字,写前日锁江锁得尽情,此日降晋又降得尽情,以为一笑也。”《金圣叹选批唐诗》 前两联四句专叙孙吴败亡,固然具体形象高妙,而诗题为怀古金陵,尚有多少兴亡之事要写,至少要提及六朝往事。因此,诗人步法轻灵,笔锋一转,写出:“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如清人纪昀所评:“第五句括过六朝,是为简练。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第五句不仅“括过六朝”,而且进一步升华到整个中国历史、升华到人生世代的历史体验往事回味所带给人的哲理感受。一般来讲,带有哲理意味,高度概括的诗句往往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入选为千古佳句,因为它们往往以最少的语言,涵盖了更多的意蕴,如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泰戈尔的“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莎士比亚的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还是死等无不如是。但此类诗句,一旦失败,则画虎不成反类犬,盖因其往往过于概括,失去了具象的依托。而刘诗此处,由“人生几回”的喟叹,一转而入“山形依旧枕寒流”,以具象回答抽象,由抽象化入具象,使两者得到完美的结合。 结句用许多衰飒字眼,如“故垒”、“萧萧”、“芦荻”等,字字衰飒,令人叹息不已也。“秋”字点明时令,与前文“寒”字呼应,又进一步渲染了悲凉之感。可谓用笔深曲也。 全诗气韵沉雄而又寄慨遥深,笔势纵横,境界雄奇。 西塞山怀古
此诗作于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转和州刺史,经西塞山时所写。 这首七律,是刘禹锡的名作,又名《金陵怀古》。它是怎样写出来呢? 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三九卷)载: 长庆中 (即穆宗四年),元微之、(刘) 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 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 “王濬楼船下益州,……。” 白公览诗,曰: “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麟爪何用耶?” 于是罢唱。 这就是《西塞山怀古》一诗的产生经过。可见,在当时就已获得元、白这些著名诗人的赞赏。在白居易的评语中,引用了“探骊得珠”的典故,说明评价甚高。 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一说大冶县东九十里处),俯枕长江,形似关塞,形势险峻。它是三国时东吴西部的江防要塞。 怀古,借凭吊古迹和咏怀往事来抒发感慨的一种诗歌,是咏史诗的一种发展。 从三国到南北朝,西塞山一直是军事要地,若干著名军事将领,如孙策、周瑜、桓玄和刘裕等人,都曾在此显过身手。可供诗人凭吊的古迹和往事很多,那么,究竟选哪一种作为诗歌的题材呢?刘禹锡在饮一杯酒的时间内,很快地作出决择:歌咏“晋吴兴亡”事迹。因为西晋灭吴,是一场统一天下,结束二百六十余年分裂局面的义举,意义特大。所以,博得元、白们称赞“子先获珠”,恐怕也包括“题材选得好”这一点在内吧。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描绘西晋水师沿江东下的浩大声势;后半部分总结历史教训,借古讽今。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王濬(jùn俊),西晋大将,龙骧将军,亦益州刺史。当时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晋武帝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大船连舫,方一百二十步,可容二千余人。船上以木为城,起楼,开四出门,其上可驰马来往。 金陵,东吴都城,此泛指东吴政权。 王气黯然收,王气,即帝王之气,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收,消歇、消失。 首联的大意是:王濬的战舰从益州顺流直下伐吴,吴都金陵的“王气”便立即消失了。意谓吴国国运就此告终。 颔联是说,几千尺长的铁链封锁江面,竞被烧毁而沉入了江底;孙皓只得在石头城竪起白旗投降。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此指铁链。幡(fān帆),旗。石头,即石头城,孙权所建,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一带。 诗人首先用粗线条描画了王濬大将率八万大军直取金陵的锐不可挡的气势,渲染了西晋军威。接着,诗歌引用“铁锁横江”的典实,具体描述了东吴的败亡。据《晋书·王濬传》载(大意): 东吴曾经“于江险碛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但是,晋将王濬却针锋相对地采取措施,“用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着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晋军直下金陵,威势甚盛,孙皓等见之,“莫不胆破”,于是,举白幡投降。诗歌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一联,就是这个历史故实的艺术概括。 前边四句写王濬伐吴故事的目的,是为下边四句抒发感慨打下基础,是为了更好地引出对整个六朝兴亡历史的经验总结。你看,自从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不也是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吗?于是,诗人写道——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伤往事,指偏安江左的几个短命王朝的“往事”。 枕寒流,枕,卧靠也。意谓西塞山依然静卧江边。 四海为家,犹言全国统一,天下一家。语出《高祖本记》:“天子以四海为家”。 故垒,旧有的军事营垒,此指西塞山上的旧垒。 芦荻,荻与芦相似,长于水边,秋开紫花,草黄色的穗。 这两联的大意是说: 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枕卧长江边的西塞山,却依然如故; 现在是四海一家的统一局面,只剩下西塞山的旧日营垒隐伏在萧萧作响之秋荻丛中。 换一个说法是,从三国到六朝的分裂局面,一个个地相继消失;往日在西塞山争雄的人物,也一个个地相继远逝。可是,世事沧桑,而“山形依旧”,怎么不引人伤怀? 诗人在最后的尾联,采用了对比法,含蓄的语言,一面肯定当朝“四海为家”、天下统一的表面升平景象,一面则着力渲染“故垒萧萧”的悲凉陈迹,让读者自己去体悟言外之意。诗歌以这种方式结束全篇,别具意味,含义挺深的。
此诗值得注意的有如下三点: 一、诗歌究竟有何深刻寓意 从字面上看,诗之题旨,似乎并不隐晦,它的主旨就是:凭吊古迹,抒发兴亡之感。但是,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特别是出在一贯主张“指事成歌诗”的刘禹锡之手,当还有更深刻的寓意值得挖掘。这首名为“怀古诗”,自然不会止于“怀古”的,而是名“怀古”,实“察今”。 它的题旨,其实在第二联的警句已经表达出来:王气不足凭,天险不可恃,政失民怨,逆潮流者必败。简言之,兴者在德,险不足恃。在诗尾又加了一层深意,即:对当代的骄兵悍将提出了警告。不过,这个警告是比较含蓄的,是用“故垒萧萧”的艺术形象,通过正面颂扬“四海为家”的史实而传达了出来的。这就所谓“弦外之音”、“诗外之味”,靠人们自己去细细体悟。 因此,人们认为此诗写得:警策含蓄,豪放雄健。白乐天誉为“骊龙之珠”,是当之无愧的。 二、在写作上所具有的特色 在布局上,能抓住重点,又兼顾其次; 在手法上,叙事、抒情并呈双美。叙事,形象而生动;抒情,真挚而深沉; 在气势上,一气呵成,畅达顺当,自然雄浑,气势甚为老健; 在格调上,立意高远,怀古鉴今,情调隽永,境界雄阔。 总而言之,诗人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把上下三百多年的六朝兴亡史实作了高度概括,但又不离西晋灭吴这条主线,脉络清晰,寄慨遥深,发人深省。 三、刘禹锡“咏史诗”的历史地位 咏史诗,从汉代班固肇始,经过魏晋六朝的演变,到了唐代得以大盛。刘禹锡的咏史诗,不仅是唐人同类诗的佼佼者,而且对于西晋左思的《咏史》诗体的一种新的发展。这就是说,它一方面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取法于左思;一方面把咏史诗加以扩展,即将咏史导往怀古、述古和览古的方向,使内情与外景融汇化合。刘诗特征是:使咏史与言志熔于一炉,将怀古与鉴今化为一体。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①,金陵王气黯然收②。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⑤。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萧萧芦荻秋⑦。 【解题】 此诗作于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中。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长江边。山岩竦峭,形势险要,为六朝军事要塞。诗中咏东吴被晋灭亡史事,说明山川之险不足恃,慨叹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江山依旧,有托古讽今之意。清薛雪《一瓢诗话》评此诗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 【注释】 ①王濬(206—285):字士治,西晋初大将,为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楼船:王濬受晋武帝命,造大楼船,船上以木为城,起楼,内可容二千人。下益州:从成都出发,顺流而下。咸宁五年(279),王濬受命进兵,次年克武昌,顺流而下直取吴都建康(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②此句意谓吴国国运终结。金陵王气:相传战国楚威王时,见此地有王气(古代望气术士谓帝王所在的祥光瑞气),于是埋金以镇之,故称金陵。黯(an)然:丧失貌。收:结束,消失。③此句意谓吴国用千丈铁链横锁于江面企图阻拦晋船,结果被晋人用大火炬烧熔沉于江底。千寻:古时八尺为寻,此处形容铁链之长。④降幡(fan):表示投降的旗帜。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⑤二句意谓人世间多少回为以往兴亡之事感伤,而这座西塞山依旧安静地依靠在江边。枕:靠,依。寒流:形容秋天的江水。⑥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指天下统一。⑦此句意谓故垒已荒废无用,如今只有芦荻发出萧萧秋声。故垒:过去战争遗留下的营垒。萧萧:象声词,风吹芦荻声。芦荻(di):芦苇。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本诗的起笔不同俗手。不是从眼前景物落笔,而是先用简炼的笔墨描写了发生于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部的长江边上)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0年,晋武帝命益州刺史王濬率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东下,直取吴国都城金陵。首句就点出王濬大名表示钦仰,复将“下”字置于“益州”之前,使之与“楼船”紧相承接,以渲染出浩浩荡荡的进军气势。次句写吴国将亡的没落景象。颔联出句写吴主孙皓垂死挣扎的徒劳。“千寻铁锁”是吴军在险要地带设置的拦江铁链。且水底还有铁椎。王濬命人用大筏数十,冲走铁椎,又以火炬、麻油烧断铁链,然后战舰竞发,舢舻相望,很快来到金陵城下。孙皓不修德政,不重人事,把国家安危系于几根铁链,因而铁链“沉”入江底,吴国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沉没了。“沉”字看似平常,实际上极为奇警。对句用“一片降幡”来形容孙皓出降的窘态,从而艺术地说明了割据者依凭山河之险作垂死挣扎的徒劳。“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轻轻地带回现实。“几回”两字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年的历史。这期间走马灯似地换了六个王朝。他们都迷信山川地形之险,但最后都失败在人事不修。“往事”指六朝相继败亡之事。前举孙吴一事已足以尽之,故此句只“以七字总括东晋、宋、齐、梁、陈五代”(方扶南《兰丛诗话》引宜田语),繁简最为得宜。“山形依旧枕寒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物外的精神。它枕流高卧,厌闻世事,象位隐士。这与英雄霸主们争权夺利、忙忙碌碌而霸业终于荡然无存适成鲜明对照。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年统一基业的弥足可珍。“今逢”句以欣喜的口吻褒美当世,且有警世之意,故宜田说:“今逢两字有居安思危之遥深。”(同前)证之以结句,信为确然。“故垒”是六朝英雄们的战守遗迹。“萧萧”状其冷落荒芜,“芦荻”逢秋,更增其索漠衰败的凄凉之感。结句写得故垒如此不堪,不仅可以使当世的藩帅睹之夺气,亦是使后世的野心家为之寒心。 此诗前半一气呵成,后半天巧偶发,而以才气、卓识贯串其间,诗人将事语、景语、情语抟成一片,复将怀古、慨今、垂戒后世融为一体。纵横开阖、夭矫变化、胜意迭出、余味曲包,实为唐人七律中不可多得的神品。 《西塞山怀古》xi sai shan huai guMeditation on the Ancient on Xisai Mountain→刘禹锡 (Liu Yux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