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渐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渐离 高渐离五幕历史剧。郭沫若编剧。发表于1942年10月《戏剧春秋》2卷4期。根据《史记·荆轲列传》中高渐离为友报仇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写成。1946年的单行本书名一度题作《筑》。筑是古代一种弦乐器,是贯穿《高渐离》全剧的道具。剧中高渐离原是荆轲的好友,在荆轲遇难,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为了给朋友报仇,为了使天下人不受暴政的奴役,忍辱含垢,眼瞎身残,仍然寻找各种机会除掉秦始皇这个暴君。最后在琅玡赏雪会上,高渐离举起藏了铅条的筑向秦始皇猛击,但均未击中,最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剧本着力歌颂了高渐离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并借高渐离之口提出要到民众中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思想,更具有明显的政治斗争意义。 ☚ 风雪夜归人 虎符 ☛ 高渐离 高渐离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中的人物。他是击筑能手,战国时代义士。荆轲刺秦王事败后,他化名燕大,隐匿于宋子城北门外做一个酒家佣保,伺机刺杀秦始皇。因御医告密被捕,惨遭腐刑,蒙受污辱;又被矐眼,双目失明。在软禁中,吐血不止,但身残而志不移,忍辱含垢,决心为民除暴。他在筑中埋下铅条,以为武器,在秦始皇听他击筑高歌“荆轲刺秦”曲时,将筑投去,因眼瞎未中。临死前直斥秦始皇为暴君、魔鬼,宁死不屈,正气凛然,表现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复仇精神。他还通过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和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惨痛经历,告诫宋意,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起来斗争,“去开辟未来”。抗暴义士高渐离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民主先驱者的形象。 ☚ 如姬 愫芳 ☛ 高渐离 高渐离先秦燕人。善击筑,与荆轲为友。燕太子丹命荆轲赴秦刺秦王,易水送行时,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战国策》)。秦立,隐姓埋名,作人雇工。后为始皇所知,命人熏瞎其眼,使击筑。他于筑中暗藏铅块,乘始皇近前之机举筑扑击,不中被杀。 ☚ 雍门周 李延年 ☛ 高渐离 高渐离生卒年不详战国末至秦初的音乐家。燕国人。善于击筑。筑是古代击弦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因以持竹尺击之而得名;其颈细而肩圆,形始如筝,后又有似琴的;初为五弦,后又有十二弦和十三弦的。筑早以失传。 ☚ 孔子 李延年 ☛ 高渐离 103 高渐离战国末年燕人。善击筑。常与荆轲唱和于燕市。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赴秦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送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秦朝建立后,高渐离更名,隐于宋子(今赵县北)作雇工。后不甘寂寞,为人击筑,名闻宋子一带。为秦始皇得知,惜其艺,重赦之,命人熏瞎其目,使击筑。高渐离遂以铅置于筑中,乘始皇近前听筑之机,举筑猛扑始皇,不中被杀。 ☚ 伯牙 秦青 ☛ 高渐离 高渐离公元前475—前221Gaojianli战国末年燕国人,以善于击筑而闻名。早年他与友人荆轲一击一唱,十分和谐要好。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到秦国去谋杀秦始皇,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荆轲谋杀不成而被害,秦朝建立。高渐离为避难,更名改姓,躲藏在宋子(今赵县北)。后来还是被秦始皇得知,把他抓来,只是因为他击筑击得好,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把他的双眼用马粪熏瞎了。高渐离不忘复仇,平日将铅块藏于筑中,待秦始皇对他不再防备之时,举筑扑打始皇,但却没有打中,他终于被秦始皇杀害。 ☚ 师旷 俞伯牙 ☛ 高渐离 高渐离一作高渐丽。战国末年燕国人,善长击筑。与荆轲相友。荆轲刺秦王被杀,他变姓名为人傭保。因不堪劳作之苦,复操击筑旧业。声名闻于始皇,召见之,被认出真实姓名。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熏瞎其双目,使在宫中击筑。他利用演奏能接近始皇之机,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始皇,不中,被诛。 ☚ 荆轲 扶苏 ☛ 高渐离战国末刺客。燕国人。擅长击筑(乐器名)。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到易水送行, 他击筑,荆轲和唱。燕亡后,隐姓埋名,伺机报仇。为人发觉,秦王闻其善击筑,熏瞎其目,使其击筑。他在为秦王击筑时,在筑内暗藏铅块行刺,不中被杀。 高渐离战国时燕人。一作高渐丽。善击筑。与荆轲友善。燕亡后,变姓名,为人佣保。尝击筑而歌,闻者无不流涕而去。秦始皇闻而召之,有识者曰,乃高渐离也。秦始皇爱其击筑,赦之,使其双目失明,令击筑。渐离乃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始皇,不中,被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