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句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句丽Koguryo国名。又称高句骊、句丽、句骊等。故地在今朝鲜半岛。相传公元前37年朱蒙开国。兴起于朝鲜半岛北部鸭绿江及其支流浑江流域一带。公元3年建都国内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县)。建国后不断和邻近国家、民族发生战争。 4世纪后,百济、新罗兴起,与高句丽互争霸权,朝鲜史上称为三国时代。4世纪末期起,向南扩张,击败日本、百济联军,灭东沃沮。427年迁都平壤。6世纪后渐衰。676年统一于新罗。 高句丽[北周]王褒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漼漼,垂手奋袖娑娑。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 《高句丽》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王褒此诗慨叹光阴流逝,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首句“萧萧易水生波”,典见《战国策·燕策》。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为太子丹复仇,并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前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萧萧易水生波”即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句而来。 “燕赵佳人自多”,是说燕赵之地多有象荆卿那样的慷慨悲歌之士。佳人,这里指有德才的人。《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子丹即爽父曹真。可知“佳人”,在这里指有德才之人。 由燕赵悲歌之士而想到自己壮志未酬,三四句则表现了诗人极端苦闷的心情:“倾杯覆碗漼漼,垂手奋袖娑娑”垂手:《乐府诗集》卷七十六引《乐府解题》云:“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观此,则“奋袖”当指另一种舞。诗人大杯大碗地饮酒,涕泪齐下,又“垂手” “奋袖”,娑娑起舞。但痛饮浇不灭心中燃烧的火焰,狂舞驱不尽胸中的烦忧。读这两句,不禁使我们想到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他们都欲用酒与舞来忘却烦恼,寻求欢乐,但这欢乐的背后,无疑隐藏着更深重的悲哀。 诗篇卒章显其志:“不惜黄金散尽, 只畏白日蹉跎。“黄金散尽可再得,怕的是岁月蹉跎,功名难就!志士嗟日短,叹流年,此调回旋于许多有远大抱负的诗人的歌咏中。屈原唱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陶潜慨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李白高歌:“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五松山送殷淑》)。理想的枝蔓爬不过现实的矮墙,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使他们空怀热血,宏图难展,徒以浩歌赢得千古同情。 高句丽东北古族名、国名。又作高勾骊,属貊族系。其名始见于汉武帝时,所设玄菟郡下有高句丽县,因族得名,居地在今浑江和苏子河一带。传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夫余国王子邹牟(又作朱蒙或东明),为躲避夫余王的加害,率领一支夫余人南迁卒本川 (今辽宁桓仁一带),与当地貊人结合,筑纥升骨城,建立了卒本夫余,后改称此名。不久,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主要由“五族”,即桂娄、涓奴、绝奴、顺奴和灌奴等五部组成。先后征服了周边的貊部落, 并不断向外扩展。其领有的地域,两汉时在辽东东部,北邻夫余,东界沃沮,南接朝鲜。随着血缘关系的解体,“五族”组合的格局渐被行政区划的五部,即中部(黄部)、西部(右部)、北部 (后部)、东部 (左部)、南部(前部)等五部所代替。政权机构,国王之下设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官职。初分为八级,后来增为十二级,即大对卢、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侯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还有内评、外评、五部褥萨等。由于居地多河谷盆地和台地,土地肥沃,故以农业为主,还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相当发达。其风俗,人喜歌舞,善于“藏酿”,讲究衣着,重厚葬,还保留有从妻居的遗俗。还在建国之初,就接受了“故汉印绶”,与西汉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王莽篡权,倒行逆施,更其名为“下句丽”,曾激起高句丽人的反抗。东汉建武八年(32),遣使朝贡,臣属东汉。后来,逐渐强盛起来,多次袭扰东汉辽东、玄菟二郡。至灵帝建宁二年(169),玄菟郡太守耿临讨之,其王伯固降服,“乞属玄菟”。汉魏之际,与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对峙。魏明帝景初二年(288),司马懿讨公孙渊,其王位宫派兵数千相助。不久,却发兵袭扰,魏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先后两次讨伐之。西晋以后,与崛起辽西的慕容鲜卑对抗,双方争夺辽东。公元404年,乘中原战乱之机,发兵袭取辽东。南北朝时,归附北魏,屡受封敕。于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迁都平壤,成为当时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与新罗、百济争雄。隋唐统一中原后,皆致力收复辽东等地,多次发兵讨之。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在唐朝与新罗的联合进攻下,都城平壤陷落。 高句丽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名、国名。亦作“高句骊”。建国于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属汉玄菟郡。公元2世纪,发兵侵扰汉辽东、玄菟2郡,被打败后归辽东郡管辖。其活动地域在辽东东部,南接朝鲜,东连沃沮,北邻扶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多与周围政权发生征战。427年,迁都至平壤,成为当时朝鲜半岛三国之一。560年,其王被北齐封为高丽王,从此称高丽。即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 高句丽亦称“高丽”。中国古国名。即“古高句骊”。《周书·王会解》作“高夷”。《汉书》作“高句骊”,略称“句骊”。《魏书》作“稾离”。在今辽宁新宾县兴京老城附近。建国年代未详。后为卫氏朝鲜所并。 高句丽 089 高句丽中国东北古代民族,亦作高句骊。来源于秽、貊、扶余。文献及《好大王碑》记载,其始祖朱蒙(亦作东明或邹牟)出自北扶余王室,于西汉末年(公元前37年)建高句丽区域政权,亦称高句丽国,初居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址)后居国内城(今吉林集安)。汉武帝时置玄菟郡,属县有高句丽,以族名县。东汉光武帝建武8年(32)高句丽王遣使朝贡。至北魏太武帝始光4年(427)高句丽迁都平壤,成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封其王为高丽王,是朝鲜半岛高丽王朝之始。高句丽族在许多方面兼有秽貊、扶余特点。语言属秽貊语族,接近蒙古语族。无文字。社会发展处于奴隶制阶段。经济以农业为主,兼事捕鱼狩猎采集野果。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善酿美酒,与中原贸易频繁。重视丧葬,用石块砌墓。信奉鬼神,相信万物有灵,十月祭天,官民同祭。 ☚ 靺鞨 女真 ☛ 高句丽 高句丽Gaogouli古朝鲜族的一支貊人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古国。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发兵攻打朝鲜,在朝鲜北部建立乐浪等4郡。高句丽在反对乐浪的斗争中兴起,于公元前32年(西汉元帝建昭2年)建国,创始人名高朱蒙。高句丽与后来在半岛南部立国的新罗、百济形成600多年的对峙局面,史称三国时代。王莽曾向高句丽征调军队,攻打匈奴。高句丽不断向南发展,4世纪初占领乐浪郡。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从此深入半岛北部。598年进犯辽西,被隋军击退。612-614年,隋炀帝三侵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高句丽长期奉行联合新罗反对百济的政策,致使新罗夺取富庶的汉江流域,经济和军事力量加强。642年大将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国王,立王侄为王, 自称“莫离支”(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并改变政策,联合百济反对新罗。新罗向唐求援。660年新罗和唐朝联军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唐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直接统治原高句丽和百济地方。关于高句丽以及新罗、百济的社会性质,在朝鲜和我国史学界历来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 ☚ 朝鲜古代史 新罗 ☛ 高句丽又作“高句骊”。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与国名。建国于西汉末年,在今浑江和苏子河一带。其祖出于扶余。后强盛,与鲜卑争占东北地区。427年迁都平壤,成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高丽王朝。 高句丽见“中国历史地名”中的“高句丽”。 高句丽又称“高句骊”、“句丽”、“高丽”。古国名。兴起于今鸭绿江及其支流浑江流域一带。相传公元前37年为朱蒙创立。公元3年建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城东)。公元313年美川王乙弗合并乐浪郡(治今朝鲜平壤市南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即平壤市)辖地,形成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427年迁都长安城(今平壤市)。 高句丽❶古国名。在今辽宁新宾东境,建国年代无考,后为卫氏朝鲜所并。 高句丽即“高句骊”(1911页)。 高句丽又作“高丽”、“高句骊”、“高夷”、“藁丽”、“句丽”等。古代朝鲜和中国东北民族。西汉建昭二年 (公元37) 建高句丽国。曾在今辽宁新宾县兴京老城附近立都。据有今辽宁东部、吉林东部、朝鲜半岛北部等地。以农业为主,崇信佛教。广开土王(好大王)时期,兼并周围部落,伐契丹,攻百济,袭新罗。南朝宋元嘉四年(427)迁都至朝鲜半岛。后与百济联合,攻新罗。新罗请唐军救援。乾封三年(668)唐灭高句丽。10世纪初复国,不久灭后百济和新罗,建立高丽王朝。遂逐渐形成今朝鲜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