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高原病在耳鼻咽喉的表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高原病在耳鼻咽喉的表现

高原病在耳鼻咽喉的表现

高原病又称高山病、高原(山)适应不全症,是指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候,包括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心脏病等。本病在耳鼻咽喉可有许多临床表现。其共同基础是机体缺氧,有些也与高原地区的低温、干燥、日光福射强度等气候特点有关。
上呼吸道粘膜改变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为高原病的一种类型,此病患者的上呼吸道粘膜弥漫性充血,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鼻中隔前部、鼻咽顶、后鼻孔上方、舌腭弓、(腭)扁桃体、悬雍垂、软腭、咽后壁、会厌、杓状软骨等处均可见血管扩张、增粗、纡曲,甚至交织成网状。声带表面有时可见纵形的血管纹。
干燥性或萎缩性上呼吸道炎为一种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病变。主要原因是机体在低氧环境中,肺通气量增加,呼吸加深加快,因而从粘膜排出大量水份。另外,高原地区空气寒冷、干燥,更加深对上呼吸道粘膜的损害。长时间的粘膜干燥,纤毛上皮退行性变,粘痰积聚,抗感染能力降低,粘稠的粘液变成痂皮,如遇受凉或过度体力活动等诱因,常有细菌继发感染,可促使本病的发生。患者常感鼻痒、鼻异物感、干燥感、咽喉干痛、咳嗽、声嘶,偶可出现呼吸困难。晨起症状加重,待咯出痂块后减轻。检查时在鼻腔、鼻咽部、咽后壁、喉腔、声门下均可见粘膜干燥、变薄、表面发亮粗糙,有深灰色、棕褐色、绿色痂块或极粘稠的分泌物附着。此种分泌物或痂块多见于鼻腔前部、鼻咽后壁或顶部、咽后壁、声带、杓间区及声门下区,去除分泌物或痂块后,局部有点状出血、浅表糜烂。本病可单独发生于一个部位如干燥性鼻炎、也可同时发生于多处。治疗以保持室内湿度,鼻腔冲洗,鼻腔滴入5%葡萄糖盐水,鼻咽、口咽后壁涂以碘甘油,或用链霉素(0.5g溶于4ml生理盐水中)、醋酸可的松(25mg/ml)作雾化吸入等。
鼻出血
为高原地区常见的耳鼻咽喉科表现,门诊患病率为4.7~5.21%,住院患病率为14.76%。因高原环境因素而致鼻出血者有两种:
(1) 高原性鼻出血。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拔海4000米高度处空气中水份含量仅为海平面的17%。呼吸的干冷空气,使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易发生干燥性鼻炎。患者鼻腔粘膜干燥,表面覆有少许干痂或血痂,鼻中隔前部糜烂、溃疡,甚至穿孔。门诊鼻出血患者约2/3为干燥性鼻炎所致,一般出血量少。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部糜烂、溃疡处。除出血较重者,应进行局部止皿外,其余治疗同干燥性鼻炎。
(2) 高原病鼻出血。为高原病症状之一,一般见于急性高原反应、高原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原病混合型。急性高原反应所致鼻出血,多出现于进入高原途中或到高原后短时期内,与低氧压及气候干燥、寒冷有关。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所致鼻出血,发生率可达66.6%,是高原地区严重鼻出血的常见原因,占汉族住院患者的6.72%。本病患者有鼻出血者与无出血者,鼻腔所见明显不同。有出血者鼻腔粘膜充血、鼻中隔前部血管扩张的出现率比无出血者显著增多。出血量多少不等,从数毫升至数百毫升。部分患者在鼻出血前有剧烈头痛,出血后头痛明显减轻。出血部位约一半发生于鼻腔后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所引起的鼻出血,其原因是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充血、血管内压力升高,同时鼻腔粘膜血管扩张、纡曲,血管收缩受到影响。加之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量降低、血小板计数下降,血块收缩不良等凝血机能异常所致。
高原高血压所致鼻出血与血管内压力升高及血管壁脆性增加有关。高原病混合型多为同时存在高血压及红细胞增多症,鼻出血与上述因素有关。发生鼻出血后的处理与其他原因鼻出血同,同时应治疗高原病。对急性鼻出血的耐受力,藏族患者比汉族为强,常可见到失血1000ml左右或更多的藏族患者,仍能自行远途来院就诊。
扁桃体摘除术后情况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与非增多症者,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但是术后原发性出血率,前者比后者为高,约为8:1。本病患者术后,绝大部分于咽峡、软腭、悬雍垂等处呈现大片弥漫性粘膜下瘀血,此现象于术后第一日出现,一般于第六、七日消退。创面伪膜形成较慢,颜色不够洁白,且厚而不平,脱落也稍晚。这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血块收缩不良、血流缓慢有关。应加强含漱及抗感染治疗。
高原性喉返神经瘫痪
部分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左侧喉返神经瘫痪。为扩张的肺动脉干向上压迫左侧喉返神经所致,但心脏扩大向下牵引喉返神经,也可引起损伤。诊断的根据是:
❶发病地区多为拔海3500米以上,突然出现声嘶或失音; 同时伴有心慌、气喘、胸闷、浮肿,心尖部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快,X线检查显示心脏扩大等高原性心脏病的症状及体征。间接喉镜检查见声带多固定于旁中线位,少数固定于中线位或外展位,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见移至旁中线位。
❷经病史、体检、胸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可排除其他原因。
❸过去无其他心脏病史。
❹心脏扩大及杂音在移至低地经适当治疗后很快消失,声带瘫痪在心脏恢复正常后,也较快恢复。处理上主要为对高原性心脏病的治疗。
耳部表现
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外耳道及鼓膜的改变:外耳道皮肤也呈现暗红色,有时可见扩张的血管。鼓膜松弛部充血,或鼓膜周边的血管呈放射状扩张,间或从松弛部至锤骨柄可见1~2条扩张的血管纹,鼓膜紧张部也可有点状出血。上述改变与炎症充血不同,患者无疼痛及灼热感,可作鉴别。鼓膜的表现易与急性中耳炎混淆。
此种改变多为原来闭合的毛细血管重新开放、扩大;其次是血管新生,除有利于氧及代谢产物的弥散和交换,亦与血总量增加、血粘稠度增高、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2) 高原病耳鸣: 所有各型急慢性高原病,皆可出现耳鸣,而以高血压为多见,其声调不一,可能与螺旋神经节及毛细胞缺氧或大脑皮层供氧不足有关。
(3) 高原病听觉障碍:以往观察所得结果较不一致,有认为中等缺氧时,出现听觉迟钝; 严重缺氧时,出现耳鸣、重听及幻听(大脑皮层机能紊乱)。据检查,缺氧时听力变化很小,但有降低倾向。也有认为在海拔5000~6000米以下,听力无显著减弱,若超出以上高度时,听力急剧减退。但也有人曾观察到在海拔4000米以上,听敏度中度降低。由于听力减退缓慢,多未注意,此时若给予氧气吸入,可突然听到声音。
有人曾观察到在抵达高原后第二日,纯音听力即有损失,于第六日恢复,但语言听力并无改变。纯音听力图呈现低频及高频的损失,认为与血流量改变有关。也有认为,听敏度在急性缺氧时具有耐受性,气导与骨导听力无何变化。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对听力是有影响的,在123耳的纯音听力检查中,发现听阈从8000赫处开始提高,且随血红蛋白的增加而升高。听阈响度衰减试验,衰变15dB以上者占62%。纯音听力曲线有平坦型、缓降型、陡降型、沟槽型、仰盂型、波浪型等。临床上有时尚可见暂时性耳聋即波动性耳聋,或突发性耳聋。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系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内血液郁积,致使内耳供血不足、缺氧所致,从而使感音器官机能下降,听力受损。同时,亦与大脑皮层缺氧有关。如出现血管痉挛、小血栓形成则可发生突聋。上述的微循环改变,已由甲皱微循环的观察所证实。治疗主要为病因治疗。
(4) 高原病眩晕: 各型急慢性高原病有时可出现眩晕。其表现轻重不一,有到高原后即有持续性轻度眩晕,或暂时性眩晕的,或持续2~3日的旋转性眩晕,还可见到在高原地区每年发作,而返低地后不再发作者。
高原病所致眩晕系因:
❶脑皮质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
❷前庭系统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压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致供血障碍,氧供应不足,或急性缺氧致前庭系细胞水肿; 或血管痉挛、栓塞。
急性缺氧时,各种前庭功能检查如倾斜板检查、眼震电图及冷热试验,可发现前庭敏感性增加,多在5日后恢复。位置性眼震似有增加,而冷热试验仅见潜伏期增长。上述变化皆为可逆性,认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关于慢性缺氧对前庭功能的影响,于海拔3658米高度曾对移居者832人及高原病83例患者进行原地踏步检查法测试,与当地居民健康人组比较,发现移居高原一年以内、10年以上,以及高原病患者,检查结果皆有明显异常。
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结合高原病的其他症状,以作出诊断。治疗仍以治疗高原病为主,其他治疗与一般眩晕同。

☚ 耳鼻咽喉热带病   耳鼻咽喉病灶感染 ☛
000118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