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开发
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安徽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80年代以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发挥农业区域优势 一是农业主攻淮北,促进了全省粮、棉、油、肉类产量的稳定增长,1992年与1988年相比,该区粮食增产95.4万吨,棉花增产3000吨,油料增产12.3万吨。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比重由1988年的16.8%提高到24.7%;二是开发沿江大水面,建立了水产、水禽优质品开发带,实行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立体开发,提高水面产出率,增加出口创汇;三是提高江淮丘陵地区优质粮油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综合治理,促进皖东、皖西两大山区林果茶桑牧等全面发展。1992年两大山区建立了一批名特优茶果基地。
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积达85%以上,部分作物达90%以上,玉米基本实现统一供种,杂交稻种子生产已能满足全省需要。1977年以来累计推广杂交稻1亿多亩,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0至15亿公斤,占全省增产总量的40%左右。1992年与1980年相比,全省粮食作物单产提高105公斤,棉花单产提高17公斤,油料单产提高41公斤。农作物名优品种发展较快,1992年全省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已达550多万亩,比上年扩大250万亩;引种的红富士苹果面积已达16万亩,砀山酥梨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量可达5000万公斤。畜牧水产业良种推广也较快,以冻精配种改良的生猪、大牲畜生产,以河蟹养殖为龙头的特种、高效水产品生产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大力推广适用栽培、饲养技术。“七五”以来,全省重点抓了10大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其中每年推广配方施肥技术2500万亩左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近3000万亩,高产模式栽培技术2600万亩,保护地栽培技术150多万亩,其他如大牲畜、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水产品高产养殖技术等,都收到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配方施肥一般每亩可节省费用15%,综合防治可减少病虫害损失10%,蔬菜大棚栽培每亩可增收千元以上,网箱养鱼最高单产可达万斤以上。三是改进耕作制度,实行间混套种。重点是开发冬季农业,合理轮作换茬,扩大间混套种。全省油菜籽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447万亩扩大到1992年的1241.7万亩,增长1.77倍,总产增长2.85倍。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74.1上升为188.2;间混套种面积已达1500多万亩,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每年全省动员1000万左右劳力,投入5亿多劳动积累工,完成4亿多土石方,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1992年与1978年相比,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近50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增加310多万亩。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服务设施投资都有了较大的增加。二是建立了一大批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截止1992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85个,其中种植业36个,畜牧业41个,水产业8个,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保证了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如省建的23个瘦肉型猪基地,1991年出栏肉猪450.7万头,比上年增长50多万头,占全省出栏肉猪增长总数的78.8%;每头瘦肉猪比地方品种多产瘦肉11公斤,增收65元左右。此外,80年代以来,全省已投资近6亿元,在主要城市郊区建立了50多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较好地保证了城市居民菜篮子的需求;同时,又为城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