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痨
骨痨是寒痰凝聚于骨关节间引起的一种阴证。病程进展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待脓液形成后,可向它处流窜,经久不溃,一旦破溃,经常流出稀薄如痰样的分泌物,难以愈合,故又称为流痰、疤骨流痰或附骨痰等。历代医学文献将本病混于阴疽(无头疽)、流注、骨疽等病中论述,直至清·高秉钧著《疡科心得集》才将本病明确分开,此后《马培之医案》及赵竹泉著《医门补要》等书对本病论述更为详细。
本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但老年及体虚之人,因毒邪过强,偶尔亦可罹病。发病部位以负重较大,活动较多的脊柱最易受犯,其次为髋、膝关节,再次为肩、肘、踝、腕、指等关节。《诸病源候论》指出本病“喜着大节解间, ……喜着鼠蹊髂头䏶膝间; 婴孩嗽儿, 亦着髆肘背脊也。”因发病的部位不同而病名各异,如生于脊柱后造成驼背畸形者称为龟背痰; 生于腰椎而脓液注于腰椎两旁者称为肾俞虚痰; 生于环跳部位的叫附骨痰;生于膝部的叫鹤膝痰; 生于踝部的叫穿拐痰等。
发病原因 多为
❶先天不足,脊骨柔嫩,肌肉不充,加以复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沿肢体经脉深窜入里,留注筋骨,致使气血失调,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凝于筋骨之间,久而转化为痰,造成本病。
❷劳倦内伤或久病失调、产后体虚,由于正气亏损,肝肾不足,筋骨失健,卫外不固,加以寒邪客于经络,致使毒邪深窜,附着于骨关节间,造成气血失调,津液不能正常濡养筋骨,凝聚为痰,留于关节或肌肉间。
❸跌仆闪挫,或长期负重过度,劳损筋骨,致使伤处气血凝滞,阻塞于经脉及筋骨间,瘀而不行,风寒乘虚而入,侵袭关节,痰浊凝聚而为病。在整个病程发展中,其始为寒,其后为虚热。既有先天不足,肾亏髓空之虚,又有气血失调,痰浊凝聚之实。当其化脓之时,不仅寒化为热,阴转为阳,而且肾阴不足之证逐渐显露,久则阴愈亏,火愈旺,所以在中、后期,常出现阴虚火旺症状,有时虚实互见和寒热交错,但以阴虚为主。《疡科心得集》指出:“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证,小儿三岁五岁时,先天不足,三阴亏损,又或因有所伤,致使气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滞经络,隐隐彻痛,遂发此病。”
临床表现 按好发部位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 脊柱骨痨: 较为多见,其中以腰椎发病最多,胸椎下段次之,颈椎更次之。好发于青少年,但老年亦非少见。若儿童在胸椎发病,由于椎体破坏向前弯曲,所以后期易出现驼背,严重者可使脊柱形成锐角畸形,故又称为龟腰背痰,或龟背驼,或鸡胸痰等。《医门补要》云:“龟背痰起于小儿筋骨脆弱,如以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或跌伤碰损,大人肾虚腰痛,每成此症……十四节椎骨肿凸如梅,痛连肾俞,使腰曲不能直,久则肿大伛偻不治。”《马培之医案》又云:“龟背驼有脊背强痛,牵引胁肋……腰背渐强,脊渐凸,行则伛偻……若痰引攻注,兼于经隧而脊突者,见之必发陈痰,脊两旁作肿,或窜腰腿,漫肿不痛……虚羸食少发热。”若发于腰椎者,则又称为肾俞虚痰。《疡科心得集》云: “附骨痰者……久则成脓,或腰间肾俞穴,肿硬色白,即名肾俞虚痰。”指出本病发生原因和具体症状。
脊柱骨痨患者,早期仅觉患处隐隐作痛,时重时轻,或朝轻暮重,反复发作,久则疼痛加剧,尤其患椎周围肌肉痉挛疼痛与日俱增,致使患处活动受限,甚则出现强直,引起患者站立、步行和弯腰等活动困难; 若病发于颈椎时,除患椎疼痛外,纵轴叩击痛明显,颈部活动障碍,患者常以双手托住下颌部,借以固定颈部,防止颈椎在无意中向前、向后过度转动而发生剧痛。全身可有潮热、盗汗、无力、脸颊潮红、手足心发热,身瘦、食差及失眠等现象。若脓液形成,咽后壁凸起,可影响吞咽。X线照片显示,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甚至消失,椎体前缘软组织阴影增宽,注意有无发生椎体脱位。
当骨痨发于胸椎或腰椎时,除患部疼痛剧烈外,还出现肌肉痉挛,若椎体破坏后,可于患部出现后凸畸形,患处有压痛,外观如龟背,每当咳嗽、喷嚏、用力排便、下蹲、弯腰拾物和躯干转动时,患部疼痛加剧,常见患者双手撑腰,以减轻患处疼痛,严重者更有下肢活动受限及翻身起坐困难,甚至下肢出现瘫痪; 如有脓肿形成,可局限于椎体周围,久而脓液可注于脊柱的一侧,或注于髂窝、大腿内侧等部位,在脓肿处能触到有波动感,皮色和温度正常,称为冷脓肿或冷流注。
X线显示患处椎间隙变窄,并见椎体中心或边缘有破坏,椎旁可有梭状阴影。
(2) 髋关节痨: 临床较为多见,尤以10岁以下儿童为多,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过劳后感局部痠痛不适,偶尔出现跛行,休息后好转。病变进一步发展,跛行明显,髋关节过伸活动受限,局部有肿胀、疼痛,由于髋关节积脓,关节肿胀,肢体往往外旋、外展,显得患肢长于健肢,后期患肢及臀部肌肉萎缩,患肢内旋、内收、缩短,严重者合并病理性髋关节脱位,病后患者有低热、盗汗、手足心发热、失眠、乏力、食欲不振、性情急躁、哭闹、精神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或微黄,脉沉细或细数等表现。《疡科心得集》云:“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证……又名股阴疽,久则成脓。”脓肿形成后,常积聚于患侧髋关节附近,或同侧大腿外侧远端处,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不断,更有一处或多处出现瘘管,久不收口。肢体往往外旋外展,晚期肢体内旋内收而显得短缩,若髋臼及股骨头完全破坏者,则可造成髋关节病理性脱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 “环跳疽生跨骨节间之环跳穴,所以腰难屈伸,漫肿隐痛也。”
X线摄片显示: 早期骨质疏松,或髋臼边缘轻度破坏,有时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晚期可出现骨质破坏、死骨、空洞或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3) 膝关节痨: 是骨痨的好发部位,以10岁以下的儿童多发,早期膝关节轻微疼痛,皮色如常,肿胀不明显,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则减轻,随着病变发展,疼痛加重,出现跛行,或不能负重。膝关节伸屈活动障碍,甚至关节强直或屈曲畸形,关节积液呈梭形肿胀,而关节上下部肌肉反而明显萎缩,状如鹤膝,故有鹤膝痰之称。《疡科心得集》云:“鹤膝痰、鹤膝风者,以膝肿而胻腿枯细,如鹤膝之形而名之也。”后期,关节骨质破坏,软组织破溃,经常流出清稀的脓液,久不收口,形成瘘管。全身症状见潮热、盗汗、面黄、颧红、食少、肌瘦、身倦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等证,最后可形成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甚至关节半脱位。
X线摄片显示早期可见脂肪垫消失,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如病灶在骨胳中心,死骨被吸收后,可形成空洞; 如破坏在骨的边缘,则骨边缘出现虫蚀状缺损,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 如发生混合感染时,则骨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
(4) 踝关节痨: 多发于青壮年和10岁以下儿童。早期出现踝部不适,肿痛不明显,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久之则患部肿胀及疼痛,出现跛行。关节上下肌肉萎缩,关节呈梭形肿大,随着病变进展而加重,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受限,并出现全身不适,潮热、盗汗、食少、肌瘦、无力、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厚腻,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无力等症状。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流出清稀脓液,久不收口,故有穿拐痰之称。《疡科心得集》云: “外踝疽,即脚拐毒,俗名穿拐毒,属足三阳经脉络也,由湿热下注,血凝气滞而成,初起外踝焮肿,疼痛彻骨,举动艰难,寒热往来。……若其皮色不变,而漫肿无头者,此名穿拐痰,由三阴亏损,寒湿注聚阻络所致,幼儿因先后天不足而发。”
X线摄片显示关节囊肿胀,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不清,后期出现骨质破坏、死骨或空洞,关节间隙变窄; 混合感染时,骨质有硬化表现。
(5)肩关节痨: 较为少见,多发于成年人。患侧肩关节常有较长时间痠痛史,如不注意,病变继续发展,则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尤其在肩关节旋转时疼痛加剧,患肩肿胀,上臂肌肉逐渐萎缩,尤以肩三角肌明显,外形呈扁平状。脓肿多在关节前方或腋窝处,若出现瘘管,经常流出稀薄脓液。可有全身不适、午后潮热,盗汗、面黄、消瘦、无力、口干思饮、纳差、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证。
X线照片显示,肩关节骨质疏松,或骨质破坏,多在肱骨头、肩盂或大结节处,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边缘不齐。
(6)肘关节痨: 多发于青壮年和少年,多数由尺骨鹰嘴痨发展而来。由于该关节覆盖肌肉不厚,当脓液形成时,破溃很易穿破皮肉而形成瘘管,经常流出稀薄的脓液或死骨块。本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轻微,肘关节有肿胀而逐渐明显,无明显疼痛,但关节活动受限; 后期前臂与上臂肌肉萎缩,关节呈半屈伸状。出现全身不适、午后潮热、盗汗、面黄、颧红、消瘦、失眠、少食、无力、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等症状。X线摄片显示,骨质有破坏,关节腔变窄。
(7)腕和手部骨痨: 腕和手部骨痨包括桡骨茎突、尺骨茎突、掌骨和指骨等处的骨痨。患者多为10岁以下的小儿。患部呈梭形肿胀、皮色正常,无明显疼痛,手指活动自如,全身症状不明显,间有手足心发热。若病变进一步发展,则有明显的午后潮热、盗汗、食欲不振、全身无力、患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局部可出现瘘管,经常流出稀薄如痰样脓液和死骨块。X线片显示,骨关节有破坏、死骨,腕骨排列紊乱等。
骨痨治疗 在治疗上着重整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辨证分型用药,并按局部情况选择外治方法。
(1) 阳虚型: 证见全身无力、面色苍白、形寒怕冷,自汗、消瘦、胃纳不佳、精神疲倦,患处肿胀、隐痛。若病变发展,则患处疼痛明显,持续不减,动则痛剧,夜间加重,患处肌肉痉挛。若脓已形成,皮色不变,但按之应指,关节上下肌肉萎缩,脉沉细或细数,苔薄白或微黄、舌质淡红或胖嫩。治宜温经、散寒、通络、化痰,可选用阳和汤、参芪附桂汤、大防风汤等。
(2) 阴虚型: 证见午后潮热、盗汗,甚至寒热交作、头昏、咽干、或兼有咳嗽带血、头晕目眩、遗精不寐、食欲不振,久而局部疼痛、肿胀加剧,呈梭形外观,患关节上下肌肉萎缩明显,患部漫肿无头,皮色正常,或微有灼热肿痛感,继而皮色暗红,肿块顶端微软,可自行破溃,脓水清稀,持续外出,并夹有败絮状物质和死骨头,久不收口,舌质鲜红或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补肾、通络化痰,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有骨蒸劳热者,合秦艽鳖甲散; 有肺火炽盛者,合清骨散; 若盗汗不止,加黄芪、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 如咳嗽痰中带血者,加南沙参、百合、川贝母、白茅根等。
(3) 气血两虚型: 证见面色㿠白, 精神倦怠、 少气懒言、头昏、眼花、心悸、失眠、乏力、食少、便溏,身渐消瘦,爪甲及唇口苍白。局部脓肿未溃时,皮色正常,已溃后脓水清稀,经常外渗不止,疮口凹陷,瘘管周围皮色暗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而虚弱无力。治宜补养气血、滋补肝肾,佐以托毒外出,可选用托里消毒饮、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汤和先天大造丸。
此外,对骨痨的各类型,不论已溃未溃,均可配合小金丹、或骨痨敌内服。
骨痨初起选用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外贴,或配合隔姜灸、雷火神针灸等法,以促其消散。若寒性脓肿在关节或体表,可穿刺抽脓,切忌挤破或滥用切开排脓,否则造成伤口久不愈合。若脓肿干净,疮面红活时,可用生肌散收口; 若疮面苍白,肉芽不鲜时,可用附子饼灸熨,以宣散寒凝; 若瘘管长期不愈合,可用九一丹或五五丹(熟石膏5份、升丹5份) 药线插入,或用骨痨散为细末,作成药线插入管内以提毒去腐,或行手术搔刮,外用生肌玉红膏贴敷。若病灶内有较大死骨或脓肿而导致截瘫时,宜手术治疗。若肢体挛缩在非功能位置时,可牵引3~4周,逐渐矫正畸形。为减轻疼痛,防止病变扩散,利于恢复,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夹板、牵引、支架等,将肢体关节固定于功能位置,至患肢痊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