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伤科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伤科的发展

骨伤科的发展

骨伤科的发展系指关于骨、关节和软组织的创伤、诊断和治疗等医学内容的发展过程。骨折与脱臼的诊断和治疗起源很早,我国在二、三千年前的医事制度中,已专设疡医掌管“折疡”,即骨、关节创伤的治疗。汉代的军队医疗制度更有专门记录官兵伤折的医案《折伤簿》。这些都说明骨伤科学在我国古代是很被重视的,其原因可能由于战伤救治的需要。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841年),是我国最早的骨伤科学专著。宋代骨伤科仍属外科,1271年,元代医学分为十三科,正骨科才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明代改为接骨科,清代又名为正骨科,明清两代正骨科专书已相当普遍。
公元四世纪,葛洪在救急治疗的思想指导下,撰写一部急救手册《肘后卒救方》,其中有两条是论述骨伤的。一为“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烂捣生地黄敷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敷,勿令转动”(引自《世医得效方》)。在此之前,骨折治疗虽有用帛包扎固定的处理方法,但均比较原始,葛洪的论述,从敷药消炎消肿止痛,强调竹片夹缚固定,并要求固定广泛遍病上,要尽快扎缚,禁止折肢转动等,使我国骨伤科治疗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表现了我国千余年前骨伤科学已有很高的水平。至今这些科学的论点,仍然是现代骨伤学处理四肢骨折的重要原则。《诸病源候论》记载的“碎骨便更缝连”,更是我国骨科学史上最早的内固定,也反映了对复杂骨折的处理水平。
唐代骨伤科学的突出成就,集中反映在由蔺道人继前代和当代医家治疗骨伤疾病经验而总结的《理伤续断方》中。该书首先论述了骨折脱臼的诊断治疗常规,即清洁伤面的“煎洗”;检查诊断的“相度损处”;牵引的“拔伸”;手法正确复位的“收入骨”及“捺正”; 外敷药物和夹板固定的“夹缚”;内服药物及换药等十大步骤,这是对骨伤治疗的一次科学的富有指导实践的理论概括。在他的医疗中还正确强调整复手术、手法要用麻醉药,对骨伤科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在治疗技术上,《理伤续断方》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如复杂骨折的处理水平,要求在手法复位仍达不到正确位置时,要用最利之刀切去穿出皮肉的碎骨锋,或用切开整复术,使之正确复位,然后敷药包扎固定。对固定也要求垫以布帛,用杉木片相间排绕肢体一周,三道绳捆包扎,并三层,以达到充分固定的目的,防止因转动等造成畸形愈合或骨不连等后遗症。又如对脱臼的整复方法,也记载了古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肩关节脱位整复术,强调了确诊后即用椅背复位法,其整复步骤、方法和原理基本上同目前临床上所用以整复的手法完全一致。当然,现代由于对人体解剖生理的深入了解,整复手法更符合科学的要求。另如髋关节脱臼的整复术,明确指出股骨头上脱位易治,对下脱位他也承认自己无法整复,这也是很符合历史实际的。从此,也可看出蔺氏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处理下颌关节脱臼方面,比蔺氏早二百年的孙思邈已记述了符合解剖生理的整复手法,其要点至今仍在应用。
元代是我国骨伤科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可能与当时骑兵连年征战的需要有关。在官方的医事制度中,正骨兼金疮科已从外科中分出而独立,民间以骨伤治疗为专业的医生也增加了。在医学著作中虽然未有骨伤科专著出现,但在内容丰富的医药巨著里,都有专门论述骨伤科疾病的理论、方药和手术技术,特别是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危亦林是一位继承祖业而以骨伤科为专长的著名医学家,不但有着高深的医学理论修养,而且积累和总结了精湛的骨伤科学的医疗技术。他在骨伤科方面的突出成就,集中表现在该书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骨兼金镞》里。也代表了元代骨伤科学发展的水平。如在整骨麻醉技术方面,他科学的指出治损伤骨节,要用草乌散使之“麻倒不识痛,或用刀割开,或用剪剪去骨锋者,以手整顿骨、节归原,……或用凿凿开取出,后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并强调“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花……。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由这段记载足可以说明: 整骨应用麻醉术已成常规,并且在用量方面有了严格的控制。其麻醉效果也已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大量手术麻醉所证实;其次可见对复杂骨折的手术切开整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术后服用盐汤、盐水用以恢复手术失血的体液平衡,促进病人苏醒等,更是一个很科学的措施。
在骨折的诊断技术和闭合复位手法上,危亦林比其前辈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贡献。如所描述的“手臂出臼”,实际上是肱骨踝上骨折在骨伤科治疗史上的最早记载。他所记录的整复方法和强调伸直单侧夹板固定,不但有利于骨折愈合,而且可纠正尺偏桡偏。由于主张伸直固定,又强调屈伸活动,也防止了“曲直不得”的后遗症,这对其后的屈肘固定也是一很有指导意义的指示。在关节脱臼的复位方面,危亦林的记录也是很可贵的,如肩、肘、腕、髋、膝及踝等关节的复位,均有所论述,特别是由于肌肉肥厚手法复位比较困难的髋关节脱臼,他创造性提出了悬吊复位法。这种复位法改变了蔺道人:“跨骨从档内出,不可整矣”的结论,使股骨头向前下的脱出也可得治愈。
危氏在骨伤科学上最为突出的还是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所作的贡献。在我国对脊椎骨折进行系统记载,并创用符合科学原理的悬吊复位法,这是第一次。在世界骨伤科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如所论述:“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按:为过伸),其骨使自归窠,未直未归窠,须要坠下,待其骨直归窠。”他还强调复位后固定“莫令屈”,要用杉木皮固定于过伸位。这些要领至今还有指导意义,这就使元代骨伤科的治疗范围和治愈率取得了明显的提高。骨科治疗不单依靠手法手术,局部敷药和服用药物,改善全身状况增强骨折的愈合等也越来越被骨伤科学家所重视。
明清时期,研究和治疗骨折和脱臼的正骨科,或名接骨科,又从正骨兼金疮科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一时期骨伤科专科医生和专门著作迅速增加,仅现存之不完全统计此期正骨著作等有近三十种,而且多是几经刻印广泛流传于国内外,还有未印行的抄本、稿本四、五十种。在医疗技术方面,切开整复的手术限于消毒、麻醉、止血等技术尚不理想未有发展,而手法整复则得到明显的进步,治愈率不断提高。大型百科全书类目著《普济方》虽不是骨伤科专书,但由于主持者系明代统治者朱橚,所集中医家多系名流,因此其《折伤门》内容反映了当代的骨伤科的新水平。例如:兜颈坐罂复位法: “颈骨剉进者,……以手巾兜缚颏下,系于后脑壳”悬吊房上,按颈椎短缩情况,选用罂之高低,“令伸脚坐定,医以手拿按平正,说话令不知觉,以脚一踢,踢去罂子”。这一复位法虽有用力较暴的缺点,但其原理对后世影响至大,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四头带牵引法,即其法的发展和改进。“牵头踏肩法”是《普济方》的又一创造,其法是令患者仰卧,术者坐伤员头上方,用手牵拉头项,双足用力下推双肩,使颈椎骨折脱臼复位。这比前法又是一次改进,明清两代医家多所应用,今天也不失其现实意义。此外,如“攀门拽伸法”整复腰椎骨折,是对危亦林悬吊复位法的进一步改良。近代医家仍然多宗其原理或改进其方法进行治疗。
攀索叠砖法是在危亦林悬吊复位和《普济方》兜颈坐罂法基础上的发展。其方法是伤者双手攀住高处两绳环,双足正好站在所叠的三块砖上,医者扶护伤处,助手一块一块除去伤者足下之砖,直至双足着地,伤者即“直身挺胸”脊椎或肋骨骨折脱位即可达到复位。此法首见于《医宗金鉴》,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该法通过前纵韧带和椎间拉力,对屈曲压缩性脊椎骨折的整复,很符合解剖生理学的要求。
《普济方》载有手牵足蹬法: “肩关节脱落法,令患人服乌头散麻之,仰卧地上,左肩脱落者,用左脚蹬定……用软绢如拳大,抵于腋窝内,用人脚蹬定,拿病手腕肋(内收),用力侧身拉拽,可再用手按其肩上用力向下推”。这一方法实际上与椅背法等的原理相同,但由于用力缓和,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成功率高而沿用至今。其他如掮法整复肩关节脱臼,拉肩用膝顶腋法整复肩关节脱臼,盘脚按肩法整复髋关节脱臼,提膝屈髋伸足法整复髋关节脱臼等等近廿种可供借鉴的方法,很是丰富多采。至于对人体解剖特别是骨胳认识的深入,诊断技术的提高,固定器具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正确复位的指标、功能锻练的强调等,都得到了不断的进展。这些技术有时虽无高深理论,但依靠其一技之长,却能为骨伤科病者治愈疾病,减少痛苦。
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新的骨伤科学,正是在这样优越的坚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骨科专家在结合中、西两种骨伤理论和治疗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造提出了新技术新理论,今后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

☚ 麻醉术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 ☛
000133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4: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