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势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 中国人认为,物有其体,体有其势,“势”是“物”发展的外在趋势,也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构成事物之间差异的基本特点。如刘勰云:“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 ”(《文心雕龙·定势》)“势”在先秦被广泛运用于兵法、策略等方面。两汉以来,以势论艺的现象便渐渐多起来。 中国艺术中的“势”论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中国艺术本来是讲究含蓄的,“势”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所具有的外在气势,气势之所以能形成,则在于作品中有一种潜在的张力结构。在艺术鉴赏中,这种张力结构对鉴赏者产生直接刺激,从而出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势”是一种含蓄的力的形式,所以为重含蓄的艺术家所推重。 如在绘画中,画面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画中之势是化静为动的根源,它赋予画面以活力,使画面成为一个富于包孕的空间。清人唐岱指出:“诸凡一草一木,俱有势存乎其间。”(《绘事发微》)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有“取势”和“相势”两篇,专论绘画中势的问题。中国艺术论对势的探讨,揭示了艺术气韵产生的内在根源,它将气韵这一虚活的概念落实到作品的形式结构中,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势”还兼顾到创作心理和鉴赏心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