驵会
一作“驵侩” 。古代商业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收佣金的居间商人,即牙商。有“市驵”、“牙侩”、“牙人”、“驵主”、“官牙”、“私牙”、“牙用”、“行纪人”等多种称呼。驵,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史记》集解云:“驵,马侩也”。起于牲畜交易市场。此后历代均有,从业范围亦扩及商业各个领域,由精于业务,熟悉本地交易情况者充任。自唐起被政府利用,兼主持交易、监收商税之职,有“牙郎”、“牙侩”、牙人”“牙子”等名称。宋有“大驵”,“小牙”之分,并往往冠以行名,如“渔牙主人”、“茶笼牙人”等。北宋神宗熙宁( 1068—1077 )年间行市易法后大量受雇于市易务、茶场,和籴场、太府寺、编估局等政府经济部门,称“官厅牙人”,广泛参与检查商品质量,评定价格以及官私田土的租佃出卖等交易事务。五代北宋以后牙人开始兼营商品买卖,并获政府承认。明有官牙、私牙之别。官牙由政府指定,私牙也须政府获准并取得印信文薄后始得营业。牙人须领牙帖,按期交纳牙税。清代亦然,多称“牙用”、“行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