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学伪经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
近代康有为著。康有为(1858~1927),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联合赴京会试举人举行“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主持“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博通经史、诸子及佛教典籍,22岁以后又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著作尚有《孔子改制考》、《论语注》、《孟子微》、《诸天讲》、《戊戌奏稿》、《大同书》及诗文集等多种。该书共包括《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等14章。其观点主要是认为汉代鲁共王、河间献王得到古文经的史事不实,古文经都是刘歆所伪造的,目的是帮助王莽更法立制,是王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关,因此称之为“新学”、“伪经”。认为今文经是孔子真经,阐述孔子托古改制和《公羊春秋》三世变易的微言大意,为戊戌变法制造舆论。在学术上,集前人疑古之大成,指出了一些伪经伪史,富于创见,大开疑古之风,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钱玄同评价该书说:“我认为康氏说古文经为伪造,证据是极确凿的。所以我说康氏这部《新学伪经考》是极重要极精审的辨伪专著,是治国故的人们必读的要籍。至于康氏尊信今文家言和他自己的‘托古改制’的经说,还有他那种‘尊孔’的态度,其为是为非,应与《新学伪经考》分别评价。《新学伪经考》在考证学上的价值,决不因此而有增损。”同时还指出该书在辨伪方面最重要的发明,为证明了秦焚《六经》未尝亡缺与河间献王及鲁共王无得《古文经》之事二点,说它:“所举的证据没有一条不是极确凿的,所下的断语没有一条不是极精审的”;“真是巨眼卓识”,“一经点破,真要令人绝倒”。但该书中也包含有一些与史实不符的臆断、如认为《仪礼》、《易经》等《六经》悉为孔子一人自撰,尤其是认为《易经》的《卦辞》、《爻辞》、《彖传》、《象传》为孔子一人所作等。书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有广州康氏《万木草堂丛书》本和武林望云楼石印本等多种版本流行。戊戌变法失败后遭清廷禁毁。到1917年改名为《伪经考》重刊,有重刻《万木草堂丛书》本和1931年北平文化学社标点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重印标点本,恢复原书名。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康有为全集》本,为目前的较好的版本。作者另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性质与该书相同,在考辨方面较该书更进一步,有1958年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再版,可参看。 新学伪经考 原名《伪经考》。思想著作。十四卷。清康有为撰。成书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又称康南海和南海先生。曾讲学于广州长兴里、卫边街邝氏祠等处,宣传其变法理论。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并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并授工部主事之职。戊戌变法失败后,曾流亡到日本、加拿大、欧洲、印度等地。《新书伪经考》是作者为宣传变法维新所作的理论准备。其他著作还有《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多部。 《伪经考》十四卷,自序一卷附于首。 该书继承经今古文学的传统,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作舆论准备。著者吸取并发展了当时经学家廖平《今古学考》的论点,佐以历史考证、对史书记载的书法进行纠谬、辨伪。该书考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六经并未全亡。他说:“坑焚之后,尚有荀卿高弟‘知《六艺》之归’李斯其人者为丞相。死于陈涉反后,坑焚至汉兴为日至近,博士具官,儒生具多。即不焚烧,罪仅城旦,天下之藏书者尤不少,况萧何收丞相、御史之图书哉!丞相府图书,即李斯所领之图书也。‘斯知《六艺》之归’,何收其府图书,《六艺》何从亡缺!何待共公坏壁忽得异书邪?事理易明,殆不待辨。”这说明,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但还是有许多书流传于世,许多儒生均有《六艺》之记载,因而不可能如刘歆所说那样均已亡佚。因此,作者进行了较严密的考证。先考《汉书·艺文志》、《史记·经说》,再考《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汉书·儒林传》、《汉书·刘歆王莽传》。从而考察伪经传成情况,作出《伪经传授表》。然后还对其他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纠谬。如《经典释文纠谬》、《后汉书·儒林传纠谬》、《隋唐经籍志纠谬》等三卷。最后附《尚书篇目异同真伪表》。作者在第十四卷《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中说:“汉大儒领袖当时,传书今日者,自史迁外,董仲舒、刘向而已。孔子改制,统于春秋;仲舒传《公羊》,向传《谷梁》,皆博极群书,兼通六艺,得孔子之学者也。然考孔子真经之学,必自董子为入门,考刘歆伪经之学,必以刘向为亲证,二子者各有宜焉。”又说:“盖人以为《七略》出于刘向而信之,不知其尽出于歆也;又以为《别录》出于刘向而信之,不知其亦伪于歆也。然歆之作伪,自龚胜、公孙录以来,人多疑之,但不知其偏伪群经;故东汉校书高才莫不尊信,终以托于中秘,莫得而攻焉。”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歆之伪经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被攻破的原因。 《伪经考》一书承袭“龚魏”今文经学的传统,考辨真经,断以己志,阐发六经“微言大义”。从中为变法寻求古圣人的根据,并制造舆论,曾在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 该书初刊后,各地翻刻很多。清政府曾两次下令禁行。民国六年(1917年)重刻出版,更名《伪经考》。民国二十年(1931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标点本,复改今名。一九五六年古籍出版社出新本。另有中华书局根据一九五六年本于一九八八年重印本。 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清末今文经学之重要著作。清末康有为著。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康氏广泛涉猎儒佛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及译本西书。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 ☚ 名学浅说 孔子改制考 ☛ 新学伪经考十四卷。近人康有为(1858—1927)撰。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县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官工部主事。组织领导了爱国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国外,成立保皇党,坚持资产阶级改良路线。辛亥革命后,反对民主共和制,提倡尊孔读经,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参与了张勋复辟。康有为一生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此书大旨谓东汉以后所讲习之经,皆刘歆伪造。因刘歆作过王莽新朝大臣,故斥其学为“新学”。称“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在序中言“刘歆之伪不黜,孔子之道不著。”从经学角度看,此书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其考辨失之武断臆测、其论说失之偏激疏误者屡见。其弟子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曰:“《伪经考》之书……乃至谓《史记》《楚辞》经刘歆羼入者数十条,出土之钟鼎彝器,皆刘歆私铸埋藏以欺后世,此实为事理之万不可通者,而有为必力持之,实则其主张之要点,并不必借重于此等枝词强辩而成立,而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梁启超的批评颇为中肯。然此书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是一部辨伪专著,而在于它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古文经学乃儒家正统,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而此书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无疑是对封建统治的大胆挑战,为变法维新解放思想、扫除封建绊脚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它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书成后,清朝御史安维峻曾奏请毁禁;封建官绅叶德辉称宁肯让魏忠贤配享孔庙,也不能让康有为扰乱时政,可见其对封建王朝的威胁震慑力量之大。有《蛰云雷斋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古籍出版社1956年单行本,中华书局1959年单行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康有为全集》(第一集)本。 新学伪经考即《伪经考》。清末康有为关于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共14卷。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通过考辨古籍,发展了廖平《今古学考》中的论点,认为西汉经学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经,如刘歆请立于学官之《毛诗》、《古文尚书》 (亦称《逸书》)、《周礼》 (亦称《周官》、 《周官经》)、《左氏春秋》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传》)等,均为刘歆伪作。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故两汉以前的今文经,乃是孔子“真传”。康把古文经一概斥为伪经,未免过于武断,但他攻击“新学”,指斥“伪经”,旨在动摇封建顽固派“恪守祖训”的教条,为变法维新扫除障碍。故此书一经刊行,立即引起思想界的极大震荡,梁启超赞叹此书出版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引起顽固派的恐惧和仇视,曾三次“奉旨毁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