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教育概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风东渐”、“变法维新”的思想影响下,广西掀起新学热潮。1897年,桂林创“广仁学堂”,既学中学,又学西学。1890年桂林设“体用学堂”,被誉为“边民先觉”的归顺州壮族学者曾汝璟在此就读。1902年,巡抚丁振铎改“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同年,桂林、宜山、榴江、陆川、思恩五县开办了小学堂,新学渐起。1905年,清廷明诏废除科举后,新学发展较快。据统计,到宣统元年(1909年),广西建中学堂14所(辛亥革命前为16所);实业学堂7所;师范学堂10所(优级、初级、简易),一些县还建师范讲习所;小学、高初两等小学堂1078所,其中土州县、土司、土垌建14所,另建女子学堂20所,在桂林还专建土司学堂1所。除边远之地外,壮族聚居的府州厅县治所在地均有了学堂建立,壮族聚居最多的龙州、归顺建的学堂数甚至超过汉族聚居县份所建的学堂数。此外,还办有陆军中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陆军测绘学堂、陆军讲武学堂和法政学堂等。壮族人民的优秀革命者韦拔群曾通过考试进入法政学堂就读。壮族岑春煊在任两广总督期间,热心兴办新学,不仅特设两广学务处督办学务,还在两广办了许多新式学堂。1906年在百色建成的“泗色中学堂”就是他倡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