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potato diseases全世界已报道的近百种,在中国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约15种,一般减产10%~30%,严重达70%以上。 种类和分布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大致可分为四类,各种植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有所不同。❶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丝核菌病等。 ❷两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❸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❹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及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重要病害 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纤块茎病,马铃薯线虫病等。 马铃薯晚疫病 是一种毁灭性最大的真菌病害。能侵染除花以外的所有部位,使叶片产生坏死斑,短期内导致整田植株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干旱炎热年份不严重。其它重要的真菌病还有马铃薯早疫病,在华中地区和土地瘠薄地块尤为严重。病原物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属半知菌,丝孢目。1885年美国首先报道,1933年由古森斯(Goosems)命名。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带同心轮纹的病斑。马铃薯块茎干腐病,1916年佩西布里奇(Pethybridge)发现多种镰孢引起干腐病。病原物主要为茄类镰孢(Fusarium solani)与粉红镰孢(F.roseum),属半知菌,瘤座孢目,是窖藏腐烂的主要病害,中国各地都有发生。运输和贮藏中管理不善时发病严重。马铃薯丝核菌病病原物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无孢目。1858年Kuhn命名。1891年由普里利欧(Prillieux)和德拉克罗依(Delacroix)发现茎基有担子菌孢子。1904年罗尔夫斯(Rolfs)证实这些孢子是该菌的有性阶段。现定名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胶膜菌目。侵染芽尖,造成缺苗或出土迟缓,薯块上长有暗褐色菌核,中国东北地区比较普遍。马铃薯癌肿病,块茎与匍匐枝上形成表皮波浪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似花椰菜的肿瘤。颜色由白变深褐色,腐败后产生臭味。严重的不能食用。病菌在土中能存活16年以上,是对外检疫对象。过去中国无此病,现已在四川、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发生。马铃薯粉痂病最早于1842年由沃尔罗思(Wallroth)报道,但病原物的正确名称在1886年由布伦乔斯特(Brunchorst)所定,属鞭毛菌壶菌目。马铃薯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在块茎上形成浅的凹陷斑,内充满暗褐色孢囊球粉末。该病在福建、广东、湖北一些省份发生。 马铃薯青枯病 1896年史密斯(Smith)最先报道病菌能侵染多种茄科植物。主要在中国南方温暖湿润的省份发生,有上升为这些地区主要病害的趋势。受害后维管束变褐堵塞,造成整株枝叶青枯而死。马铃薯黑胫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引起,1879年莱因克(Reinke)和伯索德(Berthold)报道过此病,1899年弗兰克(Frank)把黑胫与块茎腐烂联系起来,受病植株矮小直立,早期变黄叶柄向上,小叶沿主脉上卷。茎基靠地面部分变黑变软,并能轻易被拔出。通过种薯和切薯刀而传染。马铃薯环腐病1904年先在德国发现,后在美国、加拿大普遍发生。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各产区蔓延成灾。植株茎叶由下而上萎蔫,叶片变黄,边缘向内卷,病薯的维管束受侵形成一圈奶黄或浅褐色的环腐。 马铃薯软腐病 1901年琼斯(Jones)确定由细菌引起为害。经块茎的伤口、窒息造成的皮孔扩大及其它病害如晚疫病形成的病斑侵入,是水淹地块茎腐烂与窖藏运输腐烂的主要病害。普通疮痂病病原物为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1825年就有文字记载,1890年由撒克斯特(Thaxter)鉴定了病原菌。在块茎上形成木栓化的疮痂,一般不深入到薯肉,但造成商品价值下降。中国江苏、安徽、山东较普遍,东北也有发生。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生产中主要问题之一是种薯退化,可减产30%~50%,甚至更严重,常迫使农民换用种薯。早在1775年就有退化现象的描述,到1910年才开展探索原因的研究。1913~1920年奎杰(Quanjer)确定由病毒引起。对病毒的主要作用已明确。常见的花叶型症状由马铃薯病毒X、Y、A、S、M等单独或混合侵染引起。重花叶病由马铃薯病毒Y引起,为线状病毒,如有马铃薯病毒X则症状更严重,引起皱缩花叶,叶片变小有坏死斑,下部叶片死亡,植株矮小甚至全株死亡,能通过汁液传染,由蚜虫作持久性传播。卷叶病先由奎杰命名证明在田间传染。1920年博杰斯(Botjes)证明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蚜虫为传播媒介。带卷叶病毒的块茎长出的植株矮小,老叶僵硬革质,沿主脉向上卷,顶叶色淡,韧皮部有坏死斑,当年侵染的则在上部叶片直立卷起,色淡边缘带紫色。卷叶病毒颗粒状,不能汁传,由蚜虫作持久性传播。上述所有病毒病都能靠块茎传到后代。 马铃薯纤块茎病 由只有核糖核酸没有外壳蛋白的类病毒PSTV引起,1967年由迪纳(Dienner)和雷默(Raymer)发现并证实。症状主要是块茎变小变长,两端渐尖呈纺锤形。芽眼和眼眉突出,表皮光滑。靠汁液和昆虫媒介传播,并能通过实生种子传到后代。 马铃薯线虫病 主要有金线虫病、根结线虫病。金线虫病造成田间植株成片死亡,而雌虫体附着于根部膨大成胞囊,内含大量虫卵能存活10年,很难根除。在中国尚未发现,是严格的对外检疫对象。 病害控制 马铃薯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窖藏和运输管理等综合措施。❶严格检疫,控制危险性病害如马铃薯癌肿病、粉痂病、青枯病等的蔓延; ❷选用无病种薯,茎尖脱毒或热处理,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可预防马铃薯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病毒病等的发生和为害; ❸选用抗病品种; ❹轮作并施用不带菌的净肥; ❺在马铃薯收获、贮藏和运输中应尽量减少伤口,防止病菌的侵入; ❻发病后及时喷药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