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达加斯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国名。中国清朝(近代)史籍译称马拉迦斯。在今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先后移入该岛,与非洲人混合形成马尔加什人。10世纪时,阿拉伯航海家就知道该岛。14世纪起中部和沿海等地先后建立国家。16世纪起,葡、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9世纪初统一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896年全岛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独立,改称马尔加什共和国。1975年改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首都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mǎ dá jiā sī jiā

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岛国。[英] Madagascar。1857年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四:“岛之最大者曰澳大利,方里者,约三千万;婆罗洲方里者,二百二十五万;马达加斯加方里者,二百二十二万;巴不亚未详;苏门答腊方里者,百有十万。”1892年傅兰雅辑《格致汇编》第六册《兽有百种论》:“印度有一种牛,西名西布,其脊有耸肉,类如驼之单峰,耳大而垂。人多畜养,可以驭驾,肉亦可食。印度人多拜此牛为神。印度以外中国及马达加斯加并亚非利加之东界皆有此牛。”

马达加斯加

非洲最大岛国。全称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75年12月21日改称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1992年8月复称原名。国土面积627000km2(包括岛屿),是世界第4大岛。人口1635万(1998)。首都塔那那利佛。1972年11月6日与中国建交。全岛由火成岩构成。中部高原海拔1000~2000m。北部有全国最高峰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m。海岸线长5000km。全境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6℃。东部沿海年降水量2000~3000mm;中部高原年降水1000~1800mm;西部地区1000~750mm。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10美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5%。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34.39亿美元。1998年汇率:1美元≈5000马法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1997年工业产值23513亿马法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1997年农业产值53193亿马法郎,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全国可耕地880万hm2,已耕地280万hm2。华尼拉(香草)产量及出口量居世界第1位。全国牧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8%。铁路总长1095km,1996年客运量31.1万人次,货运量24.2万t。公路总长约5万km,其中沥青路5745km。内河航道共3500km。沿海港口共18个,1994年进出口货物吞吐量约201.9万t。共有2家航空公司,有36架飞机。全国有大小机场58个,其中6个国际机场,但仅3个机场能起降大型飞机。实行五年义务教育制。1993/1994学年全国有小学13624所,学生150.4万人,教师3.9万人;初中1153所,学生23.8万人,教师1.1万;高中291所,学生6万人,教师3957人;有大学6所,1994/1995学年有大学生4万人,教师880人。全国文盲率农村61%,城市32%。马达加斯加2004年人口1690.8万。独立日6月26日。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54.59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9美元。失业率23%。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3%。通货膨胀率15%。2003年工业、农业产值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4%、29%。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非洲岛国。在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同非洲大陆相望。领土由马达加斯加岛及周围小岛组成。面积62.7万平方公里。人口1063.5万(1988年)。首都塔那那利佛。中、东部为地垒高地,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属热带草原气候。经济以农业为主,产稻米、咖啡、香料等。

马达加斯加

非洲岛国。在印度洋西部。面积62.7万平方千米, 人口1119.7万(1990年),兵力2.1万(1990年)。为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1972年同中国建交。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

全称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为世界第四大岛国。面积627,000平方公里。人口1010万 (1986年),马达加斯加人占98%以上,由麦利那族等18个部族组成。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通用法语。居民中55%信奉原始宗教,40%信基督教。首都塔那那利佛。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中部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 东部为带状低地; 多河丘和泻湖; 西部为缓倾斜平原。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沿海地区多雨潮湿。矿藏丰富,石墨产量占非洲第一位,还有云母、铀、铬、铅、宝石、石英、金、银、铜、石油、镍、铝钒土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木薯、玉米、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工业有农产品加工、炼油、农具修造等。主要出口咖啡、香草、丁香、石墨、云母等; 进口大米、石油、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轻工和化工产品等。货币名称为马达加斯加法郎。19世纪全岛统一,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1896年沦为法殖民地,1958年10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告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仍留在“共同体”内,1975年12月21日改用现国名。1972年11月6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马六甲海峡   马扎里沙里夫 ☛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全称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印度洋西南部发展中国家,实行发展中的混合型经济。其国土面积58.7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1500万(1998年年中数),首都塔那那利佛,货币名称马尔加什法郎。1960年6月26日独立。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960~1970年为2.9%,1970~1980年下降到0.3%,80年代起,调整政策,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鼓励私人投资,税收上给予优惠,情况略有好转,1980~1990年为1.1%。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27.5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33%(1990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7%(1989年),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5%(1988年),其中80%生产粮食,稻谷是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非洲第一位。经济作物以咖啡、丁香、香草为主,全部用于出口,此外,有剑麻、甘蔗、花生、棉花等。牧场面积3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58%(1988年),以养牛为主,出口活畜或制成罐头销往邻国。林业资源丰富,产多种名贵木材。矿产很多,但比较分散,不利于开采,已开采的有铬矿、石墨、云母。制造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1990年)。多为稻谷、花生、棉花等农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纺织工业因缺乏原料和零部件,经常开工不足,逐渐被饮料、造纸、肥皂等取代。现在已建立了许多出口加工区,吸收外资。外贸逆差越来越大。出口主要有咖啡、香草;进口主要有矿产品、机器、汽车。法国是主要贸易对象。80年代以来,与美国、日本的贸易发展很快。1997年,外国直接投资额为1400万美元,外债总额为41.0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按现值)。1998年,其出口额为2.15亿美元,进口额为4.77亿美元。同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8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28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6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93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