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黎锦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黎锦熙1890—1978

湖南湘潭人
著名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1945年与许德珩等倡导成立九三学社。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新著国语教学法》、《国语运动史纲》、《比较文法》、《国语新文字论》等,主编有《汉语辞典》等。
字:邵西

黎锦熙1890—1978

语言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曾参加同盟会。早年从事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在湖南省立编译局编写小学教科书时首次把《西游记》某些章回选入课本。五四前后又同钱玄同创办《国语周刊》,大力提倡白话文,要求言文一致。后来又极力推广“注音字母”标音,为此主编出版了《国音常用字汇》和《国语辞典》等,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对现代汉语语法、文字改革和词汇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卓越贡献。任过长沙报馆总编辑,北京女子师大、西北联大等校国文系教授、主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1946年参加发起九三学社。建国后,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二、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等,曾主编《汉语辞典》等。

黎锦熙

黎锦熙先生评传
黎锦熙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文集
王森然手稿本1册(藏北京图书馆)
信阳师范学院情报资料室编印1983年12
月版151页
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心愿——黎锦熙教授访问
吴培恭 吴 柳文汇报1962年6月21日
五届政协委员黎锦熙先生逝世 人民日报1978年5月4日
纪念“五四”怀念父亲
黎锦熙(1890—1978)
黎泽渝
关国煊
光明日报1979年5月9日
*传记文学1979年34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334页
黎锦熙先生与词典编写工作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黎锦熙
记黎锦熙先生几件事
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
黎锦熙先生与文改事业
黎锦熙传略
观剧归来——关于先师黎劭西先生回忆片断
忆黎锦熙先生
忆黎锦熙先生
黎锦熙
张涤华
赵金铭
牟小东
常 锋
徐世荣
白吉庵
高元白
牛志清
贺澹江
白吉庵
辞书研究1980年1辑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2期
人物1981年1期
黑龙江电大1983年5期
文字改革1983年11期
文献1983年17辑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文化史料(丛刊)第5辑第37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0辑第
147页
黎锦熙
黎锦熙(1889—1978)
黎锦熙
黎锦熙(附黎锦熙语言学论著目录)
记西北师范学院黎锦熙、李嘉言、丁昌先生二三
贾逸君
张敏孝
李立明
赵金铭
李鼎文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学术第9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7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23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1分册第67页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第81页
黎锦熙
国语拼音专家黎锦熙
刘 葆
黎锦明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24页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第227页

黎锦熙

论黎锦熙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读《新国文
教学法》札记
俞越龙上海师范学报学报1984年1期
黎锦熙先生晚年在北京的生活
记西北师范学院黎锦熙、李嘉言、丁易先生二三
谭业伟
李鼎文
燕都1987年3期
西北师大学报1989年6期
一代相知论三绝——黎锦熙谈齐白石
语文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纪念黎锦熙先生一
牟小东
史锡尧
人物1989年6期
语文建设1990年1期

百周年诞辰  
科学研究近代俗语的先驱——纪念黎锦熙先生
延辰一百周年
许嘉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黎锦熙先生著作目录系年曾述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学术之宗师、教育之楷模、爱国之志士——
在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
许嘉璐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5期
辞书大典辟荆棒,楷模砥砺创文明——纪念黎
锦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王大年等图书馆1990年6期
黎锦熙毛泽东的师生情谊黎风原作*传记文学1993年62卷6期
1915—1920年黎锦熙日记中有关毛泽东的记录
摘抄
黎泽渝整理党的文献1999年3期
已故著名教育家黎锦熙100周年诞辰学术报告
会在北京举行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481页
黎锦熙(1890—1978)
黎锦熙传略(附:著作目录)
师生之交 情深谊长——毛泽东与黎锦熙
师生情无价——毛泽东与黎锦熙
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
汪 新主编
白吉庵
陈微
于德宝
萧致治
京声 溪泉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401页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九)第350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355页
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22页
民国人物传(七)第50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57页

黎锦熙

 湖南湖潭人。字劭西。清末秀才。曾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1911年自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从事语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并参加组织中华国语研究会、汉字省体委员会、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会等。1946年参与发起九三学社。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七十年。1978年3月27日病逝。著有《新著国语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主编《汉语辞典》等。

黎锦熙1890—1978年

字邵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毕业,曾任记者、编辑和撰稿人。1915年应教育之聘到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1918年任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1920年起开始在高等学校任教,先后担任过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的国文教授,讲授过国语文法、修辞学、音韵学及近代语研究等课程。1937年随北京师范大学迁往西安,后转至汉中、兰州等地,曾任教授、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47年被聘为湖南大学国文系教授。1948年回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49年与吴玉章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70年,研究和探讨的领域非常广泛,在语音、音韵、语法、修辞、汉语史、辞典编纂和文字改革与推广普通话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他的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论文约300多篇,专著有30多部。他的重要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

字邵西。湖南省湘潭市人。清末秀才。1911年毕业于湖南高级师范史地部。1916年倡导并组织中国国语研究会。1920年任北京高师教员。1929年起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1948年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和辞书编纂,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1924年出版代表作 《新著国语文法》,以自己独特的语法体系对白话文语法进行了成功的描写,被称为国语文法的奠基作。该书凭意义划分实词,凭施、受事的意义关系来确定主语和宾语; 在句子分析方面,不满意《马氏文通》以词类为纲的语法研究体系,采用中心词分析法,首创 “句本位”的语法体系,旨在以实体词的七位来补充《马氏文通》的不足。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句本位学说,引起了语法学界广泛的争议。1957年与刘世儒合编150万字的巨著《汉语语法教材》,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的语法体系。他还毕生致力于推广国语 (即今所谓“普通话”)、普及白话文与汉字改革,参与了注音字母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参与了研制国语罗马字的工作,并发表了《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道》一文,强调词类连书对汉语拼音文字的重要性。而后又写了《国语罗马字的现实性》等著作。1935年出版《国语运动史纲》,详细介绍了清末以来文字改革及白话文运动的始末、性质、范围、理论、方法等,对后来推广普通话和文字改革运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1949年后参加研制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等工作,出版了很多专著。在辞典编纂方面,他同样倾注了毕生心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他学术造诣很高,在语音学、文字学、辞典学、语法学、修辞学、教育学、地理学、史学、文学、哲学、佛学等方面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建立的汉语语法体系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生治学严肃认真、勤勉好学,传世专著30余部、论文300余篇。参见“新著国语文法”“汉语语法教材”。

☚ 陈望道   刘复 ☛

黎锦熙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1890年2月2日,卒于1978年3月27日。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1920年开始,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37年随北京师范大学迁往西安等地。194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黎锦熙的学术成就涉及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共有专著30余部,论文300多篇,而在语法研究、辞典编纂、推广普通话和文字改革方面贡献最大。主要著作有:《国语运动史纲》(1934)、《中国文字与语言》(1951)、《字母与注音论丛》(1958)、《汉语规范化论丛》(1963);《新著国语文法》(1924)、《比较文法》(1933)、《汉语语法教材》(与刘世儒合著,1957~1962)。

黎锦熙

184 黎锦熙1890—1978

语言文字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后即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20年起,历任北京高师国语文法课教员,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讲授国语文法等课程。194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委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一生从事汉语言文字的研究与实践近70年,在文字改革、汉语研究及词典编纂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他于1916年倡导、组织了中国国语研究会,推广国语;1918年又创制了注音符号草体;1923年与钱玄同、赵元任等组成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会,研制、推行国语罗马字;1949年后,更积极参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及汉字检字法等; 晚年创拟汉语双拼方案并躬身实险,探讨汉字现代化问题。他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之作。该书参照《纳氏文法》的体系和里特(A. Reed)等的图解法,从现代汉语的实际出发,以意义为分析语法的标准,首创“句本位”语法体系,以句法为中心讲解语法,影响很大。先后印行24版。1957年出版《汉语语法十八课》,1957—1962年与刘世儒合作,出版了《汉语语法教材》三编160万字。在词典编纂方面,他用力最勤。自本世纪20年代末起,即着手《中国大辞典》的编纂,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建国后出版的《汉语词典》、《同音字典》、《学文化字典》等,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他好学深思,刻苦勤奋,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一生完成论文300余篇,专著40多部,为后学树立了表率。

☚ 杨树达   陈望道 ☛
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Li Jinxi

语言学家、教育家。湖南湘潭人。1905年中清朝秀才。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早年曾参加中国同盟会。1914年与杨怀中、徐特立等创办宏文图书编辑社,编写了中小学教材。历任长沙报馆总编辑、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国文系讲师、教授、主任等职。1945年参与发起“九三学社”。194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校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等,毕生从事语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郭沫若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对中国的文字改革活动做出了贡献。对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都有研究和著述。特别在汉语语法和辞书编纂方面做出了贡献。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语文教学史上迄今发现较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专著,为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书中拟定了较全面的教学目的,把国文课的教学宗旨与社交上的应用结合起来,侧重于读、听、说、写、作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并兼顾语文能力和人格锻炼两个方面。书中附录的几个文件(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及学校系统改革令),都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的珍贵材料。他的著作还有:《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中国语法教程》、《文字改革论丛》以及主编的辞书《汉语辞典》、《同音字典》等。

☚ 王森然   阮真 ☛
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Lijinxi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05年考取前清秀才,1911年毕业于湖南高级师范学堂。早年思想激进,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4年与杨怀中、徐特立等创办宏文图书编辑社,编写中小学教材。历任长沙报馆总编辑、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国语统一筹备处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国文系讲师、教授、主任等职。1945年参与发起“九三学社”。194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校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等,毕生从事语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郭沫若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对中国的文字改革活动做出了贡献。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语文教学史上较早的一部系统的、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专著,为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书中拟定了较全面的教学目的,并提出要进行读、听、说、写、作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兼顾语文能力和人格锻炼两个方面。书中附录了几个文件,如《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及学校系统改革令》等,是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的珍贵资料。他的著作还有《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中国语法教程》、《文字改革论丛》以及主编的辞书《汉语辞典》、《同音字典》等。

☚ 梁启超   叶圣陶 ☛

黎锦熙

现代语言学家、方志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46年参加发起九三学社。曾任长沙报馆总编辑,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师院等校国文系教授、主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届委员。一生从事语言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对汉语语法研究、汉字改革和辞书编纂工作颇有贡献,著述多种。在编修方志和方志学方面也有卓著成绩。1938年应城固县志编委会聘请任总纂。由他主持撰修的有《城固县志》、《洛川县志》、《黄陵县志》、《宜川县志》、《同官县志》等;同时根据修志实践经验写出了《方志今议》一书,为丰富和发展方志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

现代语言文字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历任北京高师国语文法教员,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教授、系主任等职。建国后任北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在汉语语法研究、汉字改革及辞书编纂工作等方面,成绩卓著。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等。并主编了《汉语辞典》等。参见“方志学”中的“黎锦熙”。

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

字劭西,湘潭人。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毕业。历任《长沙日报》、《湖南公报》总编,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力主改国文科为国语科,宣传国语统一、言文一致。1920年起历任北京高师、北京女子师大、西南联大、湖南大学等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校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是全国政协一、二、五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主要著作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中华新韵》、《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文字改革论丛》等。

☚ 黎锦晖   滕代远 ☛
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劭西,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之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15年应教育部之聘,到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1920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任教,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37年随北京师范大学迁往西安,后辗转至汉中、兰州等地,任教授、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48年回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总编纂。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近70年,研讨的领域涉及语言文字的各个方面,有论文300多篇,专著30余部,影响较大的有推广普通话和改革汉字、语法研究和语言教学、辞典编纂等三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专著为 《新著国语文法》、《国语运动史纲》、《比较文法》及《国语新文字论》等。

☚ 符定一   马宗霍 ☛
000058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