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端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端临约1254—1323

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贵与,号竹洲,乐平(今属江西)人。宋末右丞相马廷鸾之子。早年师事朱熹学派的曹泾,所受影响颇大。宋亡,有一段时间不仕,隐居著书。后出任元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著有《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历二十余年始成,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他熟知宋时士大夫的议论,书中收采很多。因身当宋亡,对宋末统治集团的腐败极为愤慨,书中常有揭露。《元史》无传,《宋史·马廷鸾传》亦未附及,仅《宋元学案》卷八九《介轩学案》内有“教授马竹洲先生端临”一篇极简短的小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内亦仅寥寥数十字。近人柯劭忞《新元史》将端临和胡三省合传于《儒林传》。

马端临

马端临约1254—1324

元代史学家、目录学家。事迹见《新元史》、《宋元学案》、王棻《补元史马端临传》。字贵与。乐平(今属江西)人。宋丞相马廷鸾之子。从学于曹泾。南宋咸淳九年(1273)漕试第一,元初至元年间任慈湖书院山长,归教于乡。延祐五年(1318)复起为柯山书院山长,至治三年(1323)迁台州路学教授。著有《文献通考》348卷,其中《经籍考》76卷是很有价值的史志目录。《经籍考》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著录自古迄宋“存于近世可考”的图书约5千种。各部类之序皆引用或节引汉、隋、唐、宋四代正史《艺文志》类序而成,各书解题则辑录诸家书目所评,并旁搜文传、文集、杂说、诗话的议论或史料,汇集了丰富的目录资料。集部凡分别集、诗集、歌词、章奏、总集、文史六类。“别集”类,在引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诸书有关论述而成的序文之后,又列四代史志所著录的诗赋、楚辞、别集部卷数;各书解题,不仅辑录了有关官、私目录的评述、议论,有的还博采了作家传志、原书序跋、他人笔记、语录、诗话中的有用资料,对于研究辞赋者极有参考价值。《文献通考·经籍考》通行有《四库全书》本等。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校点本,颇便使用。

☚ 马祖常   王达 ☛

马端临公元1254?——1323

字贵与,宋末元初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县)人。博览群籍,曾任柯山书院山长,以授徒著书为事。积20余年之力,著成《文献通考》一书,贯穿古今,折衷得当,以赅博著称,所载宋制尤详,多为宋史诸志所未备。另有《大学集传》一书行于时。

马端临

147 马端临1254—1323

史学家。字贵与,南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南宋末宰相马廷鸾之子。少从师休宁曹𣲾。曾以恩荫补承事郎,漕试第一。因廷鸾忤贾似道去职,端临留家侍养,不复作官。入元后,初起为慈湖、柯山书院山长,终于台州儒学教授。著《文献通考》348卷,以补杜佑《通典》之不足,历时20余年乃成。

☚ 胡三省   谈迁 ☛
马端临

马端临约1254—1323

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曾出任慈湖书教,柯山书院山长和台州儒学教授,弟子甚众。主要著作有《文献通考》、《义根守墨》、《大学集传》、《多识录》等多种。在人口思想方面:其一,提出关于人口质量的概念。马端临认为古代以人口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志,是因为“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文献通考》 自序)。而后代由于“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辈”(《文献通考》自序),“于是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文献通考》自序)。他以愚、惰为标准,认为古代人口素质高,所以人越多国越强,而后代人口素质差,人多反而有害,强调人口的质量比人口的数量更重要。其二,重视人口统计。马端临认为准确地统计人口数字,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关联。他提出以往人口统计失实与赋役轻重,有着直接的关系。户赋轻时,国家在籍人口多,户赋沉重时,隐户逃户多,国家统计人口就少。所以,赋役繁重是影响人口统计的基本原因。马端临重视人口统计,他在《文献通考》中专列了《户口考》两卷,广泛序列了各个时期平均每户人口的资料。

☚ 王安石   邱濬 ☛

马端临

宋末元初史学家。其著作《文献通考》中《户口考》二卷分析了有关人口问题。“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音羽,恶劣)惰之辈,均是人也。古之人方其为士则道问学,及其为农则力稼穑,及其为兵则善战阵。”认为古人虽少而精,人口素质高。而今人虽众,素质却十分低劣。这一说法虽有片面性,但他强调人口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强盛的标准,而“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这一见解把人口的质量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突破了人口越多越好的传统观点,对中国人口思想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参见“历史”中的“马端临”。


马端临约1254—1323

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父廷鸾为宋右丞相。元初曾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历20余年,著成《文献通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旨在补杜佑《通典》之不足。书中颇多宋时士大夫的议论及对宋末政治腐败的揭发。参见“人口学”中的“马端临”。

马端临

马端临约1228——1322

字贵与,乐平(今属江西)人。宋朝咸淳年间漕试第一,父马廷鸾为宋宰相,因与贾似道不合罢了官,他也就没出去作官。入元,曾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台洲儒学教授。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传》等。《文献通考》历20年始成,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书前序文一篇,文字朴厚,行文流畅,且命意严正,层次井然,是史学家文章,也是一篇优秀散文。

☚ 罗大经   胡三省 ☛
马端临

马端临公元1254年~1323年

元朝史学家,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宋末右丞相马迁鸾之子。宋亡,隐居不仕,潜心著《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和两卷《钱币》的按语中对于作为货币币材的金属认为自“适用之物”,肯定其使用价值,与许多前人说是无用之物不同。对会票、纸币等的产生认为是由于金属币“致远也难”,开始时是为便于商贾贸易而采用的取钱凭证,以后演变才“以楮为币”变“无用为用”,并明确指出纸币有很大的威力:“举方尺腐败之券而足以奔走一世,寒借以衣,饥借以食,贫借以富,盖未之有。”他肯定纸币便利,较之于铜币有优越之处,但应以币值稳定为前提,反对滥发纸币,反对用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 王恽   王祎 ☛
马端临

马端临1254—1323

字贵与,宋元之际饶州乐平 (今属江西) 人。宋时曾任承事郎,入元后隐居不仕,任慈湖、柯山两书院院长及台州儒学教授,用心20余年著成 《文献通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另著《大学集传》、《多识录》,已佚。仿杜佑《通典》 将 《食货》 27卷列为 《文献通考》 各卷之前,以公与私为标志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唐虞以前称公天下,夏、商、周三代称家天下,秦以后“举宇内而郡县之,尺土一民始皆视为己有”(《文献通考·自序》)。强调土地财产关系变化,重视秦汉以来土地“为庶人之私有” (同上) 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井田不可复,因为授受土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为人上者必能备知闾里之利病”,“然后授受之际可以无弊”(同上书,《田赋》)。称赞苏洵、叶适等反对复井田的议论“最为确实”,认为欲复井田是“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 (同上书,《自序》)。对一向遭儒者非议的历史上的经济改革措施和历史人物予以某种程度的肯定。认为杨炎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规定“尤为得当” (同上)。认为“弘羊所为,亦理财良法”,北宋王安石助役法也是“救时之良策” (同上)。指出商鞅变革土地制度和杨炎改革租庸调虽为当时“君子所羞称”,但“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忧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 (同上书,《自序》) 以身当宋亡之时,对南宋末统治集团的腐败极为愤慨并予以揭露,批评经总制钱等苛敛弊政,认为“革弊之方”的关键在于“正其名色”,改暗取为明取。通过“考核名实”,“择其可取者,正其名而使不失经常之赋; 其不应取者,削其名而可绝并缘之奸。” (同上书,《征榷》) 主张“量入为出,以制国用” (同上书,《市籴》),反对厚敛刮民,指出“国之废兴非财也,财少而国延,财多而国促” (同上书,《自序》)。于《文献通考》 中辟《户口考》,详细摘录历代户口数字及有关言论,在必要处加以对比分析。对“民众则国强,民寡则国弱”的传统观念提出非议,认为“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隋之辈 (同上书,《户口考序》),以智愚和勤惰作为衡量人口素质的标准,强调人口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而“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 (同上)。同意货币为圣王所创造的观点,但不同意货币是无用之物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适用之物”,只有纸币才是“以无用为用” (同上书,《自序》)。认为珠玉黄金及铜三种货币与纸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又肯定用纸币比铜钱有优越之处:“然铜重而楮轻,鼓铸繁难而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铜之禁,上无搜铜之苦,亦一便也。” (同上) 进一步指出纸币的便利须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揭露宋光宗以后滥发纸币及纸币流通不统一引起的种种恶果。强调“钱币之权当出于上,则造币之司当归于一” (同上书,《钱币》)。

☚ 耶律楚材   刘基 ☛

马端临1253~1323Ma Duanlin

famous historian of the Yuan Dynasty. Works: A Critical History of Institutions,etc.

马端临约1254—1323

元初史学家。字贵与。乐平(今属江西)人。宋相马廷鸾子。元初,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他熟知宋代朝政,用二十余年之力,著成《文献通考》,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马端临约1254—1323

元代史学家。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南宋右相马廷鸾之子。元初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以二十余年精力著《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该书分二十四门,唐天宝以前史实,以杜佑《通典》为基础作了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1212),则是他续修的。此书史实丰富,有详细考证及宋儒的议论和自己的见解,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我国典章制度,特别是宋代制度的重要著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