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蒲殿俊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蒲殿俊1876—1934四川广安人 蒲殿俊1875—1935清末立宪派。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进士。曾留学日本。宣统元年(1909年)任四川省谘议局议长。次年创《蜀报》,鼓吹君主立宪,主张立即召开国会,并进京请愿。1911年春保路运动兴起,反对铁路国有,被推为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但反对武装起事,鼓吹“文明保路”。武昌起义后,伙同清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自任都督。12月民军入城,被迫去职。1913年任进步党理事。后成为研究系骨干,投靠皖系军阀,创办和主持北京《晨报》。1917年段祺瑞二次组阁时,出任内务部次长、北京市政督办,旋辞职。1918年后,一度任《晨报》社长。 蒲殿俊
蒲殿俊
蒲殿俊1875——1934字伯英,四川廣安人,1875年(清光緒元年) 生。1904年甲辰科進士,授法部主事。曾留學日本。1909年任四川諮議局議長。次年創辦《蜀報》,宣傳立憲,並赴北京請願。1911年保路運動爆發,被推爲四川保路同志會會長; 武昌起義後,於11月27日,與清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自任都督; 12月民軍入城,另組軍政府,被迫去職。1912年參加民主黨,後並爲進步黨,任進步黨理事。1913年任衆議院議員。1916年第一次恢復國會時,仍任衆議院議員。1917年7月,任北京政府内務部次長兼北京市政督辦。1918年一度任北京《晨報》社社長。1921年4月,與陳大悲等在上海組織《民衆戲劇社》; 5月發刊《戲劇》月刊。1922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再任衆議院議員。晚年退居鄉里,不問世事。1934年10月在北平逝世。年59歲。 蒲殿俊1875~1934字伯英,又字沚庵,广安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在广安创办紫金精舍,延聘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执教,宣传西学。光绪三十年 (1904年) 中进士,被官费选送留学日本,入东京梅谦法政大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约集在日川籍学生数百人组成 “川汉铁路改进会”,鼓吹川路商办,被举为正干事 (会长)。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秋回国,在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次年回川,任四川省咨议局议长,创办机关报 《蜀报》,任社长。竭力宣传君主立宪,鼓吹早日召开国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 六月,宪政党 “宪友会” 成立,任该会四川支部的负责人,旋与罗纶等人创设保路同志会,被推为会长,公开号召全川 “破约争路”。同年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组成,出任都督,宣布四川独立。12月8日,成都兵变发生,被迫去职。1913年任进步党理事兼四川支部常委。1917年任段祺瑞政府内阁的内务部次长。后应北京 《晨报》 聘任总编。1921年5月创办 《戏剧》月刊,组织 “民众戏剧社”,从事戏剧改革,写有《道义之交》、《阔人的孝道》 等新式戏本。晚年不问世事,举家迁往北京。 蒲殿俊1878—1935字伯英。近代四川广安人。清光绪进士。曾留学日本。宣统元年(1909)任四川谘议局议长。次年创办《蜀报》,宣传立宪,并赴北京请愿。保路运动时,他只求保路,反对人民起义。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勾结清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自任都督。当年冬(12月)赵尔丰蓄谋作乱,另组军政府,他被迫去职。后创办并主持北京《晨报》。1917年,段祺瑞二次组阁时,任内务部次长。同年12月辞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