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塞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塞尔1889—1973Gabriel Marcel法国哲学家、剧作家,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10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1915—1918年曾从事教学工作,后来专事著作和研究。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日记》、《存在与所有》、《从拒绝到祈求》、《旅人》、《成为问题的人》、《人的尊严》等。马塞尔认为,主体是最高的现实性,是一般存在的最高表现。整个世界都存在于主体之中,并通过主体展现出来。还认为,这个主体不能用理性来证实,只有通过内在感觉,通过内容丰富而又不可代替的感情去直接把握。现实世界不是存在的唯一世界,还有一种比现实世界更实在、更本质的世界,即上帝。上帝是现实世界的本质,是最高的存在,也是最接近个人的存在。马塞尔把人放在从属于上帝的地位。他认为,人是不可知的,只有上帝才能对人有所认识,人只能寄希望于上帝。上帝是不可能被证明的,因为上帝不能由人的经验去感知,而只能通过超验的信仰和希望去接近。人如果不相信上帝,就不再是个别的主体,而沦为“对象”,并因此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从而陷入绝望之中。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日益败坏的世界里,人被视为物,成了各种功能的集合。人格受到侵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的伦理关系遭到破坏,人的本质存在不断地被抹煞和异化。尽管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加深着人类存在的悲剧,但人类并没有完全丧失希望。如果人们都能复归上帝,按照宗教道德原则建造起“联合方舟”,那人类还是可以得到拯救的。在他看来,如果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个人把自己看作主体而把他人当作客体,就必然出现假仁假义、尔虞我诈等不道德现象。人们要把对上帝的爱扩大到对他人的爱,把宗教的道德原则运用于对他人关系的态度和处理上。这就要求任何时候都不把他人当作异己的、敌对的“他”,而要当作精神上亲近的“你”。他坚决反对“他人是地狱”的观点,提出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来体现与上帝的交往。人只有在与他人和与上帝的交往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真实存在。马塞尔的伦理思想强调人对上帝的归复与信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马塞尔 马塞尔1889—1973Marcel,Gabriel法国哲学家、剧作家,有神论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出生于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0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从事过几年教学,以后主要从事研究著述。1929年受洗为基督徒,称自己的哲学为新苏格拉底主义或基督教的苏格拉底主义。 ☚ 雅斯贝尔斯 萨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