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香蕉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of ba-nana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香蕉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芭蕉属(Musa)中供食用的主要是真蕉亚属(Eumusa)的两个种,尖苞蕉(M.acu-minata Colla) 和长梗蕉 (M.balbisiana Colla),它们是许多栽培种的原始种。这两个种的后裔和它们的变种或杂交种, 构成了栽培种的主体, 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广阔地区。另一个是澳洲蕉亚属(Australimusa)中的澳洲蕉(M.fehi Bert.),国外称斐希蕉。这类蕉须经烹煮方可食用。只野生分布于太平洋中部狭长的群岛, 极少人工栽培。 香蕉的分类和学名仍处于未统一和混乱状态。早在1 500年前, 中国就根据茎、叶的形态, 假茎颜色,果形,花苞色泽等, 把食用蕉分为香蕉、大蕉和过山香三大类型。1955年西蒙(N.W. Simmonds) 等人提出了以细胞染色体的倍数及与尖苞蕉(A)和长梗蕉(B)两个原始种的亲缘关系为依据的分类方法。但在如何使用学名上仍存在分歧。 真蕉亚属的栽培种有二倍体(2n=2x=22)、三倍体(2n=3x=33)和四倍体(2n=4x=44)等不同类型。现有栽培种中约近1/3是三倍体,三倍体种的栽培面积约为二倍体种的100倍以上, 成为商业性栽培的主体。全世界约有近300个品种, 按它们的染色体组成,可分为7个组群: AA群 由尖苞蕉来源的二倍体种群。存在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东非。植株生长势中等, 产量不及三倍体高, 现存的品种数不多。有些品种在杂交育种中常用作父本。如马来西亚的Pisang Lillin和东非的Paka, 生长旺盛, 抗巴拿马枯萎病和叶斑病。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杂交育种用的父本, 大多与这两个品种有关。又如中国于1973年从越南引入的越南贡蕉、又称甜蕉, 果实含糖量特高, 品质优良, 但产量低, 抗寒力极弱, 易感染花叶病。 AB群 为尖苞蕉和长梗蕉的杂种二倍体种群。起源于印度南部。现仅知有Ney Poovan一种。树身细弱, 生长弱, 果实味甜带酸。 AAA群 品种最多, 分布范围广, 栽培面积最大的三倍体种群, 是世界商业栽培的主体。其中大蜜啥(Gros Michel)系原产东南亚、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栽培历史悠久, 分布广, 变异多。植株高大, 生长旺盛, 果穗大, 果指长而排列整齐。成熟时皮色金黄。一度是世界贸易上最重要的品种。最大缺点是极易感染巴拿马枯萎病。在中南美香蕉主产国已逐步被淘汰或者只限于在新垦区栽种。变异系中主要有Highgata、Cocos、Pisang Ambon、Bluefields) 等。其中只有香牙蕉系(Gavendishgroup),原产中国。植株较矮壮,抗风力强, 能适应多样气候条件,不仅是亚热带广大地区的基本栽培品种,更由于对巴拿马枯萎病有高度抗性, 在中南美生产香蕉国也逐渐取代大蜜啥, 而成为主要栽培品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变异型很多。属于矮型的在中国有矮香蕉、天宝矮蕉; 属于中型的有大种矮把、矮把油蕉等,国外有Valery、Petite Naine、Serendah;属于高型的在中国有大种高把、齐尾眉、仙人蕉、北蕉, 国外有Lacatan、Robusta、Poyo、Williams、GrandeNaine等。本群中还有红蕉和绿蕉类, 多供庭院观赏为主。树身较高, 抗风力弱, 果穗较小,品种有Red、Green Red等。 AAB群 多数品种起源于印度的三倍体种群,那里还有其体细胞变异系。菲律宾是它的次生起源中心。本群包括煮食蕉和印度最主要的香蕉品种有Pis-ang Raga、Kelat、Pone、Maia Maoli、Mysore、Silk等。 ABB群 起源于印度东北部、菲律宾、印度支那一带的三倍体种群。包括煮食蕉在内,品种很多。植株生长壮健, 耐旱, 抗风, 适应性较强, 果实富含淀粉。多分布在较干旱和需要淀粉香蕉作主食的地区,如印度东北部, 东非沿岸和隆摩亚群岛等地。中国有高脚大蕉、矮脚大蕉, 国外有Bluggoe、Awak、Mon-than等。 AAAA群 现在仅有少数品种的四倍体种群,都是通过杂交育成的, 多由于果穗小, 斜生, 果指短等缺点, 虽经试种都不受市场欢迎。 ABBB群 目前仅知有Klue Teparod一种,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自然四倍体。分布于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植株较粗壮, 抗病性强。果实粗大灰色,未熟时果肉有海绵状纤维, 有异味,一般经煮熟后加糖,制成蜜饯。 中国的香蕉野生资源分布广、数量多。北自广东乐昌、广西阳朔,南至海南省黎母岭, 西至云南孟连,东至福建梅山的范围内都有成片或零星的野蕉林。垂直分布以海拔300~600米地带为主。600米以上呈零星分布; 300米以下由于人畜践踏破坏, 成片的也不多。野生资源虽极丰富, 系统的调查研究还不够。已知的材料中属于AB型的有❶海南营根野生蕉。又可分为黄皮野生蕉和红皮野生蕉两类。每果有近百粒种子,无食用价值。当地主要利用其假茎作饲料。抗寒和抗病性较强,对土壤的适应性也强。 ❷集大坑山野生蕉。植株高矮不齐, 果实作四行排列整齐,种子发育良好;果肉薄, 味苦涩,无食用价值。性喜阴湿,较耐水涝。耐寒、抗病性强。属于AB型的还有乐昌野生蕉, 分布于广州郊区、湛江市郊及兴宁等地。雌花开花时, 需经授粉子房方能继续发育,否则不能结成果实和种子。乐昌野生蕉极耐寒, 耐瘠薄土壤, 抗病性强。 长期采用无性繁殖的香蕉, 对充分利用体细胞变异进行新品种培育有特别重要意义。这类变异几乎涉及所有性状。现有的300多个栽培品种中,约有一半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来的。中国主要栽培品种中, 大种高把香牙蕉、大种矮把香牙蕉、油蕉、仙人蕉等, 国外大蜜啥(Gros Michel)的一些变异系, 以及在中南美日益发展的Lacatan、Valery都是从体细胞变异选育出的。 香蕉的杂交育种以牙买加进行得最早。1902年已开始, 但因缺乏连贯性, 成效不大。以后各地都有进行杂交育种试验, 半个世纪的杂交育种研究表明, 所能利用的材料仅限于尖苞蕉。长梗蕉及种间杂交所获得的后代都难以利用。从已有的结果看, 多以大蜜啥(Gros Michel)及其变异系为母本, 以野生的能结籽且抗病的尖苞蕉品种为父本, 杂交后代的果实都可食用, 对巴拿马枯萎病和叶斑病也有一定的抗性, 但往往继承了父本的果穗细、果指短的缺点, 不符合商业性生产要求。采用二倍体的品种或合成父本作父本进行杂交, 所得到的大部分后代仍表现为果穗小、果指短、斜生等缺陷而被淘汰。香蕉杂交育种难度较大,首先要寻求理想的父本或先要进行父本育种。中国广东省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国家香蕉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香蕉种质资源17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