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香港行政局议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香港行政局议员一般为14人左右,其中驻港英军司令、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4人为当然官守议员,其余由港督经英国外交联邦事务大臣批准后委任。被委任的议员中可以包括2至3名或更多的政府高级官员,称为“官守议员”,另外也可包括立法局的一些委任议员和民选议员。委任议员一般都有委任期限,1年、2年或3年不等,最长为5年,并可连委连任。除参与行政局本身会议外,还同立法局议员一起参加活动,组成两局议员内务委员会和16个常务小组(公共及新界事务、宪制发展、经济事务及公用事业、教育、环境事务、财政税务及金融事务、卫生事务、房屋、地政工务、人力统筹、公务员及资助机构员工事宜、文康广播、保安事务、贸易及工业、交通事务和福利事务等小组),此外还组成两个特别工作小组,即:研究国籍问题小组和增加及推广香港国际都市地位统筹小组。两局议员内务会议定期在每月第一及第三个星期五举行,由行政局首席议员主持,内容为商讨各常务小组的工作报告、市民提出的申诉或其他意见、议员访问活动和其他为议员所关心的问题,此外,布政司和财政司也定期向议员作有关报告,英国高级官员来港时也曾举行会议。常务小组由议员自愿参加,并互选小组正副召集人,其他议员如对常务小组讨论题目感兴趣可随时出席小组会议。两局议员的活动都由“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办事处”协助安排。 香港行政局议员分官守议员和非官守议员两类。1850年以前只有官守议员,没有非官守议员。3名议员均由重要官员如布政司、律政司和驻港英军司令充任。一直至1896年才开始有非官守议员。所有议员皆由总督挑选后报英国政府,以王室名义加以任命。1926年才首次有华人议员 (周寿臣)。1946年香港重光以后,港督杨慕琦曾计划改变政制,设立市议会,议员扩大为30人,华人与非华人各占一半。后由于香港立法局议员反对,伦敦亦不表同意,致使杨慕琦计划夭折。但1946年5月恢复的行政局增加了名额,官守议员7人 (其中5名当然议员,即布政司、律政司、驻港英军司令、财政司、民政司),非官守议员4人,1966年非官守议员增加为8名,其中4人是华人议员。1976年,行政局议员又有变化,行政局的15位成员中,官守议员除港督是主席,当然议员还有布政司、驻军司令、财政司、律政司、民政司,另委任1名官守议员。非官守议员8名。到1986年1月2日为止,行政局的组成,除港督尤德是行政局主席外,当然官守议员还有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和驻军司令,其它10名任命的议员,其中8位为非官守议员,2位为官守议员,共15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