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馄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馄饨 馄饨中国古代笑话。甲乙同食馄饨一盂,甲举箸如飞,乙为停手。须臾啖尽,止留一枚。乙不堪,谓曰:“何不并啖此枚?”答云:“面食。” ☚ 猫五德 脚像观音 ☛ ![]() ![]() ![]() ![]() 馄饨húntun一种面食,用薄面片包上少量肉馅儿制成。 馄饨húntún〈名〉一种面食,用薄薄的面皮包上馅,煮熟后带汤吃。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飯食部 > 饅頭 > 餛飩 餛飩 húntún 亦作“䐊肫”、“渾屯”、“餫飩”,亦稱“鶻突”,“弓兒”。一種麵食品,用薄麵皮包餡製成,或蒸或煮而食。始見於魏晉時期。《廣雅·釋器》:“餛飩,餅也。”唐·段公路《北户録·食目》引《廣雅》作“渾屯”,《集韻·平魂》“䐊”字下引《廣雅》則作“䐊肫”。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卷四:“更有插肉撥刀炒羊、細物料碁子,餛飩店,及有素分菜,如寺院齋食也。”《正字通》:“餫,今俗以麫裹肉加洎,謂之餫飩……據此説,餫與餛通。”《通雅·飲食·餫飩》:“餫飩,本渾沌之轉,鶻突亦混沌之轉。”《事林廣記》續集卷八“綺談市語”:“餛飩,弓兒。” 面食 面食面(~片;~汤;~筋;~糊;发~;拉~) ☚ 面食、饼子 饼子 ☛ 馄饨 馄饨有馅面食。《广雅》: “馄饨,饼也”。唐段公路《北户录》称浑沌饼,注引颜之推语: “今之馄饨,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 ”唐李匡乂《资暇集》: “馄饨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 “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敦煌遗书P. 2609等,也有记载。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唐代馄饨。小麦面作皮,有馅,形似耳朵,长3、宽1.9厘米。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 “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并说: “大捏馄饨,一口一个”。 ☚ 冷淘 扁食 ☛ 馄饨 138 馄饨汉族的节令食品。面皮儿肉馅,形如小饺子,以汤煮食。为冬至日之食品,俗谓“冬至馄饨夏至面”。 ☚ 豆沙包 八宝饭 ☛ 馄饨 167 馄饨见18138条。 ☚ 饺子 广州云吞 ☛ 馄饨 馄饨水煮面食之一种。古人把“饺子”统称为“馄饨”(参见“水饺”条)。汉代扬雄《方言》释曰:“饼谓之饪,或谓之馄。”饼是古代对用麦、粟等谷物粉面所制成食品的总称。用面片捏成的馄饨,属汤饼。唐代韦巨源《食单》提到当时的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其中当包括饺子。关于馄饨名的由来,其说不一。唐《食货志》说,馄饨又作“浑饨”,即浑沌、混沌,意为其形团圆,如天地未分的浑然之状。又一说为:饨,形若圆囤;馄,又作浑,乃圆囤贮满粮食的浑圆之状。此乃古人借馄饨之名,视五谷之丰登。今日之馄饨,已不同于古义。制法是:先用面片包上肉馅,捏成三角形或弯月形,再将两角相交,围捏成圆囤状,下沸水锅煮熟捞起即可。 ☚ 面 蒸饺 ☛ 馄饨 馄饨宫中节令食品。农历冬至日有吃馄饨之俗。亦称 “𫘩饨”、 “浑沌饼”、 “馉饳”、 “鹘突”。 因形似耳朵而得名。一说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名。唐韦巨源《食单》 中有 “二十四气馄饨” 之说。宋代有 “冬至馄饨夏至面” 之谚,食馄饨盛行。“百味馄饨”属其中佳品。明代宫中馄饨系用羊肉做馅。清宫的馄饨做法为: 先擀成很薄很圆的皮,然后制馅,制馅则各取所好,如净肉馅、鸡肉口蘑馅、三鲜馅; 再做汤,种类不一,有鸡汤、排骨汤; 把煮好的馄饨放入碗内,再倒入汤,然后撒入油炸海米末、紫菜片、碎香菜、胡椒粉等佐料,即可供膳。到明清时,馄饨不仅是节令食品,且已成为宫中日常点心。 ☚ 鲈鱼脍 烧尾宴 ☛ 馄饨中国传统包馅面食之一。原为古代民间的冬至节祭祖食品。以汤煮食。 馄饨hun tundumpling 馄饨ravioli;dumpling soup;won ton 馄饨〈形〉囫囵;浑然一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