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饮食习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饮食习俗 新疆各民族人民的饮食多种多样,有许多闻名中外的富有地方民族风味的食品。 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1200年以前的珍贵文物中,其中就有馕等食物,可知馕的历史已很悠久。史书《西疆杂述诗》记载,维吾尔族“寻常家面食,又以干馍为主,皆用土砖砌瓮,内光泽,烧热贴饼烙之,黄而香,食此以为常”。这里所说的干馍,就是馕。馕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发一点酵却没酸,只放盐不放碱,做成圆饼状,放进专制的瓮形的热馕坑里烤制而成的。烤制一次,一般可以存放一至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馕的种类很多,有用一至两斤面粉做一个的馕中之王“艾曼克”,有小如茶杯口的“托卡西”,有又厚又圆,中间有个洞的“格尔德”(窝窝馕),有大小像油饼,很薄的“艾买克”(细薄馕)。此外,还有肉馕、油馕。肉馕是把洋葱和肉作成馅包在面里或和进面里烤制而成,油馕是用油、牛奶、鸡蛋和面烤制出来的。维吾尔族人的早点一般是吃馕、喝茶,晚饭也常常以馕为主食。来客人先喝茶,吃块馕,再正式吃饭。馕也是新疆其他民族喜爱的食品,不过像哈萨克族的馕是用两口小平锅合在一起烤出来的。 抓饭,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喜爱的一种食物,维吾尔语称作“波罗”,因多净手掇食,故汉语叫“抓饭”。抓饭一般分为肉抓饭、素抓饭和甜抓饭等。肉抓饭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素抓饭就是不放羊肉,只有大米、洋葱、胡萝卜、清油。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喜欢在素抓饭里放上“比也”(木瓜),也香甜可口。甜抓饭是大米加上葡萄干、杏干、桃皮等。人们通常概念中的抓饭是指肉抓饭。抓饭被人们称作“十全大补饭”,营养非常丰富。从肉抓饭原料看,羊肉性热,含大量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具有壮阳益肾补血之功;胡萝卜被中药称“小人参”,可治百病;洋葱有杀菌作用;大米和清油也是人体必需品。据说,抓饭是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的学者发明的。这位学者晚年坚持吃这种饭,使虚弱的身体强健起来,后来便推广开来。过去,南疆一些不产大米的地方把抓饭看得很珍贵,听那里人说,那时只巴依(富人)能吃上抓饭。这些巴依为了炫耀,吃了抓饭就用袖子擦嘴。谁袖子上油多,说明他吃抓饭次数多,会得到人们的羡慕。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抓饭已变成普通饭食。 烤包子和薄皮包子,维吾尔人分别叫“沙木萨”和“皮特尔曼它”,也是维吾尔族人喜爱的食品。这两种包子的原料差不多,都用死面,皮子擀得很薄;馅都用羊肉丁、羊尾油丁、洋葱、孜然粉(新疆产的一种香料,是制作羊肉类菜肴时用的调味品)、精盐、胡椒粉和少量水,拌匀而成。不过烤包子是在小馕坑里烤制出来,多为方形;而薄皮包子却是蒸笼里蒸出来,呈饺子形。相传几百年前,有个名厨叫依不拉音·艾利克斯拉木,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闻名遐迩。至今饭馆和食摊上还常常拉长声音叫着他的名字,来招揽生意。 维吾尔族的卡瓦甫(烤羊肉串)和吐努尔卡瓦甫(烤全羊)已风靡全国,受到中外客人的青睐。烤羊肉串是把肉切成薄片,串在铁纤子上,放到燃烧着无烟煤的烤肉炉上烤,边烤边撒细盐、孜然粉和干辣椒末,几分钟就熟。肉串入口,味微辣,嫩而可口,独具风味。烤全羊是以一、二岁的肥羔羊(绵羊)为宜,宰杀收拾干净后,先用细盐里外擦抹一遍,再在外面均匀抹上用鸡蛋、面粉、胡椒、孜然粉调制的粘酱。然后用干净的圆木棍将羊从头穿到尾,四腿捆到棍子上,便置入烧热的馕坑里。随即封严通风口、炉口,一至两个小时后,全羊呈金黄色,即可食用。在密封的馕坑里烤出来的全羊,烤肉香味不外溢,肉质特别鲜美,是一种招待外宾的上等名肴。 新疆由于气候干旱,蔬菜相对要少一些。维吾尔族人常吃的蔬菜主要有黄萝卜、洋葱、卡曼古(蔓菁)、白菜、土豆、西红柿等。然而,新疆是瓜果之乡,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果园,种满了桃子、杏子、葡萄、苹果、核桃、石榴、梨以及各种西瓜、哈密瓜等。维吾尔族人一年四季都食用相当多的瓜果,从而补充了蔬菜的不足。在瓜果的种植、食用、储藏等方面,维吾尔族人是能手。他们不仅能把西瓜、哈密瓜保存数月,而且能把葡萄、桃子、苹果、梨等保存半年以上。有些瓜果他们还晾成干,制成果酱。维吾尔族人出门或去上工,除了带上馕,就是带上各种干果,以代替蔬菜。夏秋两季待客,首先就是让客人将瓜果吃个够。冬天,雪花飞舞,寒风刺骨,在街头仍有卖哈蜜瓜、西瓜的,也偏偏有人在“抱着火炉吃西瓜”,这的确是新疆的一大景观。 新疆以牧业为主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游牧民族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他们以奶食、肉类为主,面食次之,不食鱼和蘑菇一类,蔬菜很少吃。汉代细君公主《黄鹄歌》中“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食俗还普遍保留着。 奶类食品,主要是新鲜的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在锅里煮开食用。另外,牧民们还能将各种鲜奶加工,制成奶皮子、酸奶子、奶豆腐、奶油、奶酪、奶疙瘩、酥油、奶酒等多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或酥,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可大饱口福,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的马奶子是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最喜欢的饮料。它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肺。 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等,一般以手抓羊肉最为常见。哈萨克族人每年年底,要宰杀一些羊、牛、马,或用松柴烟熏干制成熏肉;或将肉装进马肠、牛肠、羊肠肉风干,制成马肠和腊肠,贮备起来过冬食用。 哈萨克牧民以热情好客着称。如果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晚上少不了要宰羊煮肉进行招待。马是哈萨克族人的翅膀,哈萨克人把马肉当做肉中的上品。夏天,如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牧民们会杀膘情好、没有疾病的两岁内的马驹来招待客人。选好马驹,主人会牵来让客人过目,向客人讲真诚的话。客人中的长者代表大家致谢,为主人全家祝福。然后把马头转向西南方向,念经、祷告、宰杀。洗净后,马肉切成大块,在清水里煮。马肠里灌上切碎的马肉,加上佐料,和肉同煮。待肉煮得快熟时,放入少许盐。肉煮烂后,放些洋葱之类调味品,盛在大盘中,招待大家。主人先要把马肠子、腿肉和马脖颈肉献给客人中的年长者。随着其他客人才开始吃肉。 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游牧民族同维吾尔族人一样也都爱吃烤肉。牧民们的烤肉方法更接近于大自然。他们常选用羊胸骨上剔下的肉或骆驼肉,撒上点盐,放在火上烤熟吃。牧民们到野外放牧时,抓到野生动物,就会砍几根木棍,剥光一头,把动物肉切薄片,串在木棍上,放在火上烤着吃。猎手们出外打猎,则用野动物的胃,装上切碎的肉,放在火堆上面烧熟了食用,也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干旱少雨,蔬菜少,肉食多的新疆,茶,成为各民族共同的必需品。新疆各民族主要以喝伏茶和砖茶为主。他们喝的茶,事先要放在壶中煮过。如果在煮好的茶水中加入鲜牛奶,羊奶,便成了人们常说的“奶茶”。奶茶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不可缺少的饮料。他们一天要喝好几次奶茶,有时还用奶茶代饭。牧民们还喜欢喝茶里加熟奶皮子的奶茶和茶里加酥油的酥油茶,香味扑鼻。 馓子,原是新疆回族人的风味食品,现已成为新疆各民族节日待客,馈赠佳品。在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去回、维吾尔等民族家拜节,家家户户都有油炸馓子,一层层纤细盘绕在高脚盘中,高高的状如宝塔,在它周围再摆满了自制的各种点心,显得非常丰盛、隆重。 新疆的回族人每逢节日喜庆,家家都要烹制粉汤待客,深得大家喜爱。先把纯豆制的淀粉做成凉粉,再用羊肉、西红柿,菠菜等煮好汤。将切成小块的凉粉放进热汤里,粉汤就制成了。回族姑娘出嫁前就要向母亲学习烹调粉汤的方法,所以回族妇女人人会做粉汤。 新疆的俄罗斯族人喜欢吃“比罗什给”馅饼。和好面,用手拍成薄皮,包上熟米饭与炒熟的牛肉搅拌在一起的馅,再拍成扁形烤熟即可。这种馅饼味道独特。 饮食习俗 饮食和服饰、居住、交通,是生活习俗的基本方面。生活习俗因年代、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采。古代的吴越,原本有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风俗。但随着汉化的加深,南北文化的交流,全国渐趋一统,特别的东西渐少,尤其是服饰、居住、交通方面。惟在饮食习俗上,和北方差异较大。 以大米为主食,米麦制品为点心。吴越地区和其他南方地区一样,一日三餐,二干一稀。喜吃大米饭、粥。点心以米制品为主,受北方文化影响,也喜吃些麦制品点心,如面条、水饺、馄饨、糕点等。 以淮扬风味为主的菜肴烹饪。因地理环境及物质资源的不同,自周朝以来,即有南北口味之分。南北朝时,北魏政权为了安抚南朝来的人,特意在伊、洛二水滨,建了“吴人坊”、“鱼鳖市”。淮扬风味是全国四大风味菜(川、京、粤)之一。其特点是味兼南北,河鲜多,苏式点心与小吃精美。淮扬菜系以苏菜、扬州菜、杭州菜为主。苏州菜讲究配色和谐,口味趋甜;扬州菜肴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杭州菜讲究“二轻一清”,即轻油、轻酱、清口。此外,以宁波为主的沿海居民菜肴也很有特色。它除具有浙菜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色。宁波菜爱用雪菜做辅料,经雪菜做出的菜,味道特别鲜美,免放味精。鲜咸合一,是海边人菜肴的风格。 喜饮黄酒。黄酒是世界上三大历史悠久的酒之一(另二大是啤酒、葡萄酒)。绍兴黄酒是中国黄酒的代表,历史上一度出现“越酒行天下”,“无他酒足以相抗”的局面。黄酒是从米酒演变而来。长江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及发达地区,也是米酒的起源地及发达区。据研究,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江南先民已变米酒的自然酿成为人工酿造。春秋末期时,米酒盛行。战国以后,越地米酒业不断发展。南北朝时,米酒由带糟浊酒变成“山阴甜酒”,味醇美。近现代,米酒工艺进一步改革,白米酒变成黄颜色的米酒,即黄酒。江南米酒以绍兴最好。因为绍兴的水质好。制作绍酒的水必须是鉴湖水。鉴湖来自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水质优良,清澈透明,并含有适量的矿物质,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离开鉴湖水,即便是如法酿制,味道也差得远。良好的水质加上长期积累的酿造工艺,使绍酒闻名遐迩,成为“天赋名醪”。 绍兴黄酒的特点是澄黄清澈,酒香浓郁,口味醇厚,越陈越醇,越陈越香,常放入坛瓮中泥封窖藏,故江南人习称“老酒”。绍酒的品种有善酿、加饭、花雕、香雪、状元红、女儿红等。北方人习饮高梁烧制的白酒,而江南人则习饮黄酒,这也是南北饮酒习俗的主要差异。和白酒不同的是,黄酒除具有饮用价值外,还有调料功能。黄酒能去腥味,也能起香味。 喜喝茶。喝茶是中国人的习俗,江南尤为重视。中国的绿茶,江南地区占了大头。江南是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陆羽《茶经》便是在这里诞生的。目前,杭州有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 饮绿茶是江南人的特点。江南不仅人人在家饮茶,而且还喜欢“群饮”,或在茶馆,或在家里。茶馆里的顾客多为男人。茶馆分档次。都市里高档一些的茶馆,常伴有评弹、曲艺,达官、文人、市民多出入此类茶馆。杭州还有茶室。杭州茶室,依凭自然,名茶配名水(龙井茶、虎跑泉),能得茶艺真趣,多了几份“仙气”、“佛气”、儒雅之气。苏州茶馆也很优雅。至于乡间集市的茶馆,则多为赶集的老年人常去之处。在旧社会,妇女不敢抛头露面,于是便在乡间群饮。在湖州、嘉兴一带,有“打茶会”习俗。所谓“打茶会”,就是同村的妇女们聚在某家一起喝茶聊天。妇女们天生爱闲聊,打茶会的气氛和谐欢快,称得上是“乡村女子俱乐部”。 习俗 习俗化 俗(恒俗) 风尚 习风 另见:风尚 风俗 习惯 流行 ☚ 习俗 风习 ☛ 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人类进入调制饮食状态时期,用其智慧和技能创造的文明的饮食物和饮食习惯。人类使用火,创造了熟食法,这是人类饮食习俗的开端。饮食习俗的研究范围有: 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 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 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 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此外还要研究由饮食而形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习俗惯制,即饮食惯制,主要有:(1) 日常生活需要的食制。这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的目的形成的习惯。它包括节制饮食的次数、食最的分配及时间的规定。(2) 节日仪礼需要出发。形成了多种类型。(3) 信仰上的饮食惯制,自古以来就有把人类饮食生活转移到信仰生活中去的习俗。 ☚ 饮茶大观 饮酒习俗 ☛ 八簋十锦/万花茶/川芎花椒茶/元日吃素/元日吃面条/不吃心/五碗头/六月六日吃水鱼/打糍粑/用筷诸禁/冬至进补/冬至薰腊肉/立夏吃笋/立夏吃粑/有吃有余/吃合渣/吃血汤/吃笋粑/吃乌饭/吃新蒜/吃粽子/吃宰食/吃社饭/吃抓钱爪/吃酢粑肉/吃血肠粑/吃立夏蛋/吃麸子肉/吃地菜煮鸡蛋/年根饭/伏日吃姜/祁东印粑/扯扯杯/饭后不饮酒/鸡蛋米花茶/鱼到酒止/制罗汉芋/狗肉不上席/茶歉酒满/食不离酸/神仙钵钣/姜盐黄豆芝麻茶/破盘/粑油茶/宰跑马羊/盛饭不堆/甜蛋茶/甜酒、苦酒/盖面肉/盖碗茶/盖茶碗/清明吃青/谢厨师/做血豆腐/敬肥肉/敬凤头、大小转弯、抓钱手/喝油茶/喝凉药茶/嗜辣椒/筷摆十字/蕨粑、葛粑/糯团饭/嚼槟榔 ☚ 生活民俗 八簋十锦 ☛ 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当代民俗文集。1988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劲松、谢基贤等编著。张为我省常宁人。该书凡49篇,引经据典地介绍了粽子、腊八粥、豆腐、蛇肴等数十种中国传统食品的产生、制作及其有关传说,对我国糕俗、蛋俗、茶俗、酒俗、筷子、席位等数十种饮食民俗进行了表述和分析。 ☚ 里语征实 侗族文化研究笔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