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草复合治沙模式
将林木和粮食、果、药、草等经济作物种植在同一土地范围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功能复合生产体系。
主要技术措施:
❶模式应用的前提,治沙造林后的成林郁闭度必须大于0.2。
❷在有灌溉条件的沙地,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阔叶速生丰产林,两行一带,带距最大25米,株行距2米×2米或3米×3米,最小密度375株/公顷或240株/公顷; 在无灌溉条件的沙地,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阔叶防护用材林,也采取两行一带形式造林,带距最大15米,株行距2米×2米或3米×3米,最小密度495株/公顷或300株/公顷; 营造以沙生灌木为主的灌木防护林薪炭林或灌木防护经济林,树种以梭梭、柽柳、沙拐枣等为宜。带状造林,林带至少4行,株行距1.5米×1.5米或2米×1.5米,间种带宽最大12米。
❸平缓沙地造林时可进行穴状整地,营造阔叶乔木林的整地规格为1米×1米×0.8米,灌木造林的整地规格为0.6米×0.6米×0.6米,随整随造。
❹营造杨树丰产林,要求选用苗高2.5米,胸径2.5厘米以上的健壮大苗,一般应为三根三干或三根二干苗,灌木选用一年生合格苗木。
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经济作物以及优质饲料等进行间种。所选用的植物最好是带根瘤菌的当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实行林草间作。该模式适宜于半干旱地区水土条件较好的平缓沙地,或沙丘低矮稀疏、丘间地开阔平坦的沙地,以及引洪淤灌后的沙地和沿河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