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痹病证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至真要大论》: “食痹而吐。”王冰注: “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甚……痛必上支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名曰食痹,谓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气犯胃方。”《证治汇补》卷五:“食痹者,食已则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饮恶血留滞于中所致,薤白半夏汤治之。”参见胃脘痛条。 食痹出自《素问·脉要精微论》。多由肝气横逆犯胃,或痰饮恶血留滞胃脘所致。入食后即觉上腹闷痛并引及两胁,饮食不下,吐后乃快。 食痹shíbì病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多由肝气乘犯脾胃, 或痰饮恶血留滞胃脘所致。症见食入则上腹闷痛, 引及两胁, 饮食不下, 隔阻不通, 吐后乃快。治宜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 化痰祛瘀。方用肝气犯胃方( 《杂病源流犀烛》: 乌药、枳壳、白芍、木香、灶心土、炒砂仁) 等。 食痹shí bìfood obstruction; foodbloc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