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飞丸跳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飞丸跳剑

汉代百戏节目。亦称弄丸、弄剑、跳丸剑等,原指两种分别用双手同时抛接不同数量的弹丸或短剑的演技,其先为各自独立的节目,至汉代才融为一体,丸剑并舞。这种表演源起甚早,大约上古时代原始先民在采集果实或抛刃射猎时就已经熟习了有关技巧,并逐渐将之表演化了。这种表演最早披于文献是在春秋时。据《庄子·徐无鬼》言“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宜僚姓熊,是楚国勇士,他隐居市南,曾以娴熟的弄丸技巧成功地避免了两仇家的拼杀,因而受到称赞,说明此时弄丸之技已经定名并达到较高水平。关于弄剑,《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 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列子》一书虽出自魏、晋人伪托,但亦有许多内容采自先秦古籍,其言宋兰子既然能够在“长倍其身”的高桡上熟练地抛接七把短剑,至少证明弄剑之技必定由来已久。到了汉代,不仅飞丸跳剑的记载不绝于篇,而且弄丸和弄剑已经合并为一个节目,其技艺更臻精绝,既使现代杂技表演的类似节目亦不能超过。因而可以说飞丸跳剑到了汉代才广为流传并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东汉李尤在《平乐观赋》中描述其演出是“飞丸跳剑,沸渭回绕”,张衡在《西京赋》中亦提及“跳丸剑之挥霍”,可见当时这个节目已经成为百戏演出中倍受青睐的保留节目了。另外,据《后汉书·西域传》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云:“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将飞丸之技与大秦(古罗马帝国的汉称)传入的幻术相提并论,同时目为奇绝之术,或大秦的幻术演员东至中国后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其表演技能,为中西杂技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例证。关于飞丸跳剑的具体演出情况,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或墓室壁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山东戴氏享堂画像石上,一男子两手飞扬,六个弹丸呈圆弧形飞舞空中,显示出演员非凡的功力。河南南阳画像石上有一幅图像刻画的是一男演员在奔跑中单手飞弄六丸,此外他手下还放有六丸,可能是为随时增加而准备的,这种只手同时抛接十二丸的技艺,其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也许大秦国幻术演员学得的“跳十二丸”就是此技。关于跳剑,山东沂南北寨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男子正在抛接四剑,其中一剑在手,三剑翻飞头顶,演员神情之专注,挥舞之自如,将飞丸跳剑的神韵表现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演员的身后还放有五丸准备增加,这种亦丸亦剑的表演,实使人惊叹不已。再如河南南阳李相公庄出土的许阿瞿画像石亦刻有一男子赤膊露腹跳弄四丸二剑的图像,丸剑在头顶回环上下,演员则应接自如,这些都为后世了解汉代百戏技艺的卓越成就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