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风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风眩fēng xuán

因受风而眩晕。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而我方老大,颇为风眩迫。

风眩

❶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又称风头眩。指因风邪或风痰所致的眩晕。详见风寒眩晕、风热眩运、风痰眩晕等条。
❷癫痫的别称。《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详癫痫条。

风眩

❶一种发作无常,其性如风的阵发性眩晕。发作时头晕眼花、呕逆,重则厥逆。可伴有肢体疼痛。
❷癫痫的别称。

风眩fēng xuàn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头痛(风寒湿厥)(曾青)(42)。
❶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又称风头眩。指因风痰或风邪所致的眩晕。
❷癫痫的别称。《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

风眩fēnɡxuàn

病症名。
❶眩晕的一种。见《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又称风头眩。由于体虚, 风邪入脑所致。症见头晕眼花, 呕逆, 甚则厥逆, 发作无常, 伴有肢体疼痛。治宜扶正祛风。用川芎散( 《丹溪心法附余》: 山药、甘菊花、人参、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独活散( 《外台秘要》: 独活、白术、防风、细辛、人参、干姜、蜀天雄、桂心、瓜蒌) 等方。
❷癫痫的别称。见《千金要方》卷十四。详癫痫条。

风眩

风眩

风眩属外感眩晕的一种。临床特点是眩晕而伴有发热,自汗,恶风,或兼咳嗽,肢体痠痛等症。风眩出《诸症源候论》或称风头眩。《外台秘要》称头风旋或风头旋,《东医宝鉴》称风晕,《病因脉治》称风邪眩晕。
风眩的产生是由于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感受风邪而致。《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风眩是体虚受风。风入于脑也。诸脏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其血气与脉并上属于脑,循脉引于目系,目系急,故令眩也”。风眩亦因素有头风,复感风邪而发为眩晕。因此,风眩多属虚证外感,可以根据虚实的情况,选用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同治等法。
(1) 伤风眩晕:症见眩晕自汗,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头额疼痛,骨节烦痛,上气喘逆,脉浮,苔薄白。正气不足,卫气不固,外感风邪,上犯清窍。治宜疏散风邪,益气扶正。方用川芎散合羌活防风汤加减。用川芎、羌活、防风疏散风邪;人参、山药、茯苓扶正益气。若兼有肝肾亏损者,可加菊花,枸杞子、山萸肉等药。
素有头风,复感风邪而发生眩晕者,《证治准绳》则称头风眩晕,宜芎䓖散。
(2) 风寒眩晕:出《症因脉治》。症见时时冒眩,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疼、脉浮紧或弦紧、苔薄白。风寒外袭,清阳被遏,上窍不利,发为眩晕。治宜散寒祛风。方用羌活败毒汤加味。用羌活、独活、细辛、川芎祛风散寒;防风、荆芥、柴胡、前胡发汗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天麻是治眩晕要药,一切眩晕均可加入。若感受寒邪为主者,称寒邪眩晕。
(3) 风热眩晕:出《医学正传》。症见壮热憎寒,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数而弦实,苔黄或黄厚。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治宜解表通里,疏风清热。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风热眩晕亦有因感受风热之邪者,宜辛凉解表,桑菊饮加减。
风眩在古代亦为癫痫的别称,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

☚ 眩晕   湿晕 ☛

风眩fēng xuàn

wind vertigo; vertigodue to win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