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❶《金匮要略》方。又名紫石汤。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六两。为粗末,取三指撮,井花水煎服。治风痫掣引,及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 ❷《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麻黄、石膏、独活、茯苓各二两,吴茱萸、秦艽、细辛、桂心、人参、防风、川芎、附子、防己、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白术三两,杏仁六十枚。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取汗。治风毒脚气,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风引汤 《金匮要略》卷上【组方药物】 大黄 干姜 龙骨各56克 桂枝42克 甘草 牡蛎各28克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84克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杵末粗筛,以韦囊盛之。每服6~9克,用井花水300毫升,煮3沸,温服100毫升。 【主要功效】 清热熄风,镇惊安神。 【适应病证】 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临床验证】 1.癫痫:以本方为基本方,适当随症加减,治疗100例。其中:大发作型21例,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例。局限性发作型24例,治愈14例,显效7例,无效3例。小发作型22例,治愈14例,有效8例。一般发作型9例,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肌阵挛性发作型21例,治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持续发作型3例,显效、有效、无效各1例。总计治愈46例,显效15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河北中医》1986,4:24)。2. 中风:以本方加胆草、牛膝、竹茹、石菖治疗中风偏瘫30余例,均获良效(《中医杂志》1989,9:26)。3.其它:亦有报告以本方治疗乙脑、惊风、风阳上亢均有一定疗效。 【方义分析】 此方以六石性寒重镇,潜阳熄风为主,辅以龙骨、牡蛎潜阳摄纳;更伍大黄釜底抽薪,使上盛之风火得以平熄;;更反佐桂枝、干姜之温,一则可监制石膏、大黄等之寒凉伤脾,一则可取辛温以疏通经络,可见立方用药之巧;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为潜阳熄风泻火之剂。故可适用于肝阳上亢及肝阳化风等证。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紫石煮散”(《千金要方》卷十四)。“紫石汤”(《外台秘要》卷十五)。“癫痫散”(《普济方》卷三百七十八)。又按《外台秘要》引张文仲方“寒水石煮散”主治诸风。其方即本方去石英而加犀角,其清心解毒解热之功更佳,临床用于乙脑等症,更为合宜。
风引汤 《千金要方》卷七【组方药物】 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6克 吴茱萸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 川芎 防己 甘草各3克 干姜4.5克 白术9克 杏仁6枚 附子3克 【制剂用法】 上药17味,取饮片,以水1.6升,煮取300毫升,分3服。取汗佳。 【主要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适应病证】 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风引汤fēng yǐn tāng方剂名。《本草纲目》金石部紫石英。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寒水石、石膏、干姜、大黄、龙齿、桂枝、牡蛎、甘草、滑石等分,㕮咀,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后温呷。 【功用主治】风热瘛疭。 【方解】《成方切用》: 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盛,逆归于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巢氏》用治脚气,以石性下达,可胜湿热,不使攻心也。嘉言曰:风者,外司厥阴,内属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痪者,以风火挟痰注于四肢故也。观《金匮》此方,可见非退火,则风不熄;非填窍,则风复生。风火一炽,则五神无主,故其用药如是之周到也。又曰:侯氏黑散,专主补虚以熄其风,此方兼主清热火。火:道光本作“去”。湿以除其风,明此以治风之人。脏者,游刃有余,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舍之不用,而用脑、麝,以散其真气,花蛇以增其恶毒,智耶?愚耶?吾不解矣。忠可曰:河间谓风病多因热甚,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多因喜怒悲忧恐五志过极,此最确之论。但云全无外风,未免太偏,不知热能生风,风亦能生热,故仲景既云: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此偏中外风者也,又以寸口脉微而紧,亦为中风,而实皮肤经络风寒递深者也。又以寸口脉迟而缓,亦为中风之脉,然又分别言之曰:营缓则为亡血(眉批:亡血,血虚也)。谓木气先自病,而外风因之也。卫缓则为中风,谓风强则然,而以渐入内者也。下则出风引汤方,而方名全主于风,以风为阳邪故热也。则知从亡血来,是热能生风,而外邪又助之也。从中风来,是风能生热以滞津液,而痰涎壅膈也(眉批:观风引药味,全是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不专治风也)。是河间主热之论。仲景早引其端绪,但不专主于热,谓实有阳虚,而外邪入之,为卒倒、为偏枯、为筋急、瘛 .jpg) 者也。若诸痿全起于肺热,因而传入五脏,为昏惑瘛疭、瞀闷暴喑,皆属于火。为四肢不收、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皆属于土,悉是湿热之病。与中风之虚多、风多、寒多,皆为中风之理,全不相涉矣。按:黑散、风引二汤,喻氏以为仲景圣方,而程云来《金匮直解》又云: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矾石汤,所主皆非中风历节之证,是宋人校正附入唐人之方,遂尽删之。又云:仲景方书之祖,复取侯氏方为法耶?亦不过臆度之见尔。风引汤 风引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又名紫石煮散。方由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组成。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摄,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功能清热熄风,镇惊安神。主治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本方所治证属风热痰火,上冒心神所致,治宜清热熄风,镇惊安神。方中大黄、寒水石、石膏、滑石,白、赤石脂清热以熄风,紫石英补心安神、清心镇惊。风邪内并,痰热内生,心窍为痰热所填而窍闭神乱,故以桂枝、甘草通心阳,龙骨、牡蛎镇心神,共以镇惊安神。风淫挟火,火性急数,故用大队石类以清之镇之。干姜之用,既可宣通气机,调和阴阳,配赤石脂又可防止诸石药之过于沉降滑泄。如此配伍,清镇又不过于沉降,宣通又不助火之盛,实为治热癫痫的良方。本方乃张仲景专为热癫痫而设,以舌红苔黄腻,脉滑为辨证要点。巢氏用本方治脚气,以石性下达,可胜湿热,不使攻心也。对于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症,以及强迫症等属痰热者,均可用本方治疗。 风引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麻黄、石膏、独活、茯苓各二两,吴茱萸、秦艽、细辛、桂心、人参、防风、芎、防己、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白术三两,杏仁六十枚,附子一两。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佳。功能祛风胜湿,祛寒除痹。主治风寒湿痹,两脚疼肿,屈伸不利,或不仁拘急,苔腻脉缓者。 ☚ 侯氏黑散 天麻防风丸 ☛ 0000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