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入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入松 风入松词牌名。因唐僧皎然《风入松》歌而得名。又名《远山横》。有二体:其一双调七十二字,其一双调七十四字或七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七十六字体上阕略异。南曲入双调过曲,北曲入双调只曲或套曲。参见“常用词谱”、“常用曲谱”类。 ☚ 粉蝶儿 离亭燕 ☛ 风入松 风入松☚ 千秋岁引 祝英台近 ☛ 风入松 风入松马致远 “百岁光阴”套 ![]() 全曲六句:7△,5△。7▲,7△。6▲,6△。上引马曲与宋词全同。第二句宋词可作四字句,元曲亦有之,如关汉卿《鲁斋郎》“因甚强夺”、白无咎”离情不奈”套“半掩朱扉”,以及其他作上三下四式七字句诸例;散套以作五字句为多。第四句宋词有作六字句者,元曲有杨景贤《刘行首》“寸心天地皆归”及李洞、狄君厚、萧德润散套。末句作五字句为元曲初见,如商政叔“风里杨花”套“闲煞豫章城”,六字折腰句如白朴《梧桐雨》“皆因唱后庭花”实皆五字句也。宋词第三、五句不叶韵,元曲不叶韵者极少。商政叔“风里杨花”套第三、五句叶平韵,白无咎第五句叶平韵,皆甚少见。尚仲贤《柳毅传书》末二句“不俊眼的襄王,对面儿犹疑梦想”,元刊本张国宾《汗衫记》末二句“到今日无吃无穿,你将俺可怜见”,第五句叶平韵,第六句叶仄韵,皆所不宜。散套首牌。小令兼用。张可久、汤式之作,皆为词体。《柳毅传书》误题〔夜行船〕。与南曲小异。 ☚ 夜行船 乔木查 ☛ 风入松 风入松孔尚任 《桃花扇》 ![]() 全曲六句:7△,6△。7△,7△。6△,6△。第二句后四字可作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风入松〕用法有三种:一、叠用二支、四支、六支成套,并可组成专场;二、接用〔急三枪〕组成短套,并循环使用;三、用作〔双调〕南北合套,《小孙屠》第九出共四支,中间用〔犯衮〕(即〔急三枪〕)一支。《明珠记·买药》共用六支。小令兼用。与词牌、北曲微异,引子同词牌。以〔风入松〕为主的集曲有〔风入三松〕、〔风入园林〕、〔风入娇音〕,见《南词简谱》。〔风入松犯〕则为〔风入松〕与〔急三枪〕之合称,见无名氏戏文《王祥卧冰》。 ☚ 三月海棠 急三枪 ☛ 风入松 风入松又名《风入松慢》、《远山横》。古琴曲有《风入松》,传为晋嵇康所作。李白诗有句:“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唐僧皎然有《风入松歌》,见《乐府诗集》,调名本此。《宋史·乐志》入林钟商。《填词名角》载《词谱》云:“汉吴叔文善琴,隐居石壁山,山多松树,尝盛夏时抚琴于松下,遂作此操。”查《词谱》卷一七并无上说,疑误。《词律》卷一一列赵彦端所作。《词谱》卷一七以晏幾道所作(柳阴庭院杏梢墙)为正体,双调,七十四字,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韵。《词律》列别体二种。 ☚ 丹凤吟 风马儿 ☛ 风入松
人生重九且为欢,除酒欲何言?佳辰惯是闲居 觉,悠然想、今古无端。几处登临多事,吾庐俯 仰常宽。 菊花全不厌衰颜,一岁一回看。白 头亲友垂垂尽,尊前问、心素应难。败壁哀蛩休 诉,雁声无限江山。
本篇写重九所感。 首二句化用陶渊明《己酉岁九月 九日》诗“浊酒且自陶”句意。首句 擒题,“且为欢”是上片的基调。 “且”,谓姑且如此; “欲何言”, 有欲有所言而不必言之意——透过 “欢”字,读者可以窥见作者隐隐的 愁闷。“佳辰惯是闲居觉,悠然想、 今古无端。”两句由首句“重九”推 出,意思是: 无论今人还是古人,都 是闲居时才感到这良辰佳节的可贵, 这是自然而然的,并非有意如此。无 端,无意,无心。欧阳修《玉楼春》 词有“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 赠别”之句。今,今人,指作者自 己。古,古人,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有《九日闲居》诗,其序云: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依语序, “悠然想”应在“佳辰”句之前。朱 孝臧谓陈洵词善用逆笔,此是一例。 “几处登临多事,吾庐俯仰常宽。” 俯仰,随宜应付。“登临”容易牵惹愁 怀,故谓“多事”。两句是说,重九登 山临水,徒增烦恼; 在家随宜应付, 反而会觉得心宽。心中有“事”,才 会感到“登临多事”; 因此,“吾庐 俯仰”不过是逃避烦恼,“常宽”也 是自我安慰罢了。 上片多作闲适之语,但“为欢”、 “闲居”、“悠然”、“常宽”的背 后,已隐藏愁绪。作者在下片完全打 开心灵的窗子,向读者披露他的落寞 苍凉的情怀。 “菊花全不厌衰颜,一岁一回 看。”这两句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词人自感衰老并自叹衰老—— “衰颜”既是年老颜衰之意,亦饱 蕴他对坎坷经历和目前处境的感慨。 第二,唯有“菊花”才“全不厌衰颜”, 才能“一岁一回看”,则词人之孤寂、 萧条可知。“白头亲友垂垂尽,尊前 问、心素应难。”垂垂,渐渐。尊, 通“樽”,指酒樽。素,本。难,惮, 怕。两句说: 我已满头白发,亲友也 渐渐都离开了人世,常常在把杯饮酒 之时,怕别人问起他们。这两句是前 两句的注脚,进一步写出作者重九之 日的寂寞与悲哀。最后以“哀蛩(蟋 蟀)”、“雁声”作结,越唱越响, 也越唱越悲。古人闻雁而生乡思,则结 句“雁声”与“无限江山”的组合, 有不绝的情味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叶恭绰谓此词“沉厚转为高浑, 此境最不易到”(《广箧中词·三》),可 谓的评。 风入松流光弹指记华鬘,挥手向人间。梦身犹著天花雨,认绿杨、魂往江南。觉后追寻迷路,屏风无限关山。 与清代大批卓然有成的词家相比,宋育仁实在名不见经传,但他写下的这首《风入松》却是一篇出色而感人的悼亡词作。词写作者初春时见楼前烟柳而追忆起自己的爱情往事,由追忆而入梦境,醒来后却依然形单影只,不免黯然神伤的凄情怨况。 上片写白天的情景。“小楼一雨作春寒,独自倚阑看。”前半句,“小楼”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指代怀人的地方,加上料峭春寒中的一阵蒙蒙细雨,那凄迷的气氛立刻透人肌肤;后半句,“独自”是说楼上只是作者一人,他在倚阑眺望。这一句的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设置环境,使人物的动作具备特定的含义,反过来后者又为前者注入精神,否则有景无人,景的内涵就没有那么深刻。下句是写倚阑的所见,由眼前景触发出心中情,从而转入回忆。“东风”即春风,它又吹绿了小楼前的杨柳;“又”,说明这景色作者并非偶然注意,而是有某种特殊的缘故,使他年年度度关心于此。“一丝影”,意指杨柳的枝叶还不茂盛,只是隐隐绰绰地可以看见,这一方面与前句料峭的初春和霏霏的春雨暗相照应,同时又将作者的心事物化成外在的形象,似乎作者的思绪也象那风雨中摇曳的柳丝,显得迷蒙不定。“一忆华年”,是说作者触景生情,不禁想起了青春年少时候的情景。至于想的是什么,词里没有明写,但把它与前句联系起来看,当年登楼赏春之时显然并非作者一人。以上两句不写怀人,而怀人之意一看便知。那么,他所怀念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 词中同样没有写到,只好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最后一句,“泥酒”即殢酒,“絮”即柳絮。面对细雨春柳,作者独自凭阑,不禁感物伤情,心乱如麻,不忍再看下去,便回屋自斟自酌,想以此平复自己的愁思。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并不能抑制他追忆的思绪。单独对杯,酒也难以下咽,那恋旧的情怀就象柳絮一样地飘荡,往事的回忆就象香烟一样地缭绕。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就是写作者梦中之经历以及醒来时的惆怅。首句是写入梦前的幻觉。“华鬘”的原意有两种,其一是古印度人用线贯穿各种花朵制成的饰身之具,其二是少年时美丽的头发,此处当指作者心中所思念的那位姑娘,上片的疑问在这里终于有了着落。光阴如流水,岁月在弹指间匆匆而过,而作者仍依稀记得她的音容笑貌,那曾与他相依相偎过的人早已离开了人世,如今仿佛是在天国向人间挥手,想招他同去。在这样的幻觉之中,作者进入了梦境。第二句写梦中经历。“梦身”,即梦中之身;“天花雨”,意指落花纷飞,象天上下雨一般。在梦中,已经是落英缤纷、杨柳依依的晚春了,作者身沾花雨,目辨绿杨,一径往江南而去,那里大概就是她和他永诀的地方吧!梦境是人生的另一境界,人的灵魂在其中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自由地驰骋,许多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于梦境却可以得到实现。结合下句来看,作者在梦中一定会见了他的情人,重温过往昔的恋情,诉说过诀别后他们内心的痛楚。然而毕竟好梦难留,当他醒后重新回归现实的时候,再想沿着梦中走过的路去追寻那令他销魂的相会之所时,思路已是模糊一片了,侧身一看,床边的屏风上关山重叠、背景邈远,立刻,他全身心又浸透了那种生死两茫茫的感觉。 这首词整个地笼罩在一片凄清的氛围之中。上片引人注目地使用了三个“一”字,描绘一阵细雨,一丝柳影和断断续续的回忆,下片末句用“屏风关山”这一具有象喻意味的实在的物象与梦境中的幻景进行对比,虚者亦实、实者亦虚,极写其失望的心绪。作者善于把内心抽象的情思外化成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内情与外物互相感应、互相触发、互为映衬,从而创造出一种韵味浓厚的意境。这首悼念亡人的词作,虽没有写出被悼的人究竟是谁,却无处不使人感到她的存在,通篇不着一个“痛”字,而哀痛之情可透纸背,这与此词意境的创造是难以分开的。 风入松虞集和柯九思 (字敬仲) 曾共事于奎章阁(在皇宫西面) 。九思以画著名,虞集诗集中有好几首题柯画的诗。 虞集长柯九思四十岁, 也就是忘年交。后来柯九思因避言路居吴下,虞集时常怀念他,并作了这首词寄赠他。词的特点是主中有客,客中有主。一个已经南归,一个准备南归。 从词的首句看,诗人该是很舒畅的,画堂红袖,是说他公余时的听歌赏曲,但又感于自己已入暮境。接着是描写他在翰林院所受的优厚礼遇,颇有自负之意。“许传宫烛”补足了 “晚直” (值) ,“轻罗初试” 照应了 “风软”。他曾有 《退直同柯敬仲博士赋》 的五古,末两句云: “晨钟禁中来,白发聊自整。”这时柯九思还在大都,到了填此词时,却是白发日益稀少,连簪针都插不住 (杜甫 《春望》所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是好友已不在一起了; 尽管诗人还在写诗填词,却没有机会能为九思的画题诗了。 下片是对北方时令的具体描写: 挼原是揉搓之意,这里却把冰块由摩擦而融化、沟水泛出蓝色的过程写成一种动作。燕子到冬天迁回南方,这时却又向在大都的诗人问候,说明严寒已经逝去,但余寒依然从重重帘幕中侵入。“凭谁”句看似矛盾: 既然已经填了这首词寄给柯九思了,怎么又说 “凭谁寄银字泥缄”呢?诗人要告诉好友的真实意图也正在这里: 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时候,我也要南归了。 但这两句,并非泛写作者南归之愿,而应当和他晚年政治上的处境联系起来。 虞集生长于临川崇仁,宋代也称为江南西路,他诗中也常以江南为念。后因受元主厚遇,颇为权贵子孙妒忌,欲中伤而未成,南还之念更切。他曾经草诏说元顺帝非文宗子,文宗逝世,大臣将立顺帝,虞集心中自感不安,有些大臣也不希望他留在京中,便托病回到临川。这首词当是这一时期所作。 瞿佑 《归田诗话》 ,记虞集有诗 (题为 《听雨》 ) 云: “屏风围坐鬓毵毿,银烛烘残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后又引这首词,并评云: “盖即诗意也,但繁简不同尔。曾见机坊以词织成帕,为时所贵重如此。张仲举词云: ‘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 即指此也。”可见这首词是虞集的代表作。 风入松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④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此首乃西园怀人之作。西园是词人寓居之地,在临安西湖畔。清人陈洵《海绡说词》 云: 此词 “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渡江云》 题曰 ‘西湖清明’ ,是邂逅之始; 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 ,此时觉翁当仍寓西湖” 。所言大体可信。 一个清明节的日子里,风雨交加,春寒袭人。词人把自己关在楼中浅斟低吟,追忆昔年清明时之别情,写成此词。上片起二句伤春,三、四句怀旧,五、六句病酒,这就是词人清明节中全部的生活内容。“听风听雨过清明”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昔之清明与恋人楼前分手,春风拂面,柳丝千缕; 今日之清明风雨交加,春寒料峭,其气氛之凄凉与昔日成鲜明对照,此其一; 风雨不言见而言听,则是词人深闭户牖,无心欣赏窗外的早春景象,或者不忍见被风雨打落的满地残花败蕊,其心境之孤寂凄苦可知,此其二; 整日坐听风雨之声,追想从前情事,万事无心,如此度过这个难忘的清明节日,一种百无聊赖之情状尽在不言之中。故 “草瘗花铭”而曰愁,因愁而醉酒,洒醉而大睡,睡后春梦复又被啼莺惊醒……皆因困慵无聊心绪不佳所致,此其三。“瘗花铭”,葬花的墓志铭,庾信曾作过《瘗花铭》 。词人坐听窗外风雨,心知庭院中必然已是落花满地。故由思念美人而惜花,不忍见满院花骸而拟为落葬,而预为草拟葬花铭,不仅草,而且还是含愁而草……此又皆因伊人不见,唯寄托美人之相思于花的缘故。三、四句,由花及柳。楼前之路,乃当年分袂之处,今已万柳如云,绿荫遮蔽了道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则千丝柳亦千尺柔情矣。歇拍二句,往昔既已如过眼之云烟,而今之情境又如此凄凉。唯有饮酒一醉,可以御“料峭春寒” ,可以忘草铭之愁、怀人之苦,遁入梦乡之中。此已是极无可奈何之策,但偏偏群莺乱啼,把词人从晓梦中唤回到现实世界。一片烦恼至此再也无法摆脱。此二句上句“料峭”二字为叠韵,下句“交加”二字为双声,读来声响倍佳。读者此处当细心吟咏,体会其特殊情韵。 下片写清明后重游西园,天气放晴,词人走出深户,依旧日日来游故地,寻找佳人留下的身影、指痕和足迹。打扫林亭是期待恋人重来游赏。日日打扫,空赏新晴,可见伊人不来,词人之企盼一次次落空; 明知不来,仍日日洒扫,日日等待。别人怕故地重来,睹物伤心,词人偏偏细细寻访,咀嚼自己的记忆,斯人之痴情,痴情中还夹杂着侥幸幻想,非一般人可比。“依旧” 二字极为沉重,反复吟咏令人泣下。次二句系词人寻访旧迹的发现: 当年佳人荡过的秋千垂索上,竟然有黄蜂萦绕,频频扑打。本来这是花园中极平常的现象,也是极细小的现象,细心的词人不仅观察到了,而且作出了他奇特的痴心推断: 一定是当年伊人纤手留下的脂粉香凝结在绳索上,才吸引了蜜蜂。此与词人因黄柑而思及“柔香系幽素”相同。吴文英 《莺啼序》 词: “记琅玕、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又其《西子妆慢》 词: “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或因竹而思及掐诗之纤指,或因燕而思及彩绳系之纤手,皆同一思路。末二句终于从幻觉痴想中走出,面对空阔庭院付之一声长叹而已。冷落无人之石阶因久无人行而长满青苔,词人日日来扫林亭,不至于不见。而偏云“一夜苔生”,归过于清明风雨,似可以作如下双重理解: 佳人离开西园已久,足迹不到已非一日之事,而在词人心中犹似昨日之事,欢游之记忆就在跟前,故云。其二,“一夜” 也可以理解作泛指短暂时间,并非特指昨夜。佳人的凤鞋一旦不再光临石阶,一夜之间石阶便荒凉地生满了青苔,直至如今。庾肩吾 《咏长信宫中草》 诗: “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李白 《长干行》 亦云:“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吴文英即据以变化而出,而更加凄恻低回。 风入松寄柯敬仲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友情为古人所重。虞集此首《风入松》词,便是一首优秀的友情之作。词题为“寄柯敬仲”,柯九思,字敬仲,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及诗人。虞集比九思大十七岁,但二人情趣相投,遂结为忘年交。九思作画,虞常题诗。元文宗图帖睦耳仰慕汉文化,特设奎章阁学士院,以翰林直学士虞集兼奎章阁侍书学士,用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二人又同受文宗知遇。当时蒙古世家子孙以才名者进用日众,嫉恨虞集及九思,对二人极力排挤陷害。至顺三年(1332)五月,文宗将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避暑,九思以忧谗畏讥,请补外官,为权臣从中作梗,遂落职,流寓于吴(今苏州)东之胭脂桥。八月,文宗卒于上都。次年三月,虞集在大都(今北京)馆阁,作《风入松》,寄慰九思(以上据《元史》文宗纪、虞集传及近人宗典《柯九思年谱》)。 “画堂红袖倚清酣”,起笔风致高华。词人自道京中生涯,画堂歌酒,丽人侑觞,颇为畅美。本来,词人身为翰林学士,实为清显之官,可是下句:“华发不胜簪。”便暗带衰飒惫厌之意。此年词人六十一岁,尚不致白发稀疏不能插簪吧。这一感喟,别有深意。下边词笔又转。“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词人深情追怀,多少次在金銮殿侧的翰林院值夜,以备随时为文宗起诏;多少个东风骀荡的日子,在烂漫百花里停下车马,沉醉于明媚春光。“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唐代韩偓为翰林学士,常视草金銮内殿,深夜方还翰院,昭宗遣宫女秉烛以送(见宋郑文宝《南唐近事》)。上句所说即此种故事,是感念草诏深得文宗嘉许,因而优礼有加。下句则言文宗赐给轻罗朝衫。如果说上句所写犹为自己一人所独,那么下句所写则为自己与九思二人所共。九思《退直赠月》诗云:“西华门外玉骢骄,新赐罗衣退晚朝。”可以印证。怀念双方共同经历的美好往事,词情自然容易深入友人的心灵。 虞集《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词意 那都是往日的事了。“御沟冰泮水挼蓝。”过片一笔收回现境。御沟冰融,春水漾碧,其碧如蓝。春天又回到了大都。“飞燕语呢喃。”双双飞燕,呢喃相语,多么亲热。可是友人今在何处?“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虽说春已归来,可是寒意犹深,透过重重帘幕,依然刺人肌骨。显而易见,此是托喻之笔,暗言大都政治气候依然恶劣,自己境遇十分艰危。正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压力之下,九思才落职流寓到江南去的呵。下句“银字泥缄”,是书信之美称(银字谓字如银钩。泥缄即泥封,古代书简封以粘土,上盖印章,叫泥封)。我纵有千言万语,然而能托谁传书与你?这当然是暗示自己有苦难言。词情至此,正面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心。结笔顺此推出:“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可以告诉友人,我也将要归去。归去何处?杏花春雨江南。事实上,此年八月,词人即谢病归临川(今江西抚州),从此再未出仕。临川亦属江南。以同归江南相告,乃是对友人莫大的慰藉。 此词深深感动了九思。次年即惠宗元统二年(1334)元夕,九思赴友人姚文奂宴席,以此词装裱成轴并和之。当时张翥为赋《摸鱼儿》词述其事,中云:“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此词也感动了当时与后来的读者。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四载:“吾乡柯敬仲先生九思,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长短句寄博士(略),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而此曲遂遍满海内矣。”直至明初,瞿佑犹说“曾见机坊以词织成帕,为时所贵重如此”(《归田诗话》)。人类美好的情感是长青的,体现这种情感的文学,也是长青的。 “杏花春雨江南”六字,乃是元词最出色的名句,天然是一整幅优美的意境。涵泳六字,仿佛身到江南,空濛烟雨,袭人之面,绰约杏花,照人之眼。多么空灵、馨逸的意境呵。元人之画,精神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之逸气”(元倪瓒《论画》)。“杏花春雨江南”之句,亦正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写意传神,自成逸品。 风入松《风入松》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琴曲歌辞四》:“《风入松》歌,《琴集》曰:‘《风人松》,晋嵇康所作也。’” 【释义】《风入松》琴曲,为晋嵇康所作。 【例句】相公,当此夏景,只弹一曲《风入松》好。(高明南戏《琵琶记》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牛氏听蔡邕琴声颇哀,所以劝他弹《风入松》,转移他的愁思。 风入松〔1〕这是首悼亡词。夏承焘《吴梦窗系年》说:(梦窗)“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州者,则悼杭州亡妾。”《风入松》词调,出自古琴曲,传为晋嵇康作,平韵双调。《词谱》有七十四字、七十六字二体。本篇为七十六字之正体,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韵,一句中有顿号。吴文英(公元?~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鄞县)人。终生未仕,在江浙一带游幕,晚年困顿而终。词为南宋末年大家,风雅词派主要代表,与姜夔并称“姜吴”,词风浓挚密丽,《四库全书提要》说:“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有《梦窗词》,存词三百四十余首。 〔2〕草:写作起草稿。《(yi)花铭》:瘐信作。,葬。铭,古代一种文体,刻在器物或墓碑上。 〔3〕绿暗:绿树成阴覆蔽地面。分携:分手。 〔4〕“料峭”二句:料峭,形容寒冷的样子。中酒,醉酒。交加:交互杂乱。二句写春风料峭酒醉后感到阵阵凉意,黄莺纷纷啼叫惊醒了早晨的梦。 〔5〕“黄蜂”二句:指蜜蜂。蜂的习性是闻花香而去采花粉酿蜜,它闻到秋千索上当初纤手留下的香泽,以为是花香而频频扑去。 〔6〕“惆怅”二句:双鸳,女鞋,借指女子的足迹。幽阶,冷清的台阶。二句化用庚肩吾《咏长信宫中草》:“全由履迹少,并与上阶生。”以及李白《长干行》“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这首悼亡词,于清明祭扫之日,以风雨增愁起调,上片写忆别,花谢人亡,莺啼惊梦;下片以不合事理之语写痴恋,陈洵《海绡说词》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双鸳不到”而“一夜苔生”,也是以无理而表现深情,构思曲折深致。词中以花喻人,以柳丝喻寸寸柔情,多用比拟、借代、暗示、象征、意象叠加以及双声叠韵等艺术手法。词人不重陈述而重联想,并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形象来丰富诗意,有其独创性。 风入松 风入松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至,幽阶一夜苔生。 此首乃怀人之作。上片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而又精炼,感人至深,充分显示出梦窗词密中有疏之特点。“黄蜂”二句系痴语,系幻觉,由此更见词人情深。情深然语极纯雅,故而谭献评曰:“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谭评《词辨》) ☚ 玉楼春 莺啼序 ☛ 风入松 风入松词牌名。又名《风入松慢》、《远山横》。双调。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为琴曲。唐僧皎然有《风入松歌》。词名本此。”始见于宋·晏几道《小山词》。 ☚ 何满子 剔银灯 ☛ 风入松 风入松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也都与词牌七十六字体前半阕略同。北曲属双调。可作单调六句,亦可作双调十二句。以作六句为常见。或用于套数中,或用作小令。南曲属仙吕入双调,较常用。据清·周祥钰《九宫大成谱》,字数定格及韵式作七、六、七、七、七、六 (六句)。一般用于套曲中。如昆剧《千忠戮·搜山》中建文帝、程济和众兵士所唱“深山复至捣空巢”一曲。京剧乐队有同名伴奏乐曲,曲调与南曲同,多单独使用,以唢呐锣鼓配合。如《八大锤》岳飞行军时、《群英会》周瑜舞剑时所用。 ☚ 夜行船 一半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