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苏武牧羊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苏武牧羊图 未入麒麟阁〔2〕,时时望帝乡〔3〕。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4〕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5〕李陵何以别? 涕泪满河梁。〔6〕 〔1〕这是一首歌颂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题画诗。 本诗选自秀野草堂本《元诗选》初集《铁崖集》。杨维桢(公元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与王冕同乡。元泰定四年中进士,官迁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关心民生疾苦。其诗在当时负有盛名,人称“铁雅诗”。元末诗坛,以他为核心的铁雅诗派标举以古乐府抒写情性的旗帜,其乐府作品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竹枝词》则有民歌风味。 辑有《铁崖先生古乐府》。 〔2〕麒麟阁:汉宣帝甘露三年,建麒麟阁,画功臣十一人于其上,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苏武名列十一。 〔3〕帝乡:汉朝廷。 〔4〕“寄书”二句:见《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另载,“(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元,后作“原”。 〔5〕“旄尽”二句:《汉书·苏武传》言:“武即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两句言苏武牧羊北海,坚贞不屈,有高风亮节。旄(mao毛),装饰在节杖上的牦牛尾。 〔6〕“李陵”二句:李陵(公元前?~前74),字少卿,陕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汉武帝时,率五千兵抗击匈奴,遇敌十万,寡不敌众,被迫投降。这两句说,李陵投降匈奴,苏武持汉节不屈而回国,临别时,李陵挥泪送别。河梁,桥,多用以指送别之地。 作者观图动情而写就此首五律诗。诗中明确肯定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全无邀功之意,而是“心悬日月光”,忠于汉朝,不辱使命;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苏武的崇高敬意,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感情。结尾与李陵的对比更显出苏武坚贞不屈的难能可贵。 题苏武牧羊图
这是一首为《苏武牧羊图》题写的“题画诗”,主要是歌赞苏武的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异族统治下,对于这类题材常会引起人们的喜好。在我们选读的作品中,不是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吗?它们借咏史来抒发自己伤今之感,或者用历史材料来宣扬自己什么主张等等。杨维桢这首《题苏武牧羊图》,也正是属于这类作品。 * * * * 这首五律,主要有两层意思: 前六句是一层意思,主要赞苏武之不屈精神。它用了大量典实描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坚贞不渝,持节牧羊,啃雪吞毡的矢志不移的高尚情操。这是此诗的主体部分。 后二句,则以李陵与苏武作比,微讽了生降匈奴的李陵。讽陵还是为了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令人敬仰。 * * * * 由于此诗用典较多,以下加以集中诠释—— 麒麟阁——汉时恭供功臣们画像的处所。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画功臣十一人之像,悬于麒麟阁。其中第十一人为苏武。 鸿雁帛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昭帝时,匈奴和亲通好,汉朝要求放还苏武等人,匈奴骗说武已死,后又使臣去催要,原汉假吏常惠请其守者同往,当夜得见汉使,把自己情况细说了一遍,并教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言武等在某大泽中。”汉使大喜,就依常惠所说责问单于。单于着谎,事已败露,只得道歉说:“苏武他们确实还在。”苏武还汉时,须发尽白。此元,即“原”。 食雪牧羊——苏武不肯投降,就将其关在大地窖里,不给饭与水。恰巧天下了雪,苏武躺在地窖中,一口雪、一撮毡,一口口地硬吞下肚。居然数日不死。匈奴以为苏武是神祗,即将其流放到没有人烟的北海边去牧公羊。并说:“到了公羊(羝)产下小羊时,方准回国。”匈奴有意刁难,扣留不放。 汉节旄尽——此事仍出《汉书·苏武传》。苏武到了北海之后,匈奴不给粮食,只得自掘野鼠之藏粮(草子、干果等)来充饥。每日柱汉节牧羊,不管睡觉或起身都带着它,弄得节上的旄牛毛都脱光了。 李陵道别——李陵原是汉武帝时与匈奴对阵,因战败无援而生降的。听说苏武被扣十九年后又得归汉。于是,李陵备酒席去道贺送别。《文选》有一首托名李陵之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亡。”后人以为这是送别苏武的诗。杨维桢引用此典是说,李陵生降匈奴,苏武不辱使命,终于持节归汉,试问何以为情?哪忏悔之泪,流成了海,甚至掩没了河上的桥梁,极言其后悔不及。 * * * * 以下语译全诗—— 当你正在树立功勋, 为自己挂像麒麟阁准备献躯; 怎能不时刻记挂着、守望着, 我那热爱的祖国京都?! 没有想到, “鸿雁传书”的妙计,竟能帮你走上归途; 但在这以前, 你是受尽了北海吞雪牧羊之苦的“饿俘”。 “汉节”,是祖国象征、民族精神, 尽管“节旄”脱尽,也不能不全力卫护; 你那磊落的心地呵, 悬着光明正大的日月,豪光满铺! 李陵闻讯赶来, 特为你归汉置酒相祝; 你那守节不阿的无畏精神呵, 怎不教人涕泪双流,痛激肺腑! 这首五律,在写法上比较简明平顺,层次清晰。它以广为传颂的“苏武牧羊”故事为诗之本事,通过大量用典来组成诗篇,并在其中拎出两个历史人物的不同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突出诗旨的目标。这就是:歌颂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气节。这些说明,作者的诗艺不俗,导向正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