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软组织感染
颈部软组织发生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等化脓性感染颇为常见。颌下及舌底的蜂窝织炎为颈部感染中的特殊型,称之为Ludwig咽峡炎。感染病菌以葡萄球菌为主。
颈疖 常见于颈后部,多因搔破皮肤(如衣领擦伤) 感染而致,局部皮肤不洁则更易发生。多个疖同时反复出现称为疖病。最初表现为界限清晰的红肿疼痛小硬结,逐渐增大,呈圆锥形突起。4~10天后,顶部即出现黄白色小脓头,最后疖中部坏死组织软化,“脓头”溃破、脱落、排出脓液,炎症即渐消失。全身症状轻。疖早期可用局部热敷或理疗,涂擦2.5%碘酊(婴儿禁用)或敷20%鱼石脂油膏。已有脓头时,可在脓头处以石碳酸烧灼,取出脓栓,引流脓液;疖较大而有波动时,可切开排脓。未成熟的疖,禁忌切开及挤压,以免扩散感染。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或磺胺药,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患糖尿病还应用其它治疗措施。皮肤清洁是预防疖及疖病的重要措施。
痈 常发生于颈后。感染沿毛囊、脂肪柱向皮下脂肪层传播。沿深筋膜蔓延,侵及邻近脂肪柱,再自筋膜向皮肤表面发展,形成多个脓头。痈的炎性浸润与组织坏死比疖广泛。初期局部皮肤呈紫红色,外周呈鲜红色浸润硬块,其肿胀范围及硬度均较疖为甚,有时直径可达10~15cm,界限不清。表面由一个脓头发展为多个脓头。局部热感,胀痛剧烈。全身症状较疖病明显,常有发热和不适。炎症继续向外扩散,中央部位逐渐坏死,但脓头及坏死组织不易脱落,仅流出暗红渗液,使痈中央部塌陷,状如蜂窝。全身用大剂量抗生素和支持疗法,控制糖尿病。早期局部处理用50%硫酸镁湿敷或理疗,可使水肿减轻,炎症消散。如红肿范围大,中央已有脓头及坏死,应予以切开引流。一般用“+”或“++”形切口,深达筋膜,切口长度应达红肿范围的外缘。将病变范围内纤维间隔均在皮下潜行切开,尽量切除坏死组织,用干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也有主张将痈环状切除,可缩短病期。创面大者,在肉芽组织健康时应予植皮。
颈部急性淋巴结炎 多继发于头面部、口腔,上呼吸道感染及牙周脓肿或中耳炎等。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急性颌下淋巴结炎多见于小儿。早期患部淋巴结肿大。局部发热并有压痛。继之炎症和疼痛加重,影响颈部活动。严重时有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后淋巴结周围的组织也发生水肿。如感染继续发展,可扩散至邻近淋巴结。当多个淋巴结感染时,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数日后,其表面皮肤变红,表示已有化脓,脓液可穿破淋巴结外膜侵入皮下层,或穿破皮肤流于体外。成人颈急性淋巴结炎病程常较短暂而不致化脓;小儿则常导致化脓。浅表颈淋巴结炎化脓时,一般可扪及波动。治疗除处理原发病灶外,局部可用热敷或理疗。一旦化脓,应即切开引流。深部筋膜下急性淋巴结炎化脓时不易发现波动,穿刺抽脓有助于诊断。邻近喉头深部急性淋巴结炎伴软组织水肿等,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如不注意,在病灶切开引流后,可发生反应性喉头水肿而致死亡。在急性淋巴结炎切开引流后,偶有形成瘘道者,感染的淋巴结仍肿大可扪及,此时,可切除瘘道及该淋巴结。切除的组织应送病理学检查,以与淋巴结核鉴别。
颈深部蜂窝织炎与颈部脓肿 继发于口腔感染、急性颈淋巴结炎或由颈深部伤口感染所致。有时为白血病或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之一。颌下及舌底蜂窝织炎称为Ludwig咽峡炎(参见“Ludwig咽峡炎”条)。局部症状为红肿发硬,常伴有水肿。早期肿胀多在颈一侧,以后常扩散超过颈中线,可压迫呼吸道而需作气管切开术。全身中毒症状常很严重,治疗为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局部热敷或理疗使之局限。切开引流时切口应在肿胀、压痛最显著部位,切开后再根据手术探查所见扩大切口并引流。颈前深部蜂窝织炎及脓肿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密切注意呼吸道通畅,并准备好气管切开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