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颈外动脉结扎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颈外动脉结扎术 颈外动脉结扎术颈外动脉结扎术为预防和治疗头面部大出血的重要的有效措施。 颈外动脉的解剖 1. 颈内动脉 2. 颈外动脉 3. 面动脉 4. 舌动脉 5. 甲状腺上动脉 适应证为 ❶鼻咽纤维血管瘤或鼻腔、鼻窦、鼻咽部、口腔、口咽部及面部的巨大肿瘤,拟行手术切除者。 ❷严重的头面部外伤性大出血,包括头皮、颅骨、外鼻、鼻腔下部、鼻窦(主要是上颌窦)、下颌骨、口腔及口咽部的大出血,用其他止血方法无效者。 ❸晚期鼻腔、鼻窦及口咽部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手术,可考虑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结扎术。 ❹来自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 单纯施行颈外动脉结扎者多采用局部麻醉,若与其他手术同时进行,可根据该手术的需要采用全身麻醉。 操作: ❶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头后仰并转向对侧。 ❷切口有两种:斜切口,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长约6cm的斜切口,其中心相当于舌骨平面; 直切口,于下颌角前方2cm处作一定点,在此点下方1cm处作一长约6cm的直切口,下端止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直切口易于暴露颈外动脉,因此较斜切口为优。 ❸显露颈外动脉。沿斜切口切开颈浅筋膜及颈阔肌,用拉钩将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后牵开,即可见到颈内静脉; 如作直切口,则首先见到面总静脉,将其牵开或行结扎切断。找出颈动脉鞘,轻轻钝性分离即可显露颈外动脉及其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两个分支。 ❹结扎颈外动脉。在甲状腺上动脉及舌动脉之间用动脉瘤针或直角钳从颈外动脉深面递过粗丝线 (或尼龙线) 二根,将其两端合拢后轻轻提拉,则患侧颞浅动脉搏动即消失;当放松丝线搏动又复出现,此时当可证实为颈外动脉。将两线分开约0.5cm,先结扎近心端,后结扎远心端,一般不需在两线间切断颈外动脉。最后用丝线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必要时可将双侧颈外动脉一次同时结扎,并无不良后果。 术中注意事项: ❶不可误扎颈内动脉,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对侧偏瘫。严重者可因脑软化死亡。 ❷颈外动脉结扎部位不可太靠近颈总动脉分叉部,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引起虚脱、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❸注意防止损伤迷走神经或将迷走神经和颈外动脉结扎在一起引起心脏功能紊乱。 ❹颈内静脉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术中应仔细辨认,以免误伤引起出血。 ☚ 经蝶窦蝶鞍内肿瘤切除术 咽痛 ☛ 颈外动脉结扎术 颈外动脉结扎术颈外动脉是供应口腔颌面部血液的主要血管,如颌面部损伤出血较多,局部包扎、填塞、结扎等方法仍不能完全止血时,应考虑作颈外动脉结扎术。在进行颌面部大手术时,有时为了减少出血,也可先作颈外动脉结扎术。病人取仰卧位,肩下用小枕垫高,使头后仰放低,面转向对侧,使动脉位置较接近表面。局部麻醉即可,如有其他情况需用全麻亦可。一般采用自下颌角平面或稍下方起,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长约6~7cm的切口,也可采用自下颌角前1cm再向下1cm处起,向下作垂直切口,有时也采用横切口,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及颈筋膜,分离胸锁乳突肌前缘,用深部拉钩将胸锁乳突肌向外侧牵拉,此时可见有面总静脉横越颈动脉浅面,如其妨碍显露颈外动脉时,可将其分离出来,结扎与切断。如不妨碍,可以保留将其拉开。切口上部的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可向上牵开。在显露颈外动脉前,宜在颈动脉鞘内注入少量1%普鲁卡因,以防止颈动脉窦反射,然后用血管钳仔细分开颈动脉鞘,同时显露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处。此时应根据解剖位置与有无分支,仔细鉴别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从解剖位置来看,颈外动脉位于浅部前方,而颈内动脉位于深部后方,但在颈动脉窦上方,颈外动脉位于内侧,而颈内动脉则位于外侧,颈外动脉有多个分支,而颈内动脉在颅外段无分支,此为简单可靠的鉴别方法。必须仔细鉴别,以免误扎颈内动脉而导致病人脑缺血、偏瘫,甚至死亡的危险。颈外动脉结扎的部位,一般在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之间。在此部位细心分离出一段颈外动脉,用动脉瘤针或大号弯头血管钳带过粗丝线以供结扎。在临结扎前,还应再作一次鉴别,即提起结扎线压迫颈外动脉,同时触摸同侧耳前区的颞浅动脉,如果在提线时搏动消失,即证实所拟结扎的确是颈外动脉,此时即可结扎1~2道,最后分层缝合创口,包扎,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7日后拆去缝线。 ☚ 口腔颌面软组织伤清创术 金属丝定向、减张缝合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