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顾炎武税收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顾炎武税收思想顾炎武 (公元1613年—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昆山 (今属江苏)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富国之要策在于发展生产。他说:“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国亦然。”(《亭林文集》卷六)并把发展生产视为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的基本途径。他说:“必有生材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日知录·财用》)顾炎武认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不仅在于务农积谷,还应该重视“东南之竹箭”,“西北之马骡”,以及矿治之利。他反对国家专卖政策,主张征课商税,允许商人自由经营。他说:“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天下郡国制病书·江南》)。认为通商课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补国用。对田赋的征课,主张在减轻国家税额的同时亦减轻私租,以免赋税既减私租依旧,免使富者得益而穷者日困。他说:“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得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不至于贫。”(《菰中随笔》)反对赋税征银,认为“国家之赋不用粟而用银”,是“舍所有而责所无”(《日知录·以钱为赋》),于民不便,主张“凡州县之不通商者,全属纳本色,不得已以其十分之三征钱” ( 《亭林文集》 卷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