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顾准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顾准1915—1974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顾准
顾准
顾准(1915—1974)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父姓陈,从母姓,字哲云,笔名吴绛枫、吴达人、立达、小方、怀璧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父。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为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练习生,后任会计师,加入中国经济学社。1930 年参与组织进社,转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后回立信会计事务所。1933 年所撰《近来吾国银行关于传票及财簿之改革》刊于《会计杂志》。次年兼任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银行会计学教员,编著国内首部教材《银行会计》及《银行会计商标注册指导》《银行会计总习题用簿册》。1935 年又编纂《银行会计教科书》,并与潘序伦编《会计名词汇译》,对于统一会计名词有学术贡献。同年兼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上海分会主席、总会宣传部副部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党团书记、职员支部书记,江苏省职业委员会宣传部长、书记及省委副书记。1938 年兼任立信会计学校教授。1940 年出版专著《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次年与潘序伦合著《中国政府会计制度》。后任中共苏南澄锡虞工委书记、专员,江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苏北盐阜区财经处副处长、淮海区财经处副处长。1946 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分局财经委员会委员、淮阴利丰棉业公司总经理、苏中区行政公署货管处处长、山东省财政厅厅长。1949 年任青州总队队长,参加接管上海财经工作。历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对上海财税工作有突出贡献。1952 年“三反运动”中曾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后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务司司长、洛阳工程局副局长。1956 年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撰文《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最早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理论。被错划为“右派”后,仍坚持其学术思想及理想、信念,卒后始获平反。博学富灼见,在经济学、会计学、历史学、政治学诸研究领域皆有建树。译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论文集》等。另著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所得税原理与实务》《顾准日记》《顾准自述》《顾准文集》等。 顾准 顾准1915~1974Gu Zhun当代中国重要思想家,经济学家。学术研究涉及会计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数学等多学科领域。1915年7月1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民国初年父辈举家移居上海。本姓陈,因外家无子嗣,自幼从母姓。家境清贫,无力接受完整教育,1927年在黄炎培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旧制商科初中毕业后,经推荐入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从1927年到1940年,顾准在立信会计事务所前后工作14年。他从最初的刻蜡纸、印讲义、改卷子,到去夜校讲课、担任夜校部主任,后来发展到撰写会计学著作,到几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显示出他的刻苦精神和非凡才华。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会计著作 《银行会计》,年仅19岁。此后,又有 《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国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践》、《中华政府会计制度》 等著作陆续问世。“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亡时刻,顾准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4年初,以他为核心成立了一个自发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进社,与中共外围组织远东反帝同盟建立了联系。后又与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建立了联系并转入该会。顾准先在武卫会沪东区委工作,后调任总会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分会主席。1935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因武卫会遭破坏,流亡北平。1936年2月,顾准自北平返上海,先后担任过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党团书记,江苏省委职委宣传部长、书记,江苏省委文委书记等职。1940年8月,顾准离开上海到苏南抗日根据地,后又到苏北解放区,曾任中共苏南路东特委宣传部长,淮海行政公署财经处副处长等职。1943年3月去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顾准自延安回到华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财委委员、山东省工商总局副局长、山东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49年5月,随军回到上海。这期间,他曾担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 (兼)、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兼)等职。1953年春进京,先后担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务司司长、洛阳工程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考察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 (兼),1962年重返经济研究所。从1952年到1974年因病去世,顾准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历尽磨难的人生路程。1952年的 “三反” 运动,他受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 1957年和1965年又两次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这也是他在痛苦和折磨中进行多方面探索、研究的时期,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读书、思考。1953年调到建筑工程部时,为了工作和经济建设需要,他认真把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学习一遍,也广泛涉猎进化论、相对论和原子论等自然科学理论。他认为,研究经济的目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经济总是特定历史形态下的经济,是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的。因此,研究经济就一定要研究历史。他认为,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长,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欧洲发生、资本主义只能首先发源于英国,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多共同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的社会体制和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等,都不是单纯在经济学范围内可以找到答案的。他认为只靠一个国家总结出普遍规律是不成熟的做法。早在50年代,他已看到苏联经济及其体制模式的弊端,认为南斯拉夫正在试验一种新的模式,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他在刻苦读书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了解。1958年后 “下放” 农村劳动时,他收集了大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对于中国发生的反右派、反右倾这种事件,他认为是和中国历史的传统意识形态、封建时代的哲学包袱分不开的,对这方面的估计过低将会犯错误。他虽长期身处逆境,但并不怨天尤人,经过对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思索之后,他处之泰然而充满理智。他认为中国要建成高度民主的社会,最关键和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文化水平,而提高文化水平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生产力。他以 “即使在人类知识宝库里投进一粒沙子也是伟大的” (居里夫人语) 自励,在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熬过的孤寂和清苦中,夜以继日地读书、思索、追求真理。 ☚ 严中平 蒋一苇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