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音韵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音韵学 传统的语音学,以各个时期汉语的语音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古音(先秦)、今音 (隋唐以后) 和等韵学 (拼音原理) 三大研究领域。其所谓语音,不是指汉语口语的语音,而是指书面汉语即汉字的读音,即声、韵、调系统。汉字最初是口口相传的,即由老师教学生,故秦汉之间的识字课本如《仓颉篇》 (李斯)、《爰历篇》 (赵高)、《凡将篇》 (司马相如)、《训纂篇》(扬雄)、《急就篇》(史游)以及字典 《尔雅》,都不标音读。故能读出一定数量的汉字的字音,就要被人刮目相看。汉初规定:学童参加 “太史” 组织的统一考试,“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讽书” 就是读写。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本身并不表音,年深日久,字音就可能失传。据《汉书·艺文志》,汉宣帝时,《仓颉篇》上的有些古字,连老师也“失其读”,只得特聘 “齐人能正读者”,由张敞 (曾任长安市长,其为妻子 “画眉” 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美谈) 从而受学,张敞又传给外孙,最后竟成了外孙的看家本领。东汉许慎著 《说文解字》,用 “读若法” 来注古字的读音,才给学者提供了相当的方便。但研究汉字读音成为专门之学,则是在东汉末年。当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学者从梵文的拼音原理得到启示,对汉字的字音进行分析,发现汉字音节也能由 “声”和 “韵” 拼读而成,于是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法。唐宋以后,随着学者对汉字韵目的归纳和三十六字母的创立,汉字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更加系统化,于是有类似现代 “汉语拼音方案” 的等韵学出现,使汉字语音学日趋完善。不过,古代学者研究汉字语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阅读古代经典,而古书音读,多已失传,当后人以今音去读先秦经典如《诗经》、《楚辞》时,就发现其中的诗句常常不押韵。唐宋学者不知道这是古今语音变迁的结果,却误认为是古人随意改变字的读音以求协韵,就别出心裁地发明了 “协韵” 或 “叶韵” 说,朱熹在 《诗集传》和 《楚辞集注》 中,就采用了这种 “叶韵” 的方法。这当然是非常可笑的。但是,直到明代,陈第才首次阐明语音变化的时地理论,他在比较研究古今汉字韵读后,明确地提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于是,古音的研究才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并在清代结出累累硕果。清代学术以考据之学为最高成就,而考据之学的主要对象就是传统小学。清代“小学” 之所以超越前人,就在于其将音韵学作为 “小学” 的基础,“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段玉裁语),“就古音以求古义”(王念孙语),解开了先秦文献的许多千古之谜。但最有意义的是,经过一代学者如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钱大昕等人的不懈努力,失传了两千年的上古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终于被重新拟构出来,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先秦时代的语音系统即所谓 “古音” 与隋唐以后的语音系统即所谓 “今音” 何等不同。如 “古无去声” (段玉裁说)、“古无轻唇音” 和 “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说)、“阴阳对转”(孔广森说) 等,都是前无古人的重大发现。至于顾、戴、段、王等对 “古音” 韵部的分析归纳,更是成就辉煌,为现代的古音韵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清代学者在没有国际音标和语音分析工具的情况下,居然能凭着有限的文献材料科学地拟构出两千多年前的古音系统,不能不令人叹服。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以汉语语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分析字音结构中的声、韵、调三要素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演变。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古音、今音、等韵及近代、现代音。古音指周秦时代的汉语音,现在又叫“上古音”。由于反映这一时期语音的重要文献是《诗经》,所以也叫“诗经音”。今音是音韵学上的专门术语,指隋唐时代的汉语语音,现在又叫“中古音”。由于反映这一时期的语音的重要文献是《切韵》,所以也叫“切韵音”。(当然,叫“诗经音”、“切韵音”更准确些,因为上古、中古自然也有方音。)等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音理的一门学科,流传下来的“韵图”是我们研究等韵的重要资料。 音韵学yīn yùn xué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汉语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也称声韵学。1918年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社会上最反对的,是钱玄同先生废汉文的主张。钱先生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音韵学上,比较的研究最有功效。” 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系统的学问。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汉语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辨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探求它们的演变和分合的异同。音韵学是“小学”(传统上把文字、音韵、训诂合称为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基础。段玉裁说:“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今书传无不可通。” ☚ 四、音韵 声韵学 ☛ 音韵学亦称“声韵学”。以古代汉语语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时期的汉语的声、韵、调进行分析,归纳类别、说明发音状态,探求其间的内部联系,进而总结不同时期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历史发展规律。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并列为汉语传统语言学的三大门类。它的兴起是由人们对语音的不自觉的运用发展到自觉地加以认识的结果。东汉末年因注音的需要而产生了反切,首先将语音的自然单位——音节,离析为声母和韵母两个要素。魏晋南北朝为赋诗作文的方便而编出的韵书,是代表着音韵学研究成果的音韵专著。此后韵图、音注相继出现,研究不断深入。到了清代则以研究古音为重点,音韵学取得了更系统、更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传统音韵学可分为研究周秦时期语音的古音学、研究唐宋语音的今音学和把音节排成韵图着重分析语音原理的等韵学三个部门。现代音韵学的研究范围又作了进一步拓展,如魏晋南北朝语音和明清近代语音的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实际音值的构拟等等。 音韵学 音韵学yinyunxue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可分为“古音学”、“等韵学”和“今音学”三个分支。古音学兴起于宋代,于清代达到鼎盛时期,这门学科最初试图以宋代的语音解释《诗经》的押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逐渐转化为对上古韵部的客观分析和归纳,有关研究成果在清代末年基本定型。等韵学始于宋元,早期是用图表来解释当时汉语的声韵调搭配规律以利于反切拼读,后来则发展为对汉语的发音原理及方法的分析。今音学的真正出现是在清代末年,专以中古韵书《广韵》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利用其中的反切注音考求唐代初年的语音系统。传统的音韵学由于没有有效的标音工具,所以只能停留在归纳声韵类的水平上,而无法表示出有关声韵类的实际读音。20世纪初叶,西方人开始把普通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汉语音韵研究,从而得以在归纳声韵类的基础上构拟出了它们的音值,并借助音标成功地阐述了古今汉语许多方言之间的历史演化轨迹。到目前为止,古代汉语的大多数书面材料都被相当细致地研究过了,音韵学家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向某些虚拟的、更早期的历史阶段——前上古汉语和原始汉语转移了。 ☚ 正音法 音韵 ☛ 音韵学 音韵学Yinyunxue一称声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沿革的科学。音韵学注重辨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个要素,并研究不同时期的声、韵、调分合并同。研究范围包括古音、今音、等韵和现代音。古音学以研究周秦古音为内容;今韵学着重研究《切韵》、《广韵》系统的旧韵书所代表的中古音;等韵学对旧韵书所使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找出音韵体系,并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 音韵 纽 ☛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汉语语音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部门。 音韵学音韵学 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又称“声韵学”。它以汉语书面语言为对象,分析汉字音节的声韵调结构,描述书面语言的语音系统,并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演变的规律,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是我国古代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 ☚ 声母 四声 ☛ 音韵学phonolog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