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 韩复榘,字向方,1890年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霸县。早年在冯玉祥部下当兵,参加了冯玉祥组织的“武学研究会”,并逐步成为骨干。 自滦州起义到北京政变,追随冯玉祥走南闯北十余年,由文书、上士升至师长,受到冯玉祥器重。1926年1月,冯玉祥宣布下野赴苏联后,已任军长的韩复榘因战事失利投靠了阎锡山晋军,驻在包头、归绥一带。同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韩复榘复归冯,被冯玉祥任命为援陕军第六路总指挥,随冯进驻西安。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继续进行北伐,将冯玉祥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任总司令,兵分三路,东出潼关。韩复榘在中路后队,仍任第六路总指挥。入河南后,改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为解北方之危,在徐州誓师,举行第二次北伐,全力讨奉。在豫东、河北等地作战中,韩复榘指挥部队反复冲杀,两个月时间攻入北京,逼退奉军,立下突出战功。后由冯玉祥保荐,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但因事事受冯制约,韩复榘牢骚满腹,渐产生另谋出路念头。1929年,因地盘分配及军队编遣等问题,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矛盾激化,冯玉祥为了准备与蒋战争,于同年5月中旬在陕西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收缩战线,把山东、河南驻军全部西撤,集中于潼关,命令各部立即行动。但韩复榘不愿离开河南,反对西撤计划,遭冯训斥后,决定与冯公开决裂,率部由陕州甘棠镇东开洛阳,此即“甘棠东进”。5月22日,在蒋介石的策动下,韩复榘与石友三发出通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公开叛冯投蒋。蒋介石即在军事上委任韩复榘当西北军总指挥,统率驻陕、甘部队,在行政上任韩为河南省主席。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韩复榘迅速将其甘棠东进后的残部由2 000人扩大到30 000人,编为三个师。1930年9月,韩复榘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从此,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块地盘。 韩复榘就任山东省主席之初,其统治并不稳固。一是已控制华北地区和青岛的张学良想把势力扩展到山东;二是被蒋介石收编的地方军阀刘珍年盘踞着胶东地区,并时刻想扩大地盘,占据全鲁。为巩固自己在山东的统治,韩复榘周旋于各方之间,伺机对觊觎山东、试图抢夺地盘的异己进行排除。1931年6月,张学良调兵入关,欲进一步向南发展,韩复榘见此情景,急作迎战准备,亲率大军在黄河以北驻防,准备大战一场。张见韩有准备,未敢贸然进入山东。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军驻青岛的海军副司令凌霄及海圻等四军舰舰长,反对东北军海军司令沈鸿烈,拟发起驱沈暴动。韩复榘见有机可乘,便派兵胶州湾,准备对凌霄等予以支援,并驱逐张学良在青岛的势力,夺回青岛。11月中旬,韩复榘以黄海形势紧张,派部队驻防胶县、即墨、日照、诸城等地。由于张学良受日本关东军的打击,自知无力在山东与韩作战,便先无条件地撤去青岛市长胡若愚,并电请韩复榘派人接收。后经韩复榘同意,由沈鸿烈代理市长,青岛税收交韩一半,韩、张青岛之争乃告结束。随后韩复榘便把目光集中于胶东,下决心驱逐刘珍年。 刘珍年,字儒席,河北南宫人,原为山东督办张宗昌旧部。1928年张宗昌兵败退出山东后,投靠蒋介石,所部被编为第二十一师,也称第十七军,驻扎在烟台及胶东、蓬莱、福山、黄县、招远、栖霞、文登、掖县、莱阳、牟平、海阳、荣城、平度等十二县。刘部下辖第一旅、第二旅、独立旅三个旅,及骑兵团、炮兵团、教导团、特务团四个团和工兵营、辎重营两个营,共3万人。 韩、刘之战的直接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刘珍年“破坏山东省政府行政财政之统一”,韩复榘“屡与刘接洽交出政财两权,未有结果”而引起的。①但就实质而言,则是韩复榘作为地方军阀要独霸山东,巩固自己统治,与刘珍年力图保持自己势力,双方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刘珍年所占据的胶东,向为山东省较为富庶地区。因有海口,故收入颇丰厚,每月除开支外,尚余百万多元。刘珍年在自己辖区内自行收税,税收除直接交南京国民政府外,其余均留为自用,分文不付省政府。韩复榘主鲁后,曾向刘珍年提出三项要求:(一)每月向省政府解款50万元;(二)拨五六县归省政府管理;(三)交还各县统税局,税收归财政部征收。但遭刘拒绝。 不仅仅是税收问题,在行政方面,刘珍年的所作所为也让韩复榘感到无法容忍。刘珍年对其所管辖的十二个县,可以自己任命县长,置韩复榘省政府于不顾,即使有省政府遴委者,也均遭拒绝。如韩复榘曾派省政府科长何镇中代掖县县长,派南京铨叙人员朱宪文代招远县县长,刘珍年却拒而不用。荣城县县长李学仁非刘推荐,也备遭刁难,被迫辞职。 在军饷问题上,韩复榘与刘珍年也存在激烈的争执。南京国民政府答应由中央银行济南分行按月给山东军队军饷60万元,其中分拨给刘珍年部7万元。但刘珍年嫌少,要求月拨20万元,韩复榘自然不允。后经国民党山东党部从中调解,韩才同意月拨12万元,但刘珍年坚持非月拨14.5万元,双方相持不下,闹成僵局。 更让韩复榘怒不可遏的是,刘珍年还企图对韩部进行暗算。刘曾派其副军长何益三、参谋长韩洞到济南,会同其驻济办事处处长赵兰言与“复兴社”特务刘子建密议,计划分化韩复榘的部属。不料此计划被韩侦悉,韩即派人到刘的办事处去拘捕,但因韩的一个营长事前泄露了机密,何益三等闻讯逃走。 1932年8月,韩复榘据报,刘部防区内有“土匪多股,联合于九月一日暴动”。韩当即派员侦查后得知,并非土匪暴动,而是一般民众不甘剥削而准备进行反抗斗争。于是,韩复榘又火速饬令各县进行镇压。就在此时,胶东土匪乘机四起,十分猖獗,韩复榘遂令部队前往,试图与刘珍年部联合剿办。但刘恐韩另有他意,故断然加以拒绝,并调遣部队准备迎击韩部突袭。所以此次韩部到刘的防区内“剿匪遭拒”,即成为双方进行战争的导火线。 9月初,韩复榘陆续向胶东增兵,至9月15日左右,韩部在潍县、高密一带聚集兵力约有5万人左右。16日晨,韩本人也由济南赶到潍县督师。与此同时,刘珍年部也在沙河、平度、昌邑一带重重设防。17日夜,韩复榘部在昌邑附近向刘珍年部正式发起攻击,韩、刘之战即此爆发。因韩军攻势凶猛,刘军被迫从沙河、平度一线东撤。18日夜,韩部又由沙河分途推进。 韩复榘对刘珍年发动战争,事先并未告知南京国民政府。因为在韩主鲁后,为独霸山东,曾数次要求南京政府将刘部调走,但因刘部是蒋介石收编的,蒋介石派刘部驻扎胶东用意也是为了利用刘部对韩复榘进行监视和牵制,故韩的要求自然不获批准。所以,韩复榘便先斩后奏。战争爆发的第二天,韩复榘才向南京发出通电,列数刘珍年的罪行,并称:“该防区(指刘辖区)亦山东之辖地,其人民亦山东之部民,复榘责任所关,义无旁贷,焉敢放弃, 自取愆尤?”他表示:“为解除人民痛苦起见,誓当驱逐此獠,以救民命。”②22日,山东省政府李树春等厅长、委员们也向南京通电,罗列刘珍年五大罪状,即“把持民政”、“扰乱财政”、“破坏建设”、“摧毁教育”、“朘削实业”。要求中央明令褫夺刘珍年本兼各职。为表示自己出师有名,韩复榘以“为民请命”而标榜。他出师后,在向全省发出的布告中说:“刘珍年驻扎烟台,已历五年,横征暴敛,苛罚苛派,倾家荡产者,所在皆是。本政府接据人民指控书呈及各方泣诉函电,几可盈尺。……本主席责任所在,岂能坐视不问?”③9月22日,韩复榘在发出的训令中又说:“本总指挥为保全民命,维护侨民,尊崇国纪计,断难再事容忍。因率所部分途剿办,以期解除人民痛苦。”④但事实上,韩复榘的“为民请命”只不过是掩盖其真正目的的幌子而已。 因战争爆发突然,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第65次会议,由军政部长何应钦报告韩、刘冲突情形,决议严令制止军事行动,听候中央处理。同日,军委会派蒋伯诚赴山东调查。23日,蒋伯诚抵沙河晤韩。同一天,韩复榘致电南京,表示愿意停止军事行动,听候中央处理。24日,韩将一部分军队撤回济南,他自己也乘车返济。27日,韩复榘再致电南京,声称此次军事行动是“应胶东人民之请命,兼为国家弭此乱源,仓促间,实出万不得已”,甚至有“自请处分”等语。 但是,韩复榘的通电只是仅限于口头而已,真正目的仍然是彻底把刘珍年排挤出山东。就在其“自请处分”的当天,便乘刘珍年从烟台撤出之际,立即派骑兵部队驰烟台接防。同一天,韩复榘又委派了胶东八个县的县长。这样,刘珍年的地盘只剩栖霞、掖县、莱阳、牟平四县。与此同时,韩复榘还派省政府委员张钺赴庐山谒蒋,表面上是请求中央“谅解”,实际上则是要求中央将刘部调离山东。蒋介石模棱两可地表示,刘部调防亦可,惟须与何应钦商后再定。但从利害关系上讲,蒋介石及南京政府是不肯将刘部调出的。28日,何应钦还派军政部少将参议李钺等到山东调查军事真相。30日,行政院召开会议,何应钦报告韩、刘两军近况,宣布军委会的决定,即令刘部缩小防区,韩军后退,派蒋伯诚赴前线监督,解决纠纷。 为在事实上迫刘珍年部出山东,韩复榘继续发起攻击。10月初,韩军包围了掖县。该县驻扎有刘部一个旅。韩复榘命孙桐萱、曹福林两师猛攻,但因刘部拼死抵抗,久攻不克。韩部骑兵到达烟台后,10月2日又入蓬莱,并从蓬莱向栖霞进攻。在此期间,鲁东、鲁南两个民团军也加入战斗。5日,韩复榘致电蒋介石,历数刘珍年“纵兵殃民”罪状。11日,韩复榘还发表《致胶东父老书》,声称“一日不去刘,良心所不安;已下除刘万分决心,决不半途中止。”⑤ 由于韩复榘态度强硬,10月11日,蒋伯诚向南京政府提出解决山东问题办法三项:(一)刘珍年须让出政权;(二)刘部须早日由山东他调;(三)韩军须撤至潍河西岸。韩复榘原则上同意上述三项解决办法,但又留有余地。19日,他给记者谈:韩军撤防问题,尚须看刘军能否遵中央命令方可确定。言下之意是只有刘军撤出山东,他才可撤防。 18日,蒋介石拟具山东战事解决办法,由行政院分电韩复榘、刘珍年切实遵行。办法内容是:(一)第三路军驻胶东部队及由胶东以外所调民团,自即日起撤回潍河以西原驻地,限26日前撤完;(二)第21师暂驻福山、掖县、莱阳、栖霞、牟平等五县及龙口,所有政权交还山东省政府;(三)21师原驻之蓬莱、招远、黄县、荣城、文登、海阳、平度等七县,各该地方由原团警维持治安,暂不驻军;(四)移防后,应各整饬军纪,静候中央处置。19日,何应钦电令韩复榘、刘珍年限期撤驻原防,听候中央处置。同日,何电令刘珍年,该师暂驻各县,严饬军纪,维持治安,关于地方民政财政,完全由省政府主持,毋稍干涉,以明权限。 毫无疑问,军政部的这个方案对韩复榘是不利的,因为当时韩部已控制了除栖霞等四县以外的其他胶东地区,而军政部却要韩部撤出。另外,在此方案中,军政部不但为刘珍年部规定了防区,而且还将已被韩军占领的烟台(福山)、龙口一并划归刘部防区之内。至于韩复榘最为关心的将刘部撤离山东问题,该方案并未提及。因而韩复榘对此种解决办法深为不满,21日,他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蒋介石以及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致电,以退为进地表示辞职。他在电中说:“仰恳准辞山东省政府主席本职。复榘生性坦直,言必由衷,久隶帡幪,谅蒙洞鉴,果尚有一线可行之路,决不作无端烦渎之辞。”接着在24日,山东省政府全体委员对划分五县给刘珍年表示异议,联署致电中央,要求重定对刘办法。 韩复榘的辞职电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使山东问题更加复杂化。社会各方纷纷要求息争罢战,且多有倾向韩复榘者。张学良、刘峙、宋哲元等国民党要人都电韩慰留。山东商民代表苗世远等致电南京政府,言辞激烈,称:“中央自不惜一韩主席,独不为山东地方计乎?即不为山东地方计,独不为大局计乎?”在韩辞职前,一些山东籍的人物也为和平解决山东问题多方奔走,如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乃山东潍县人。他接到了不少来自于家乡的电信,即建议蒋介石和平解决山东问题。上海青帮头子张仁奎也是山东人,韩的许多将领都是他的门生,他也曾专门到济南进行调停。北平、上海等地社会名流及教育界知名人士组织的“废战大同盟”在胶东战事爆发后,一直主张息争罢战。韩辞职的通电发表后,这些人惟恐山东战局扩大,活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势下,南京国民政府感到山东问题益加复杂,而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惟有将刘珍年部调出山东。同时蒋介石也担心,如果万一刘部被韩消灭,刘部枪械就会被韩部所收缴,于是便决定将刘部调走。 10月25日,刘珍年见大势已去,便呈电南京,表示愿将该师调离山东。南京政府则明令照准。26日,蒋介石派河南清乡督办张钫赴济南调解鲁事,并限韩复榘部28日前撤兵。同日,韩复榘电请中央暂缓撤兵日期,等海军接防烟台、龙口,再撤潍西。28日,蒋介石之代表张钫、刘峙之代表刘耀扬在济南与韩复榘会谈,张转达蒋意:要韩将包围掖县、莱阳的军队撤至潍河以西,并将烟台、龙口让出,以便由海道调刘部出山东,韩表示服从。29日,蒋伯诚赴济南与韩复榘磋商解决山东战事途径,决定韩复榘部先撤至潍河以西,11月8日前撤完,然后再调刘部离鲁。烟台、龙口暂归东北海军驻防,俾刘珍年由两处他调。韩复榘见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乃打消辞意,并当即表示:“唯中央命令是从。”会商后,由蒋伯诚向南京报告会谈情况。11月1日,何应钦致电蒋伯诚等,表示同意韩复榘提出的该部于11月8日前撤防完毕的请求,一切照会谈情况办理。同时,何还派蒋伯诚、熊斌、高凌百三人监视韩、刘两军行动:蒋在济南负韩方责任;熊、高分赴掖县、烟台负刘方责任。至此,为全国关注的韩、刘战事宣告结束。11月7日,何应钦电令刘珍年部调湖北“围剿”红军。同日,韩复榘军开始向潍河以西撤退,至13日全部撤完。8日,东北海军接防烟台、龙口。15日,何应钦又电令刘珍年部先行调浙江。从11月17日起,刘珍年部由掖县等地开拔陆续开赴烟台,然后由烟台登轮南下,至22日全部撤离山东。刘珍年部调离后,胶东各县尽为韩复榘所占,并在各县委派县长,组织胶东民团军,设局征税。这样,通过驱逐刘珍年部,韩复榘终于实现了他统一山东的愿望。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 广东陈济棠部与海军的军事冲突甫告平息,山东的军事纷争又起。1932年9月中旬至11月间,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与驻胶东的第十二师师长刘珍年又发生冲突,导致激烈的内战。 韩复榘原为冯玉祥的部将,1929年叛冯投靠蒋介石,随后在中原大战中与冯、阎军队作战,为蒋立下汗马功劳。1930年9月5日,国民政府改组山东省政府,韩被蒋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1931年6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先后兼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委和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但蒋介石对韩复榘虽表面信任,暗中则处处牵制,除将青岛交给张学良的海军驻防外,又将张宗昌直鲁联军的降将刘珍年摆在胶东,刘珍年所部被蒋编为第二十一师,也称第十七军,驻烟台及胶东蓬莱、福山、黄县、招远、栖霞、文登、掖县、莱阳、牟平、海阳、荣城、平度12县。刘部辖三旅四团,约三万余人,武器精良,装备齐全。山东省政府改组时,蒋介石委刘珍年为省府委员。蒋此举意在以胶刘监视、钳制鲁韩。韩复榘虽为山东省主席,但所辖地区比较贫瘠,鲁南和鲁西又多土匪,农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特别是缺乏海口,无法将土产输出换取武器装备。在韩统治区之南有刘峙指挥的蒋军嫡系部队十余万人控制于徐海、开封。因而韩蒋之间矛盾重重,为摆脱孤立,韩也暗向张学良拉拢合作。首要问题是,韩要谋求统一和称霸山东,自难容“一山二虎”,因此胶刘成为韩的心腹之患。况且刘还时刻梦想冲出胶东,取韩而代之。这两个军阀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兵戎相见。 刘珍年所据之胶东,是山东省的富庶地区又有出海口,收入较多。刘在辖区内自行收税,拒绝向省府上缴分文。刘又将其辖区视为独立王国,自派任县长,拒绝接受省政府委任官吏。刘部还曾与国民党特务合伙,计划分化韩的部属,对南京拨给山东军队的一些协款的分配问题,也常与省府弄成僵局。这些都加深了韩刘之间的矛盾。最关键的问题是韩要统一山东,独据全省,不容许有异己军队占据其间。韩复榘在给南京的通电中曾公开声称:“防区(即刘辖区)亦称山东之辖地,其人民亦山东之部民,复榘责任所关,义无旁贷,焉敢放弃,自取愆尤?”[1] 韩刘之战是韩复榘首先发动的,却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刘珍年为准备战争,对胶东人民强派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加重了对人民的搜刮。田赋附捐多至几十种,甚至用绑票的方法榨取勒索巨款,还在辖区内强拉壮丁,招兵买马,民众怨声载道。其实在韩的统治区内也有类似情况,中共山东省委曾揭露说:刘珍年“连年来是横征暴敛,招兵买马,不独在烟台称王称霸,并且时时想冲开胶东。他们(指刘、韩)时时有火并的可能与准备,因此,他们不得不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近来山东的苛捐杂税较之张宗昌时代为尤甚。”[2]韩复榘找到了刘珍年可供借题发挥的口实,大肆渲染,在给南京政府的通电中宣称:“复榘为民请命”,“为解除人民痛苦起见,誓当驱逐此獠,以救民命”[3]。他的省政府所属厅长们在通电中也罗列刘珍年的五大罪状,即“把持民政“、“扰乱财政”、“破坏建设”、“摧残教育”、“朘削实业”[4]。 1932年八九月间,胶东民众酝酿揭起反抗刘珍年苛剥的斗争,韩故意饬令镇压。此时,胶东土匪也乘机而起,韩以协同剿匪为名,派部队前往胶东。刘珍年看出韩复榘来者不善,也调兵遣将,准备迎击韩部的突然袭击。于是韩部到刘防区“剿匪遭拒”便成为韩刘之战的导火线。 9月中旬,韩复榘在潍县、高密一带聚集了第三路军约五万余人,作出准备进攻的态势。9月16日晨,韩由济南亲赴潍县督师。与此同时,刘珍年部在沙河、平度、昌邑一带布防,严阵以待。1932年9月17日夜间,韩部在昌邑首先向刘部发起进攻,韩刘之战爆发。韩军兵分两路:韩亲率第二十师三个主力旅为左翼,沿烟、潍汽车路前进,直扑掖县;曹福林任右翼总指挥,率其第二十九师三个旅渡莱河进攻平度,拟与韩至烟台会师。韩、刘两军9月17日在昌邑、潍河沿线接触后,刘军很快退守掖县与平度,韩督师追抵掖县。 韩复榘对刘珍年用兵是“先斩后奏”,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即9月18日,韩向南京政府发出“巧”电,以“为民请命”为由,状告刘珍年。19日,刘珍年则急电蒋介石、何应钦报告挨打,请求中央做主。韩刘战争突发,蒋事先并未察觉,19日特电令双方立即停战,“静候中央处置”。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第六十五次会议,何应钦在会上报告韩刘军事冲突经过,决定“严令制止军事行动,听候中央解决”,并电蒋“迅电韩、刘,切实告诫”[5]。蒋介石唯恐刘军败北,急电调刘峙部由徐州向北移进,商震部由河北向南移动,准备南北两路攻韩援刘,压制韩的军事行动。当南路军黄杰部进抵鲁南郯城时,张学良在北平发表援韩通电,并派一个炮兵团增援韩部。蒋、张的军事介入意味着战争有可能扩大,国内各界纷致电国民党中央,强烈要求“和平解决鲁争”,防止日本再次乘机扩大侵华,蒋介石决定“停兵调停”。21日,他派蒋伯诚、熊斌等赴济南转潍县、掖县等处,分别会晤韩、刘进行调解。 韩复榘此次用兵旨在驱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并不理会蒋、何的电令,继续进攻。9月23日,韩、刘两军主力在掖县外围激战,随后刘军退入城内固守。曹福林率右路军与刘军在平度开战后,刘军也收缩战线退入莱阳城固守。但双方为争取舆论支持,都作出一些和平姿态。9月23日,韩向南京发出“漾”电,表示愿意停止军事行动,听候中央处理。24日,韩撤回一些部队,并于当天回到济南。27日韩又发出“沁”电,声称此次行动乃为“应胶东人民之请命,为国家弭此乱源,仓促间实出万不得已”,“为进兵攻刘自请处分”[6]。刘珍年也于23日晚将兵力撤出烟台,收缩至栖霞,利用当地四面皆山,极宜固守的条件,伺机再战。9月24日,张学良的海军进驻烟台,韩复榘也派骑兵驰烟台接防,并委派了胶东八个县的县长。至此,刘军的地盘仅有栖霞、莱阳、掖县、牟平四县。同时韩派省府委员张钺赴庐山晋见蒋介石,商请解决山东问题的具体办法。 蒋介石向张钺提出山东问题的三项办法:缩小刘部的防区;刘珍年将胶东行政权交山东省政府;由山东省府每月拨刘师14万元军饷。韩得悉后,于9月27日夜致电蒋,说明刘师已损失殆尽,无保留必要。30日,蒋以军事委员会名义决定:令刘军缩小防区,韩军后撤,由中央派蒋伯诚赴前线监督执行。双方因胜负未见分晓,均不愿善罢甘休。10月上旬起,韩刘两军不断在掖县、莱阳激战,双方炮战甚烈,当韩部得到张学良重炮支援后,刘部渐感处境险恶,难以坚持,10月初,何应钦电促韩、刘“切实停战”。并电请蒋介石速示处置办法。6日,军政部派代表范毓璜等到济南转往胶东前线调查战情,监督两军停战。11日,韩发表《致胶东父老书》,强硬声称:“一日不去刘,良心所不安,已下除刘万分决心,决不半途中止。”[7]18日,韩特向记者表明他是否撤兵,以刘部是否撤出山东为条件,否则断不撤防。 10月19日,南京当局拟定鲁战解决办法,以何应钦名义发出皓电,规定莱阳、牟平、福山(烟台)、掖县、栖霞等五县及龙口为刘军驻地,所有政权交还山东省政府,刘部让出其他防地,交“民团”负责守备,韩部所属第三路军限即日起撤回潍河以西原驻地,26日前撤完,移防兵应各整饬军纪,静候中央处置。这个方案,在韩看来于己不利。方案限令韩部撤出已控制的除栖霞以外其他胶东地区,还要将其已占领的烟台(福山)、龙口划归刘部防区,至于将刘部外调问题只字不提。对此,韩复榘感到不能同意和容忍,转而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21日,韩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等发出马电,“仰恳准辞山东省政府主席本职。复榘生性坦直,言必由衷,久隶帡幪,谅蒙洞鉴,果尚有一线可行之路,决不作无端烦渎之辞”[8]。韩还对记者说,划五县为刘师防区,使他在“精神上颇受刺激,辗转莫决,提出辞职”[9]。24日,山东省府的厅长们又联署致南京号电,为韩陈述“苦衷”,并敦促中央“迅赐解决办法”。同日,蒋介石、张学良电劝韩“打消辞意”。韩坚持不听,而以军职名义继续调兵遣将,加紧围困掖县。22日,韩部击退刘部副军长何益三从莱阳派兵增援掖县的部队后,并进而进攻莱阳城。 韩的辞职通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影响,军政界要人张学良、张群、刘峙、宋哲元等纷纷电韩慰留,多数主张挽韩调刘,以息争罢战,并敦请中央重定解决鲁争办法。山东商民代表苗世远等致南京的通电,言词激烈,质问:“中央自不惜一韩主席,独不为山东地方计乎?即不为山东地方计,独不为大局计乎?”[10]至此,南京方面感到,山东问题要妥善解决,除将刘部他调外,别无良策。同时,蒋介石见刘军败局已定,其部留鲁必为韩部收编,将导致扩充韩的军事实力,遂决定将刘部调离山东。刘珍年见大势已去,10月25日电呈南京,表示愿将该师调离鲁境,另谋发展。南京政府答复照准,28日起,蒋介石先后派河南清乡督办张钫及蒋伯诚赴鲁斡旋和平,与韩磋商解决鲁事途径。他们转达蒋意:要韩将包围掖、莱军队撤至潍河以西,并将烟台、龙口让出,由东北海军暂驻,以便调刘部从海道离鲁。韩复榘见目的已达,即打消辞意,表示“唯中央命令是从”,只是要求撤军期限展期至11月8日。经南京同意,并派蒋伯诚、熊斌、高凌百等监督执行。11月2日,蒋介石授命何应钦下达《对胶东韩复榘、刘珍年冲突事件处理命令》: (一)韩军先让出烟台、龙口,暂交海军维持治安;该两地俟刘军借道开拔后,仍由刘军交海军接防,以免治安无人负责; (二)除指定刘军暂住之掖、莱等五县外,其余昌邑、平度两县,可各驻韩军一营,文登、荣成可留鲁东民团八九百人驻守,韩军撤至汇河以西。 (三)监视韩、刘两部人员,以蒋伯诚留济,高凌百在烟台,熊斌赴掖县[11]。 上述命令得到贯彻,终于使全国关注的胶东战事宣告平息。由于刘珍年部第二十一师声名狼藉,几经周折,才确定了新的驻地。11月17日,刘部开始由掖县等地陆续开拔。23日由烟台登轮离鲁南下。12月19日,全部抵达浙江温州,其中一部驻浙东,一部开闽北加入反共战争。经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军政部电令刘部缩编为乙种师,刘任师长。同时,蒋介石策动了该师驻福建浦城的独立旅脱离刘部,交鲁涤平指挥,归中央军所属。对此,刘珍年极为愤怒,暗中离开驻地到杭州进行反蒋活动。1933年5月被蒋扣押,1935年5月于南昌以“纵兵殃民”等罪名将刘枪决。刘珍年被逐离鲁后,胶东各县悉归韩属。他在各县委派县长,组织胶东民团军,并设局征税。韩复榘统一山东的愿望终于实现。但蒋、韩之间限制反限制的矛盾和斗争并未就此了结。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1932年,国民党地方军阀韩复榘与刘珍年之间的内战。韩复榘就任山东省主席后,刘珍年盘踞胶东,割据一方,拥兵自重,不听韩之节制,双方积怨甚深。1932年9月,因军饷分配再生争执,僵持不下,韩决心诉诸武力。9月上旬,韩以换防为名,向胶东集结重兵5万,并将指挥部移驻潍县(今潍坊市);刘珍年也将司令部移往掖县(今莱州),主力3万前出莱阳、掖县一带。9月16日,韩军两路分攻掖县、莱阳,并攻占平度。19日,韩军进至掖县、莱阳城郊。自此双方对峙。蒋介石先是令停止冲突,继尔派遣蒋伯诚等人调停。11月12日,达成停火协议,随后撤离交战地区。1933年初,刘部调赴浙江温州。 ☚ 韩寿臣起义 董少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