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非自愿失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非自愿失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一部分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没有就业机会的一种失业。这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失业范畴。 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率与现行工作条件,仍找不到工作。凯恩斯在继承传统失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概念,并认为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非自愿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凯恩斯认为,只有消除了非自愿失业,才能实现充分就业。而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即充分就业下仍有可能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亦称“需求不足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非自愿失业最普通和最有用的定义是以劳动力供给曲线为基础的。如果工人处于劳动力供给曲线之外,便出现在现时实际工资水平上的劳动供给过剩,即出现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量等于过剩劳动供给的数量。如果工人处于劳动力供给曲线上,便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在一个静态的,可定性的和效用最大化的结构中,劳动力供给曲线只有实际工资和就业这样一对简单的变量,闲暇收入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现实的实际工资。因此,非自愿失业可以相应地用效用函数来定义: 如果实际工资高于闲暇收入的边际替代率,则存在非自愿失业; 如果两者相等,则不存在非自愿失业。以劳动力供给为基础的定义,虽然具有分析上的简洁性,但它引起了很多批评和争议。批评之一来自上述对非自愿的技术性定义,以及日常的技术性运用。第二种批评是由非自愿失业概念运用在公共政策中造成的实际困难引起的。第三种批评是针对非自愿失业的标准定义的静态性和推断性而言的。凯恩斯在 《通论》 中提出的更为复杂的非自愿失业的定义,是第四种争议的根源。过去20年中,与非自愿失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五种: 均衡宏观经济学、理想契约理论、非均衡宏观经济学、效益或累进工资理论以及摆动的工资结构理论。 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率和现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导致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概念是由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 一书中提出来的。传统的经济理论未说明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传统经济理论把失业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它阻止货币工资的下降。按照这一理论,货币工资下降会降低实际工资,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其结果使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的需求恢复到均衡状态。因此,如果允许货币工资下降,就不会产生失业。而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即使被迫下降,仍然不能使实际工资减少,从而也不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并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是因为,一方面货币工资下降削减了实际工资,会刺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增加又会刺激消费增加,但凯恩斯认为消费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其结果是商品过度供给给物价水平造成下降的压力。最初货币工资削减所带来的实际工资下降因物价水平的逐步下降而抵消了,实际工资又回到它原来的水平。这意味着产量和就业也将回到原来水平。因此单靠货币工资下降不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另一方面,工资下降的一个结果是物价水平也下降,从而使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也增加,这将降低利率水平,刺激投资支出。但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下降,失去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其结果是实际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仍将保持不变,非自愿失业仍将存在。 ☚ 隐蔽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 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到就业而引起的失业。这是凯恩斯所提出的概念。凯恩斯对这种失业的解释是:当工人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比起货币工资来,发生轻微的上涨时,如果愿意按照现行的货币工资做工的劳动的供给和按照现行的货币工资对于劳动的需求都可能比现在实际的就业量更大的话,那么,人们就是非自愿地失业了。非自愿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的。 ☚ 失业 自然失业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