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静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静脉jìngmài输送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静脉(反)动脉 静脉jìng mài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理雅各在《智环启蒙塾课初步》(1856年)中称静脉为“回血管”,合信在《西医略论》中亦如是称。◇紫血管、回脉。“静脉”为日语词,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如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生理》:“心脏、动脉、静脉及巴淋管,为血管系统。”1908年刘桪《蛉洲游记》:“健体组织实习室列剖验兽体标本,经络分黑红白三种: 红动脉,黑静脉,白神经。” 静脉←→动脉jìng mài ← → dòng mài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 循环器官 循环器官心脏:心(心腑;~房;~室;~肌;~包;~尖) 火宫 火脏 黄中 ☚ 器官1 呼吸器官 ☛ 静脉veins收集全身各部血液回向心脏的所有血管总称。哺乳动物直接与心房相连的静脉有前腔(前大)静脉和后腔(后大)静脉以及肺静脉。静脉管壁有内、中、外3层,但比伴行的动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少,因此死后常呈塌陷状态。按口径大小,静脉可分为大、中、小3种。按位置又可分为与动脉伴行的深静脉和位于皮下的浅静脉,临床上常用浅静脉抽血、输液等。 马的全身静脉 1. 面静脉 2. 颌外静脉 3. 颌内静脉4. 颈静脉 5. 臂皮下静脉 6. 臂静脉7. 前臂皮下静脉 8. 正中静脉 9. 掌心外侧浅静脉 10. 指外侧静脉 11. 前腔静脉 12. 奇静脉 13. 后腔静脉 14. 髂内静脉 15. 髂外静脉 16. 股静脉 17. 隐静脉 18. 胫前静脉 19. 胫返静脉 20. 跖底外侧浅静脉 21. 趾外侧静脉 静脉 静脉jingmai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按管径不同可分大、中、小三种类型。与同行的动脉相比较,管壁较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较少,结缔组织较多,易变形扩张,血容量大,血流速度慢。静脉的管壁由内、中、外三层组成,以外层为最厚,较大静脉的内膜常向内折叠形成成对半月形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流回心房。静脉有深浅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行于皮下。人体上、下肢的浅静脉很发达,多为中型静脉,从体表能看到或摸到。临床上常选用上肢掌背或脚背静脉作抽血、输血或静脉注射之部位。深静脉通常与同名动脉伴行。体循环静脉可分三大系统,即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静脉血的管道。门静脉系主要收集腹腔内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静脉血进入肝的静脉管道。当静脉瓣机能不全时,会引起静脉扩张和血液淤滞,影响血液回流,称为静脉曲张,常见于静脉瓣分布较多的腿部浅表静脉。 ☚ 动脉 毛细血管 ☛ 静脉vein凡是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均叫静脉,是脉管的组成部分。它始端连接毛细血管,终端止于心脏。静脉与动脉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静脉的口径较伴行的动脉口径大,管壁较伴行的动脉薄,弹性组织和平滑肌较少而小,管壁虽分3层但分界不明显;中等静脉常有瓣膜,由内膜向管腔折叠而成,如燕窝状,可防止血液逆流。静脉内血压低、血流速度慢,含饱和的二氧化碳(肺静脉含饱和的氧)。静脉功能主要是将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组织代谢的产物运回心脏。静脉常见的疾病是静脉曲张、静脉炎等。 静脉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流导回心脏的血管,往往与动脉伴行,分为大、中、小三种。管壁结构又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特点是管腔比动脉大,但管壁较薄,中静脉有静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静脉 静脉指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运回心脏的血管的总称。它始于毛细血管网,终于心房。在向心脏汇集过程中,静脉不断接受属支,管径逐渐变粗。体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而注入右心房。从分布上可分为深、浅两种静脉。深静脉一般与同名动脉伴行,在体腔内和肌肉深部行走。浅静脉位于皮下,汇入深静脉。静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三层膜均较薄,分界不清楚。中膜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夹有少量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除内脏、脑、头颈部的静脉外,其余部位的静脉都有静脉瓣。静脉瓣是由内膜向管腔内突出而形成的,可防止血液逆流。与相对应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易于扩张,约有70%的循环血液容纳在静脉中, 静脉容量的改变对循环血量有很大影响,故又称为容量血管。 ☚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静脉血压 ☛ 静脉vein是将血液从身体外周运回心脏的血管,多与动脉伴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与伴随动脉相比,其管腔大、管壁薄,管壁中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内、中、外三层结构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外膜特别厚并含纵行平滑肌。多数静脉有静脉瓣。 静脉 静脉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称为静脉。它始于毛细血管,终于心脏。全身的静脉可区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彩图24)。体循环的静脉又可分为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静脉的结构与配布情况与动脉相似。静脉管壁也可分为内、中、外三层膜,依管径粗细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级静脉,但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的管壁较薄,管腔较大。此外,静脉在配布和结构上还有其本身的若干特点。 静脉瓣 ☚ 下肢主要的动脉吻合 肺静脉 ☛ 静脉 静脉静脉是收集回流血液入心脏的血管,常同相应的动脉伴行,数目比动脉多,管径较粗,容血量多。体循环中约65~70%的血含于静脉中(门脉系统、肝和脾贮存的血除外)。肺循环中静脉含血约50~55%。静脉管壁比动脉薄而柔弱,弹性也小,故在固定染色的切片中,管壁常瘪陷,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静脉常根据管径分大、中和小三级。但管径的粗细同管壁的构造常不一致。静脉管壁构造的变异比动脉大,甚至一条静脉的不同段落可有很大的差别。静脉管壁也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但三层膜的分界常不清楚。有些静脉甚至不见中膜。静脉管壁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多,但结缔组织多。 图1 中静脉结构(低倍光镜) 1.内皮 2.内皮下层 3.中膜 4.平滑肌 5.外膜 6.脂肪细胞 大静脉 管径都大于9~10mm,包括颈外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肺静脉、髂外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和腔静脉等。大静脉的管壁较薄,约为管径的1/20。内膜的构造与中静脉的基本相同。内皮下层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纵行平滑肌束。内弹性膜有较大的窗孔或呈断裂状。中膜薄,由几层平滑肌组成,或没有中膜。外弹性膜不明显或不存在。外膜最厚,比中膜厚几倍,由结缔组织组成,含纵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束,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营养血管和淋巴管比动脉多,可深入到内膜附近,也有丰富的神经。 静脉瓣 管径超过2mm的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有间隔分布的静脉瓣。瓣为成对的半月形薄片或凹袋,伸入腔内,其游离缘指向心脏(图2)。血向心脏方向流动时,瓣膜贴靠管壁;如血逆流,则两瓣膜的游离缘彼此相接,封闭管腔。瓣为伸入腔内的内膜褶,成自内皮和结缔组织。大静脉的瓣膜含有平滑肌,肌纤维顺瓣的长轴分布。正常的瓣膜不含血管。瓣与血流接触一面的内皮下有丰富的弹性纤维网。瓣向管壁的一面,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都少。瓣的向心侧,血管局部较扩张而壁薄,此区称静脉瓣窦。瓣膜基部和窦壁的平滑肌大多纵行或螺旋行。下肢较大的静脉瓣较多且构造坚实。脑和脊髓、脑脊膜的静脉、脐静脉及多数内脏静脉没有瓣膜。门静脉的分支、上腔和下腔静脉及其分支有瓣膜。 图2 静脉的瓣膜 1.静脉瓣 2.内皮 3.中膜平滑肌 4.外膜5.胶原纤维束 不典型静脉 头静脉、基底静脉、肠系膜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隐静脉、子宫静脉和阴茎背静脉的内膜含纵行或环行平滑肌。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中膜内层平滑肌多为纵行; 肾上腺静脉中膜几乎都是纵行平滑肌。肾静脉、门静脉、脾静脉和膈静脉的外膜主要由纵行平滑肌组成。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相当长的一段管壁没有中膜,外膜很厚,含丰富的纵行平滑肌。肺静脉中膜较厚,有纵行平滑肌,弹性组织少。脐静脉中膜有内纵和外环平滑肌。有些静脉平滑肌缺如,故没有中膜,如阴茎的海绵体静脉、胎盘母体部的静脉、脾小梁静脉、皮肤和甲床的小静脉、硬膜静脉窦、脑膜和脑的静脉、视网膜静脉和骨的静脉等。大静脉(如腔静脉、颈静脉、无名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中膜含胶原纤维和较多的弹性组织,弹性组织多是不完整的膜,与平滑肌更迭配布。精索的蔓状静脉丛壁厚,富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弹性组织少,中膜与外膜无明显分界。腔静脉和肺静脉近心脏的一段,外膜中有环行心肌纤维,这些血管通入心脏处有少量纵行心肌纤维。 ☚ 动脉 毛细血管 ☛ 静脉ve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