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霓裳羽衣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霓裳羽衣曲ní cháng yǔ yī qǔ唐代乐曲名,本由西凉传入,名《婆罗门》。唐玄宗改为《霓裳羽衣曲》,又有传说为唐玄宗游月宫时所得。《唐会要》:“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逸史》:“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其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引自《太平广记》卷二二)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唐宫廷乐舞。著名法曲。简称《霓裳》。其作者,一说为玄宗所作。一说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原名《婆罗门曲》,后改名为《霓裳羽衣》。此曲在册立女道士杨玉环为贵妃时演奏。乐、舞、服饰、道具都是反映羽化的仙女在虚幻的仙境飘然曼舞。起先散序六段,唯金、石、丝、竹等器乐演奏;中序十八段,是带有抒情味的轻歌慢舞;最后是曲破十二段,为全曲高潮,音调急促铿铮,结束时节拍转慢,以拖音终止全曲。后散佚,现存者为宋姜夔搜求的片段,收《白石道人歌曲》中。 ☚ 秦王破阵乐 阳春白雪 ☛ 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十二录《逸史》:“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后以此指精美的舞曲或指帝王逸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乐舞,著名“道调法曲”。关于此曲的创作主要有二说: 《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唐会要》载,据从西域传入的〔婆罗门曲〕所改,天宝十三年改成此名。唐郑嵎《津阳门诗注》说: “令宫伎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罗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全曲共分三部分: 一为散序,共6遍,散板,不歌不舞,只用乐器进行独奏和轮奏,乐器有*磬、*箫、*筝、*笛等;二为中序(又名歌头、拍序),共18遍,有歌有舞,多为慢拍,为轻歌曼舞部分;三为曲破(又称舞遍),以舞为主,多为快拍,急管繁弦,进入高潮。曲终时转慢,长引一声作结。《霓裳羽衣曲》的演出形式初为独舞,杨玉环曾在天宝四年被册封为贵妃时,在木兰殿表演过此舞。元和年间发展成双人舞,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有描述。开成时变为由15岁以下少年舞者三百人表演,大中时由数百名宫女演出,舞者持幡节,穿羽服,饰以珠翠,飘然若空中飞翔的仙鹤。唐末《霓裳羽衣曲》在动乱中散佚。南唐后主曾得其残谱,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补缀成曲;南宋姜夔从乐工处得商调《霓裳曲》18阕。《霓裳羽衣曲》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唐代诗人赞叹此曲的诗作很多,从而留下了研究此曲的丰富资料。 ☚ 六么 霓裳羽衣舞 ☛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乐舞,著名“道调法曲”。关于此曲的创作主要有二说: 《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唐会要》载,据从西域传入的〔婆罗门曲〕所改,天宝十三年改成此名。唐郑嵎《津阳门诗注》说: “令宫伎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罗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全曲共分三部分: 一为散序,共6遍,散板,不歌不舞,只用乐器进行独奏和轮奏,乐器有*磬、*箫、*筝、*笛等;二为中序(又名歌头、拍序),共18遍,有歌有舞,多为慢拍,为轻歌曼舞部分;三为曲破(又称舞遍),以舞为主,多为快拍,急管繁弦,进入高潮。曲终时转慢,长引一声作结。《霓裳羽衣曲》的演出形式初为独舞,杨玉环曾在天宝四年被册封为贵妃时,在木兰殿表演过此舞。元和年间发展成双人舞,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有描述。开成时变为由15岁以下少年舞者三百人表演,大中时由数百名宫女演出,舞者持幡节,穿羽服,饰以珠翠,飘然若空中飞翔的仙鹤。唐末《霓裳羽衣曲》在动乱中散佚。南唐后主曾得其残谱,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补缀成曲;南宋姜夔从乐工处得商调《霓裳曲》18阕。《霓裳羽衣曲》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唐代诗人赞叹此曲的诗作很多,从而留下了研究此曲的丰富资料。 ☚ 六么 霓裳羽衣舞 ☛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中国古代著名法曲之一。为唐朝玄宗所制。初,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归作法曲,未成。适逢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胡乐 《婆罗门曲》,与玄宗所作法曲乐调相合,遂并而为一,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全曲计有: 散序六段,为器乐合奏,无拍节。中序十八段,始有拍节,并加入歌舞,其曲调极为优雅,拍节缓慢,当为玄宗所制。曲破十二段,风格大异于前,其曲调铿锵繁杂,拍节急促,当本于杨敬述所进之《婆罗门曲》。至结尾处,复归于缓慢。据传天宝四年 (745) 册封杨贵妃时,“进见之日,奏 《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亦善舞此曲,宫女伴舞,皆以七宝璎珞为饰,舞毕,“珠翠可扫”。安、史叛乱之后,玄宗遂厌此曲,不复演奏。至唐文宗时,其曲复盛。文宗命太常官冯定采集、重制开元旧乐,号称《新霓裳羽衣曲》,用宫女三百人,同习此舞曲,规模已很可观。到唐宣宗时,其歌舞更盛。舞者皆披羽服,执幡节,神态凝淡,飘然如翔云飞鹤。唐亡后,该曲遂散佚。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命乐工曹生加以补缀,又经昭惠后周氏修订,然后得以演奏,已非旧貌。至宋代,则仅存其乐曲,歌舞皆亡。至南宋,词人姜夔复得商调 《霓裳曲》 十八阙,为之填双调101字,存于 《白石道人歌曲》集中。 ☚ 仙韶曲 破阵乐 ☛ 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舞乐。传为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所作。一说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填词,改用本名。内容写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曲中既有民族音乐旋律,又有外来音乐因素,艺术上有独创性。天宝之乱后,原谱散失。现传谱存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 《霓裳羽衣曲》唐代最著名的宫廷乐舞套曲。又名“《霓裳羽衣舞》”。是大曲中的名作。相传为唐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改编而成。一说是玄宗登3乡驿,望女儿山,兴起往月宫听音乐的幻想,游山归来记其幻想成曲前半,后吸收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续成全曲。此曲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引用印度的《婆罗门曲》为其部分素材,使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全曲共有36段,分为散序、中序、曲破3部分。散序6段,不舞,仅器乐演奏,节奏自由,曲情优美。中序18段,入拍起舞,着意刻画仙女形象,舞姿飘逸俊美,服饰华丽典雅。曲破12段,音乐节奏急速加快,舞蹈趋于热烈奔放。曲末渐慢松散,一声长引乐舞结束。它又可分为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独舞以玄宗贵妃杨玉环的表演最为著名。宋代以后,宫廷队舞弟子队的“拂霓裳队”中的舞蹈部分仍然继承了唐代《霓裳羽衣舞》的乐舞因素。只可惜此曲早已失传。宋姜夔(约1155年~1221年)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纸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均有谱无词。他认为这些曲谱“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于是选其中一段“中序一阙”填了词,名《霓裳中序第一》,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中流传至今。据推测,是唐《霓裳羽衣曲》中的一段。今人对此曲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 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乐舞名。亦称《霓裳羽衣舞》。相传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是曲分散序、中序、曲序三部。散序为乐器演奏;中序有拍,且歌且舞;曲序为全曲高潮,声调铿铮。曲终引声益缓,舞而不歌,天宝乱后,舞曲散佚。 霓裳羽衣曲唐歌舞乐曲名。据传为开元年间唐玄宗所创作。创作时并吸收了当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的声调。天宝后,此曲流行极广。唐宪宗元和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曾在江南亲自教授伎女表演此曲,白居易为之作有《霓裳羽衣歌和微之》长诗一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