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霓虹灯下的哨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霓虹灯下的哨兵 霓虹灯下的哨兵九场话剧。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编剧。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63年第3期。剧本反映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复杂斗争。作品以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的先进事迹为基本素材,通过鲁大成所率领的一支连队在南京路站岗放哨的故事,反映在革命胜利后每个革命者都应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抵制资产阶级“香风”的侵蚀,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迷失方向。国民党潜伏特务马处长等人潜入地下,伺机破坏,并刮起资产阶级“香风”。三排长陈喜在“香风”面前丧失革命警惕,扔掉了老布袜,嫌农村的妻子土气,暗藏的女特务趁机竭力拉拢,他险些被特务所利用。新兵童阿男违反纪律,受批评后开小差。后在指导员等同志帮助下,他们都开始转变。连长鲁大成在老班长等人的教育下提高了对敌斗争的认识,带领连队与暗藏的敌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作品在复杂的敌我矛盾的背景上,着力表现部队内部的矛盾,展现革命战士的思想面貌,歌颂他们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剧本塑造了陈喜、鲁大成、赵大大、童阿男等典型形象,戏剧性强,人物个性鲜明,是一部题材新颖、发人深省之作。 ☚ 第二个春天 豹子湾战斗 ☛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作于1962年,发表于《剧本》1962年第2期。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描写解放初期,南京路上好八连反腐蚀、反诱惑的故事。 霓虹灯下的哨兵 162 霓虹灯下的哨兵九场话剧,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1963年发表于《剧本》2月号。该剧以南京路上好八连英雄事迹为题材,反映了全国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守卫上海南京路,坚持发扬革命传统,打退资产阶级“香风”进攻的复杂斗争生活。在戏剧冲突上,该剧摆脱了描写部队生活的作品只限于表现营房、战场之类的陈习,颇具匠心地把部队战士之间的思想冲突,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使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与战士之间的思想斗争交织在一起。戏剧的基本冲突是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围绕这个基本冲突,通过上海南京路这一生活角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复杂斗争,揭示了革命胜利后,革命者仍需发扬革命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深刻主题。该剧成功地塑造了路华、鲁大成、陈喜、春妮、赵大大、洪满堂等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戏剧性强,引人入胜。 ☚ 胆剑篇 丹心谱 ☛ 霓虹灯下的哨兵 《霓虹灯下的哨兵》作者沈西蒙、漠雁、吕兴臣。剧本创作于1962年。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 ☚ 万水千山 丹心谱 ☛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作。初稿完成于1961年,1963年发表。写解放初期,解放军某连队奉命在上海南京路执勤,与潜藏的阶级敌人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在选材和构思上都有较大突破。 霓虹灯下的哨兵多幕话剧。1963年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编剧,沈西蒙执笔,漠雁导演。该剧取材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先进事迹。这个英雄连队,结束解放上海的战斗后,在南京路上站岗放哨,坚持并发扬了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经受住了考验。该剧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威力。1964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剧目奖。 霓虹灯下的哨兵 《霓虹灯下的哨兵》九场话剧。沈西蒙、漠雁、吕兴臣合著,沈西蒙执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写上海解放初期一支英雄连队进入南京路,开始了新时代的崭新的战斗任务。从此,战士们面前已经由公开的拿枪的敌人,变成了经过伪装的特务老开、流氓阿飞以及灯红酒绿中的习习香风。对这一形势,指战员们一时精神准备不足。随着复杂多变的戏剧冲突的展开,通过对排长陈喜,新兵童阿男的教育,以及破获敌特案件等情节,表现了人民军队“拒腐蚀,永不沾”的深刻主题。全剧构思新颖,展现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写于1963年。 ☚ 雷锋之歌 雪地里的星星 ☛ 《霓虹灯下的哨兵》ni hong deng xia de shao bingSoldiers Under Neon Light→沈西蒙 (Shen Xime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