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霍去病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汉武帝以其功高封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元狩六年(前117)病死,年仅24岁。汉武帝为彰耀其战功,特修墓冢,象征祁连山,并雕刻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石刻中最有名的是“马踏匈奴”像,一人一马,高度概括了霍去病一生的战功。这批大型石刻,是我国目前保存的古代大型石刻艺术中时间最早、驰誉中外的划时代杰作。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茂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兴平县卫青墓东。*霍去病为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元狩六年(前117)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今墓冢底部南北92、东西61米,顶部南北15、东西8米,冢高15.5米。墓前、冢上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象、石猪、石鱼、石人、人抱熊、牯牛、怪兽食羊等石刻10余件。 ☚ 卫青墓 霍光墓 ☛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茂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兴平县卫青墓东。*霍去病为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元狩六年(前117)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今墓冢底部南北92、东西61米,顶部南北15、东西8米,冢高15.5米。墓前、冢上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象、石猪、石鱼、石人、人抱熊、牯牛、怪兽食羊等石刻10余件。 ☚ 卫青墓 霍光墓 ☛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省平县茂陵东500米处。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是西汉杰出青年将领,18岁开始随卫青领兵作战,在先后六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功封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病逝时年仅24岁。汉武帝为表彰他在祁连山一带立下的卓著功勋,特将他的墓冢仿祁连山形堆筑,上植林木,散置人物和动物石雕。石雕现尚存16件,已移置于茂陵博物馆内。石雕均依据石材原型略加雕饰而成,题材多样,有马踏匈奴、猛兽食羊、人熊搏斗、人、马、卧牛、小猪等,雕刻技法简洁古朴,造型雄浑生动,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成组石雕珍品。1961年霍去病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长陵 茂陵 ☛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在西安市西北兴平县,距茂陵1公里,为汉武帝茂陵的重要陪葬墓。 ☚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昭陵 ☛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坟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茂陵西南,是汉武帝刘彻的陪葬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征讨大将军,曾在祁连山六次打败匈奴,夺回了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通道。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因病死于军中。为表彰这位赫赫战将,汉武帝下令在茂陵之侧为之修建象征祁连山形状的冢墓。《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说“为冢象祁连山”。注云:“去病破混邪王于此山,故今为冢象之,以旌功也”。此外,于其墓园内布置有一套大型原始石雕,这在历代陪葬墓中都是少见的。石雕现存有十六件,计有“怪兽食人”、“野人抱熊”、“马踏匈奴”、象、卧牛、卧马、伏虎、鱼、猪、羊、鳄等,均用整块原石随形雕成。雕刻手法也较为丰富,石马、石虎之类,是先雕出简单生动的圆雕轮廓、再以浅浮雕和线刻表现细部。野人抱熊等雕刻中,则把形象轮廓凿去一圈,形成斜面,以造成浮雕效果。其中的“马踏匈奴” 石雕最有纪念意义和代表性。一匹巍然屹立的战马,四腿紧紧夹住,把一呈挣扎状的匈奴贵族踏翻在地。整组石雕造型古朴浑厚,形象生动逼真,既具较高的艺术水平,又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霍去病墓 ☚ 秦始皇陵平面 北京大葆台黄肠题凑 ☛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茂陵东1公里。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十八岁时,曾率轻骑八百抗击匈奴,此后六次大破匈奴,控制河西走廊,打开通往西域之路,功勋卓著,封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元狩六年(前117)病逝,年仅24岁。武帝诏令陪葬于茂陵东。为表彰其河西大捷的赫赫战功,以天然石块将墓冢垒成祁连山形。送葬军阵行列自长安布列至茂陵,长达40公里。墓前有石雕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石熊、怪兽吞羊等16件。雕刻刀法洗炼,造型古拙粗犷,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成组大型石刻艺术精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茂陵 杨贵妃墓 ☛ 霍去病墓茂陵陪葬墓之一。霍去病为西汉武帝时杰出的军事将领、著名青年将军,曾多次率军大败匈奴。尤以祁连山一役为卓著,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其于元狩六年(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表彰其功绩,将其陪葬于茂陵,起冢若祁连山,并特许在冢上立石,置石人石兽16件。石刻造型浑厚,形象生动,粗犷洗练,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成组石雕作品,堪称古代石雕艺术的珍品。霍去病墓前(南面)现建有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huoqubinɡ mu西汉。位于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今茂陵博物馆所在地。茂陵陪葬墓。封土呈山形,以像祁连山,底部南北长92米,东西宽61米,高15.5米。前立清人毕沅所书墓碑1通。原封土覆盖有一层花岗岩石块,其上及墓前列置有文字刻石及大型石雕群。现存者有“左司空”石、“平原乐陵”石和“马踏匈奴”、“怪兽食羊”、“人与熊斗”、象、牛、马、鱼、猪、虎、羊等石雕,共16件。石雕均为砂岩质,利用自然石块的原始形状,辅以线刻、圆雕、浮雕等技法加以雕凿。造型浑厚朴拙,气魄深沉雄大,雕刻手法极为简练传神,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陵墓石刻艺术珍品。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孝武卫皇后(卫子夫)及卫青的外甥。受武帝重用,累授骠骑将军、大司马,封冠军侯。先后六次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生前有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汉书》均有传。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薄太后村遗址 霍光墓 ☛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茂陵陪葬墓。霍去病,河东平阳人。汉武帝时官至骠骑将军,被封为冠军侯。曾与其舅父卫青多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死时年仅二十四岁,陪葬茂陵。该墓位于茂陵之东,西邻卫青墓。墓冢底部南北92米、东西61米,顶部南北15米、东西8米,冢高15.5米。封土形似祁连山,冢巅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石猪等组成的大型石雕。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珍品,对以后我国历代陵墓石刻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并建立了茂陵博物馆,向中外游客开放。 ☚ 卫青墓 金日䃅墓 ☛ 霍去病墓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墓。为汉武帝茂陵的仿山形记功陪葬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霍去病生前多次出征匈奴,在祁连山一带立下卓越战功,对保卫 “丝绸之路” 的畅通和北边的安宁起了重要作用。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仿祁连山筑土冢以葬,并让其成为茂陵的陪葬墓之一。墓前有16 件石雕,为:马踏匈奴、人与熊斗、伏虎、卧象、牛、马、鱼、猪、羊等,“怪兽食羊”造型生动,风格粗犷雄浑,雕刻手法极为简练传神,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又保存完整的成组石刻,堪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该墓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西汉名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去世时仅二十四岁,武帝下令霍去病所征服的边境五郡派出将士代表,身着黑铠甲,在长安与茂陵之间,布成东西几十里的军阵,夹道为霍去病送葬。其墓位于茂陵东边,西邻卫青墓。其封土为祁连山状,是为了纪念他在祁连山抗击匈奴侵略的丰功伟绩。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刻等。这组石刻采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有的注意形态,有的突出神情,有形有神,形神兼备,这组大型石雕作品,是我国一批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墓冢底部东西61米,南北92米,顶部南北15米,东西8米,高15.5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